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学
29237700000016

第16章 中华民族姓氏溯源(10)

1.出自子姓。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滑公十年,宋国在攻打鲁国时,宋国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经请求,才将南宫万放回。次年秋,宋滑公带南宫万外出打猎,因游戏而发生争吵,滑公用侮辱性的语言说南宫万做过俘虏。南宫万恼羞成怒将滑公打死,更立公子游为君。宋国诸公子见势不妙,大多数逃到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公子御说逃到亳。萧邑大夫大心,子姓,是宋国公族子弟,他和诸公子共同组成一支军队,杀了南宫万的弟弟南宫中和新君游,御说为君,为宋桓公,大心因在这次平乱中有功,受封在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为宋国的附庸国。公元前597年,萧国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萧氏。以萧大心为其始祖。

2.出自殷六族之一。

阎yan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相传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被周人尊为始祖。传至十二世孙古公掸父,因由豳(今陕西彬县东北)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改国号周,称周族,古公宜父也从此称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生子姬昌,太王有意让位于季历,以便将来传位于姬昌。太伯和仲雍见此情形就主动让贤,随后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无锡一带,并依照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姬昌继位后迁都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姬昌即周文王。周成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仲奕的后裔即以封地为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裔。周康王继位后,曾对鬼方(今陕西北部)及东南各地发起战争,史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后,手上即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便封他于阎城,后世子孙即以封地为氏,此乃陕西阎氏。

3.同样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史称晋国。春秋时,晋成公的独生子懿被封在阎邑,晋国灭掉以后,懿的子孙散处在河、洛一带,用原封邑为姓氏,即称阎氏。

邵shao

1.出自姬姓。得姓始祖为姬奭,即召公,西周初年,文王的庶子姬奭被封于召地(今陕西岐山西南),位为公爵,世称召公。周成王时,是西周的三公之一,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之后又转封于燕(今北京一带),成为后来燕国的始祖。战国末期,燕被秦灭,召公的后裔子孙散居各地,以祖上原封地为姓,居住在今河南、安阳一带的召公后人,因避世在召字旁加“耳”,形成邵姓。就是以召地为封邑的意思。称邵姓。

2.出自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的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氏。

龙long

1.出自御龙氏。御龙氏刘累,为尧的后裔,因有驯化龙的本领,被帝孔甲赐为御龙氏。后裔中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黄帝时龙行之后。龙行为黄帝臣,随黄帝居有熊(今河南新郑),也为河南龙氏。

3.出自舜时纳言龙。帝舜有个大臣名叫龙,任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之职,他的子孙用他的名字作为姓氏,就是龙姓。此支龙氏出自舜活动地域山西晋南一带,是为山西龙氏。

4.出自豢龙氏。相传董父,本姓己,因畜养龙被舜帝赐姓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氏的,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时的牁舸大姓。牂牁,故址在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古西域有焉耆国,国王为龙氏。

倪ni

1.出自姬姓。系黄帝之后裔。倪氏本为簟。周武王时,封颛顼的后裔于邾,为附庸国。邾国国君邾武公封其次子于簟(今山东滕县东),称为篫国,为邾国附庸。战国时被楚灭,公子肥的后裔便以国为姓,称篫氏。后为了避仇,去“邑”旁为兄,后又加入“人”旁才成为倪姓。

2.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代北有复姓贺簟氏,后改为倪氏。

伍wu

1.出自芈姓,其始祖为伍参。伍参是春秋时期楚国楚庄王宠幸的臣子。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北上与晋国争霸,两军在邲相遇,楚令尹孙叔敖见晋国强大,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但伍参却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也没有威望,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无疑。终说服楚庄王出战,大获全胜,于是楚庄王就封伍参为大夫,伍参便以名为姓,其后沿袭姓伍。

2.出自黄帝。相传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一大臣伍胥,此当为伍氏之始祖。

盛sheng

1.以祖名为氏。其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爽,爽因被封于召(今陕西岐山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召公因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其后代被封于燕。其子孙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讳元帝名(元帝名刘奭),就改爽为盛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国,其中就有盛国(今山东泰安南部一带)。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其后世遂以国名为氏,称为盛氏。

3.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洲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高gao

1.出自姜姓系承姜尚,高一为其始祖。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姜子牙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受封于齐国,人称姜太公。传至太公六世孙文公姜赤,有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禹县),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侯取祖名为氏,为高侯。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侯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侯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姜元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有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梁liang

1.出自赢姓。为帝颛顼孙伯夷之后,据史料记载,赢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被称为秦赢。其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县南),立国为君,称梁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外逃。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打梁国,失去国家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就是梁姓。史称“梁姓正宗”,是为陕西梁氏。

2.出自姬姓。东周时,平王有儿子唐被封在南梁,治汝(今河南汝州市西南),后被楚所并,其子孙以国为氏姓梁。是为河南梁氏。

3.以邑命氏。春秋时,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因晋国有解梁城、高粱、曲梁等地。晋惠公用五个城贿赂秦国,其中就有解梁城。被封在解梁、高粱、曲梁等地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是为山西梁氏。

4.出自国名。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国分晋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即被称为梁国,后国民以国为氏,称梁氏。是为河南开封梁氏。

5.少数民族改姓梁氏。到了北魏时,少数民族代兆的拨列兰氏也改姓梁,于是梁姓的家族又多了一支。

郑zheng

郑氏来源比较单一,主要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是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其远祖为郑桓公,得姓始祖是郑鲁。

相传黄帝之后,称袭姬姓,到周武王灭商建周,称西周。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叫友,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周宣王在位二十二年后,即公元前806年将姬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周幽王时,王权旁落,幽王无道,任周朝司徒的郑桓公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桓公之子武继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虢、郐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郑国共传十四代,二十三君,于公元前375年被韩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桓公友的十五世孙鲁迁居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宋(今河南商丘一带)之间,以国为氏,称郑氏。

沈shen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始祖为季载,沈本为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年幼的成王继位后,有叔叔周公旦摄政。商王纣之子乘机叛乱,终为周公旦所灭。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季载封于沈国(今河南平舆县及安徽阜阳县西北),于春秋时被蔡所灭,子孙逃奔楚国,后以国为氏,即为沈氏,是为河南、安徽沈氏。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代,春秋时楚庄王之公子贞被封于沈鹿,故为沈氏。其地在今颍川沈丘(故城在安徽临泉城西侧,后移至河南沈丘县境地)。

3.出自金天氏。沈、姒、蓐、黄四国皆为少吴裔孙台骀氏之后,沈国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沈氏。

贾jia

1.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将唐分封给他的弟弟唐叔虞。周成王的儿子康继位时,将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国,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2.出自狐偃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为封邑。射字季他,故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上发生了争斗。贾季为避祸便逃亡翟国,其子孙便以贾为姓,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余yu

余姓来源比较纯正,始祖是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由余。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西戎有名臣由余,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为相。为秦穆公谋划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统一各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称为余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余姓,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望出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一带。

夏xia

1.出自姒姓。传说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在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所以帝尧就赐禹以姒姓。为了表彰禹治水的功绩,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后因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就以国名“夏”为姓,是为河南夏姓。

2.出自妫姓。以王父子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春秋时,到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氏。是为河南夏氏。

3.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初年,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逃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鲁悼公因其为禹的后裔,便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其后裔以夏为姓,后迁至安徽亳县,是为安徽夏氏。

田tian

1.出自妫姓,系妫满之后,由陈氏而改。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纳河边,后世子孙以地为姓,称妫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并把女儿嫁给妫满,封为陈侯。传至十四世孙妫完,因陈国内部发生内乱,完怕株连,便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掌管制造器械的官)。因完食邑于田,后裔就以食邑地为氏,改姓田。因此田完是田氏的始祖。

2.由黄姓所改。明朝初年,有辅佐惠帝的黄子澄,因削诸藩之权,而引起了靖难之祸,黄子澄被俘获,不屈而死,他的儿子为避祸而更名换姓为田终,迁居湖北咸宁一带,后世子孙也以田为姓。

熊xiong

1.出自芈姓。为季芈之后,也是黄帝后裔。黄帝后裔陆终第六子名季连,为芈姓,又称季芈。其后裔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人很有学问,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后被封在荆楚,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东南)。楚国后人多以熊为姓,称为熊氏。鬻熊为其得姓始祖。

2.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以地名为氏,相传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后代以地名为氏,称熊氏。

康kang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弟康叔的后裔。周武王的弟弟在武王得天下后,被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嗣位,同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就分封了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的殷民分封给当时素负贤明的康叔统治,改封康叔为卫君,建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康叔不负重托,到周成王亲征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的谥号是“康”,意思是令民安乐,后人便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康叔为康始祖,史称“康姓正宗”,是为河南康姓。

2.出自西域康居国王子的后裔。汉朝时,西域康居国的王子来到中国,表示对汉朝皇帝的臣服。王子到达中国后,就在河西落脚待诏,后来就此定居河西。其后子孙以国为姓,称康氏。到隋唐时,这个位居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是为甘肃康氏。

3.他族的加入。如突厥(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或因避讳而改康姓,宋朝因为避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名讳,凡匡氏者皆改为与其音近的康氏,此为河南康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