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gong sun复姓,起源说法较多。春秋时,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路史》载:“神农用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广韵》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范fan
1.出自祁姓,为杜氏后裔。舜时,封尧的后代子孙在唐(今河北省唐县),再传至尧裔孙刘累,后刘累迁居鲁县,称豕韦氏,商末,迁于唐。周成王时,唐被灭。唐贵族迁到杜,为伯爵国,称唐杜氏。周宣王时,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桓因宣王一宠妃诬告被屈杀后,其子隰叔投奔晋(建都山西太原一带),为士师,他的儿子士以官名为氏,子孙称为士氏。士的孙子士会任晋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县),后得到范邑(今河南东北部的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死后,又称范武子。他的子孙后分为士氏、范氏和随氏。后有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晋静公二年,范氏或迁入魏国或迁入秦,或迁至南阳。
2.出自外族。晋时,南蛮有林邑(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因林邑王无子,范文自立为王,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成为范氏宗族中重要组成部分。
管guan
1.来自于周文王的第三子叔鲜。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把叔鲜封在管,建立了管国(今河南郑州管城),让他与蔡叔、霍叔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发动了叛乱,但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他以前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是为管氏。
2.出自周王后裔。其庶子受封于管邑,到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字夷吾,是周穆王的后代,后来在齐国做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此外,锡伯族中之瓜尔佳氏也有改称管氏。
独孤du gu
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谷gu
1.以国为姓。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出自赢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赢。赢氏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今湖北谷城县西北),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出自其他的姓氏。北魏的时候,北方鲜卑族中有以谷合为姓氏的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称谷。
关guan
1.颛顼德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做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糟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宵畅饮,不理政事。有个贤臣叫关龙蓬的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蓬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
2.以官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傅fu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也即以商王武丁发现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商朝只兴旺了很短时间,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十分忧虑。后来,武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拴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后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而说因居于傅岩,“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傅说的后代遂以地为氏,称傅氏。史称“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黄帝裔孙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于傅邑,故其子孙便以地为氏,也称傅氏。
3.出自赖氏。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者,改罗、傅二姓,以其毗邻,兼有姻戚关系,因此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4.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
段duan
1.出自姬姓,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春秋时,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大儿子庄公的时候难产,生二儿子叔段的时候却很顺利,因此她喜欢叔段而不喜欢庄公。郑武公病重时她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让叔段继承王位,郑武公没有答应。庄公当了郑国国君后,武姜又请求把制(今河南汜水)作为叔段的封地,庄公不答应,而把京城(今河南荥阳)封给了叔段。叔段与姜氏勾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并准备袭击庄公,庄公知道后立即派兵讨伐叔段。叔段大败,逃到共(今河南辉县),称为共叔段。他的子孙后来四处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还有的以共作为姓氏。这就是所说的河南段氏。
2.出白复姓段干木的后代。战国时期有复姓段干木,原是晋国人,后到魏国(今山西夏县一带),他的后代有以单姓段为姓氏的。这就是山西段氏。
3.出自辽西鲜卑族。西晋时有个部落首领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他的领地有三万家,分布在辽宁西部。后来与汉人杂居后多以段作为姓氏。是为辽西段姓。
4.出自唐宋时期的段氏。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世平建立了大理国。“段姓”一直是白族中的大姓,大理国灭亡后,又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如今的大理,段姓仍是大姓之一。
耿geng
1.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他的国都从相迁到邢,后来的盘庚义把都城迁到毫。邢,在今河南省温县东。邢在古代读做耿。盘庚迁都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邢。这一部分人就把邢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为了与读做xing的邢姓相区别,将这个姓的写法改做“耿。”
2.出自姬姓。商代末年有耿国,在今天的陕西省龙门县南,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又为诸侯国,春秋时又被晋国灭。原耿国公族多以原国名“耿”作为自己的姓氏,成为耿氏的一支。
蒋jiang
出自姬姓,以国名命姓,始祖为蒋伯龄。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今河南固始县),建立蒋国,是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就以原国名命姓,称蒋姓。《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13公里的期思集,北邻死河,系春秋时楚灭蒋后所置,属于汝南郡,魏、晋时改属弋阳郡。因此,蒋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胡hu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根据《元和姓纂》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因而,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33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妫满去世后,谥号胡公。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所灭,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
2.出自周时两个胡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干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于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3.他姓改胡姓,外族改姓胡的也为数不少。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增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后来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如西周时楚国有胡广,本姓黄,后改胡姓;北魏时水纥骨氏改为胡氏。
何he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是江苏、安徽一带何氏。
2.唐代“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铭入朝,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郭guo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由此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据《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今陕西宝鸡东),虢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平王时,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江jiang
1.出自赢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赢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遂有江姓。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霍huo
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需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因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简jian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谥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谥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纪ji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到古代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季ji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季友平定了庆父之乱,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戴,谥号季文子。季孙氏后来简称季氏。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季氏后人以季为姓。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代。颛顼帝裔孙有陆终,生六子,有子叫季连,因排行为“季”,古代同一辈分的排行为“伯(孟)、仲、叔、季。”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单姓“季”作为姓氏,有的以复姓“季连”作为姓氏。
贺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