书城文化姓名学
29237700000011

第11章 中华民族姓氏溯源(5)

1.出自周昌,周任之后,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等地。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48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鲜卑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赵zhao

1.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赢。造父为伯益的九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今河南灵宝)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驯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七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十二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后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据《汉书》所载,赵安稽,本匈奴人,后改姓赵。又如《旧唐书》载,赵曳天,本是南蛮人,也改姓赵。

白bai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项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召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有二子,一日西乞术,一日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如今蒙古族、回族、满族、土族等民族皆有白姓,回族最多。明初,伯笃鲁丁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成为广西一大望族。

4.源于上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5.出自赢姓。是春秋时秦国国君秦文公的儿子公白的后代,以祖先的字为姓,成为白氏。

曹cao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中国的曹姓,最初是颛顼赢姓的后代。综合各种史料,曹氏的源流有三:

1.出自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县西南),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氏的始祖。后人便以国为氏,称曹氏。

2.出自颛顼帝的后裔。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3.出自他姓、他族改姓曹。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支庶分壬有曹国,有以曹为姓的,如北齐有曹妙达。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西域(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称为“昭武九姓”(九姓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内有曹姓。又如曹操之父曹嵩,本姓夏侯,后改姓曹,是安徽曹氏。

丁ding

1.出自丁侯的后裔。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2.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其始祖为姜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后中国大部分丁氏家族都来自这支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3.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姓中,特别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是为江苏丁氏。

4.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丁氏,称丁氏。是为河南丁氏。

5.历史上的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最后一个字是“丁”的很多,进入中原汉化以后往往改姓丁。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

6.出自于氏所改。据《枫窗小牍》所载:“宋有无赖子于庆,欲依丁谓,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后果得意。”

晁chao

1.源于姬姓。是一个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宠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王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王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氏。晁与朝古代的时候音同义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邓deng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崔cui

崔姓来源比较单一,主要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伋,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戴dai

1.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前766年),有子名,死后被谥为戴公。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3.殷氏有改戴姓的。武王灭商后,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柴chai

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程cheng

1.出自风姓,以国为氏,为重和黎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广韵》等所载,相传上古时高阳氏委派其孙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灵;封重弟黎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孙世袭该职。商时封重黎之裔孙于程(今河南洛阳市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建立程国,称程伯。其子孙后以国为氏,称程氏。即河南或陕西程氏。

2.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伯符乃重和黎之后,曾向周王献“三异之瑞”,即“泰山之车、井中之玉和双穗之禾”,遂被封于广平的程地,后世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北程氏。

3.以地为氏。据《万姓统谱》、《元和姓纂》等所载,周宜王时有重和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失其官守,入朝为大司马,又因攻占徐方(即周之薛城,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故城)之地,立有军功,被封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其后子孙有以官名为氏,称司马氏;又有以地为氏,称程氏。

4.出自姬姓,为苟氏后裔所改,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公旦分封诸侯,周文王第十子(一说第十七子)受封于郇(今山东临沂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其子孙以原围名“郇”为氏,后去邑旁,加草头为“荀”氏,春秋时,晋国公族叔受封于荀邑(今山西省正平县西),其后以邑名“荀”为氏。又据《左传杜预注》所载,春秋时,晋国荀氏的支子(非正妻长子或妾生子)食采于程邑(今山西新绛县东北),其后以邑为氏,称程氏,是为山西程氏。

东方dong fang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由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狄di

1.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查(今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为狄姓。

4.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

杜du

1.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子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相传帝舜时,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传到刘累,为夏帝孔甲大臣,因善于养龙,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公旦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被杀。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鲜卑族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巩gong

1.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姓的姓氏。周朝周敬王有个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今河南巩县),称为巩简公。巩简公一度执掌朝政,他认为周王室的历次内乱大多是由贵族掌权引起的。于是他便录用从各诸侯国来的人士,而不再任用王族子弟为官。这项措施引起了王族子弟的不满。后来王子朝作乱,将他杀害了。他的子孙便以原封邑名“巩”为姓,称巩氏。

2.古代羌族姓氏。古代羌族姓氏中有巩姓,如巩廉玉。

3.春秋时晋国大夫巩朔的后代。

冯feng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晋献公时陆续灭了许多小国,便把其中的西周诸侯国魏(今山西芮城北)封给毕万。后毕万的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另一支后裔文孙即长卿再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县西),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封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房fang

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尧有个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人们称为丹朱。因为他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尧就把帝位让给舜了。舜又把丹朱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县),建立房国,为房侯。丹朱的儿子陵,以父封地为姓,称房陵,其后遂为房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