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姓名学
29237700000017

第17章 中华民族姓氏溯源(11)

顾gu

1.出自昆吾氏。相传帝颛顼的后裔陆终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有子孙被封在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夏朝末年,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就用原国名作为姓氏,称顾氏。

2.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后被楚所灭。至勾践的七世孙摇,因助汉灭项羽有功,被受封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后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子孙便以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顾摇是顾氏的受姓始祖,史称“顾氏正宗。”

万wan

1.出自姬姓名。源于芮伯万,裔孙以其字“万”为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属姬姓诸侯国,史称芮伯。春秋时,芮伯裔孙芮伯万,官至周朝司徒,后因宠姬太多,被其母芮姜赶出国去。迁都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出自晋国毕万的后代。以祖父字“万”为氏。春秋时,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北)的晋国有大夫毕万,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又称魏万,后代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复姓吐万氏,改为汉族单姓万氏,另有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据《姓源韵谱》记载,周武王以万人而得天下,其后人以万为氏。

5.出自居住地名。古时有叫奕叶的人,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组于山,故其后代取居住地的第一个字“万”作为本族姓氏。

乔qiao

1.出自姬姓。由桥姓所改,始祖为乔勤。《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相传黄帝死后葬于桥山(又称子午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城北),留桥山守陵的子孙中,后有以山名为姓氏,称桥氏,东汉时太尉桥玄六世孙勤,北魏时官平原(今属山东)内史。魏孝武帝于北魏末年入关投奔宇文泰建立西魏。桥勤成为西魏相宇文泰的臣属。后桥勤按宇文泰之意,将桥姓木旁去掉,取乔字的高远之意,称乔氏。后子孙遂以乔为氏。

2.出自匈奴贵姓。据《前代录》载,匈奴贵姓有乔姓,汉代匈奴贵族有兰、乔、呼衍、须卜四姓,后乔姓与汉族乔氏融为一体。

3.出自鲜卑之后。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中有乔姓,在西晋为官,以德行而被老百姓称为“神君”的乔智朗,便是鲜卑族人,其后代也以乔为氏。

赖lai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今河南省),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山氏居住在今山西汾水流域,在商代建立赖国(今河南鹿邑县东的厉乡)。后接受周武王的封号,成了周朝的子爵国赖国(故城在今河南息县东北七十里处)。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被迫迁至鄢地(今湖北随县东北,另说今河南鄢陵),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文wen

1.出自姬姓,以谥号命名的姓氏。商朝末年,居住在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大起来,商王感到了威胁,就借口杀了周人的领袖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后,励精图治,被商纣王封为西伯。西伯病逝后,其子周武王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灭商大业,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追谥父亲西伯为周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中有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为文氏。周文王为其得姓始祖。

2.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

3.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之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为姜姓诸侯国。后被楚所灭,其子孙有以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就是文氏。

4.出自妫姓,为妫满之裔孙,以谥号命名的姓氏。战国时,齐国有贵族田文,号称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后齐贵族田甲叛乱,孟尝君逃到魏国,在魏任相国,死后谥号文子。他的后人也有以文为氏的。

5.出自敬姓,因避讳改姓。五代后晋时,为避晋高祖石敬瑭之名讳,“敬”姓改为“文”姓。如文天祥、文彦博,其始祖皆为敬姓。

樊fan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是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统治疆域扩大,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称樊氏。

2.出自子姓,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姓,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因此在战国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就是商人七族的后人。

3.出自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八郡、南郡少数民族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

殷yin

1.出自子姓名,是殷商始祖契的后裔。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传十四世至成汤,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此后定居于此,“殷”是商的国号。至周武王灭商后,亡国后的子孙有一部分以原国号“殷”为姓氏,成为殷氏。

2.以居住地为氏。古时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殷水边(今河南许昌),后人以居住地为氏。

3.少数民族改姓。满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在“胡姓汉化”中改为殷姓。

严yan

1.古严国之后裔。唐尧时,名士许由有好友严僖,即古严国后人。

2.出自庄氏。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熊侣,死后谥号为“庄王”,其后裔子孙遂有“以谥为氏”者,为庄氏。东汉时,汉明帝名叫刘庄,为避皇帝名讳,令庄氏改严氏。

3.少数民族改姓。“胡姓汉化”中改名。后燕慕容盛时,有丁零人严生。满族、彝族、锡伯族、朝鲜族也有严氏。

鲁lu

1.出自姬姓。为周公姬旦之后。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于鲁国,因武王死后,成王年纪幼小,受武王遗命辅佐成王,引起诸侯猜忌。于是出现“三叔之乱”,后被周公扫平。后周公旦派其长子伯禽到鲁国就任。战国时,鲁被楚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此为鲁氏正宗。

2.出自少数民族。东晋时乌桓族人中有鲁氏;金代女真人学求鲁氏,汉姓为鲁氏;清朝满洲八旗中之秦楚鲁氏、博都鲁氏等均有姓鲁氏者;在佤族、彝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鲁姓。

毕bi

1.出自姬姓。其得姓始祖为毕公高。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被周武王封于毕邑(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建立了毕国。因姬高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他同召公等人一起辅政,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后人便以国为氏,遂成毕氏。

2.出自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代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出连氏,汉化后,改汉姓毕氏。又如达斡尔族毕力央氏,汉姓为毕;西域毕氏,本毕国胡人,以国为氏。匈奴族中也有毕氏。

柳liu

1.出自姬姓。从展姓衍生而来,而展姓又出自姬姓。据史书记载,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夷伯展,伯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氏,是为展氏。无骇生子展禽,字季,为鲁国士师(主管刑狱),为人正直,深得民心。因展禽封邑在柳下(今河南信阳县东),世称柳下季,死后谥号为“惠”,史称“柳下惠”,其子孙以柳为氏,为柳氏之始。

2.出自楚怀王之孙。名心,秦末大起义时心被项羽等人推为首领,号义帝,都于柳,子孙因以为氏。

3.出自少数民族。在“胡姓汉化”中,有柳姓。苗、水、蒙古、朝鲜、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柳姓。

梅mei

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子封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县西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纣王荒淫无道,梅伯几次进谏,均不听,反被纣王废黜,后又用酷刑杀害。周武王灭商后,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称梅氏。

2.汉时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又为古代北狄奚族酋长的姓氏。

3.出自清满洲。八旗姓梅佳氏者,有一部分改姓梅。

庄zhuang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庄公之后,以谥号为氏,始祖为楚庄王。楚庄王本名旅,死后谥号为“庄”,称为楚庄王,其后世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为姓,遂有庄氏。

2.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的后裔。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就以其字为氏,成为庄姓的一支。庄姓在汉代曾发生过一次变易,汉明帝时,因明帝名刘庄,庄姓在明帝以后改为严氏。到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氏又恢复为庄姓,因此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詹zhan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其得姓始祖为詹侯。周宣王时,封支庶子孙于詹,建立詹国,史称詹侯,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遂有詹氏。

2.为虞舜封黄帝之后德詹者(备受尊重的人)为詹氏,子孙因以为氏。

3.以官职为氏。古代负责管理占卜的官职叫詹尹氏,他们的后世子孙,以其祖上官职中的“詹”字为氏,称詹氏。

项xiang

1.出自芈姓,始祖为项燕。春秋时,楚国公子燕受封于项城(今河南项城),建立项国。后被齐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成为项氏。

2.出自姬姓。周朝时有项国,是周的同姓诸侯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世以因为氏,称项氏。

游you

游氏起源比较单纯,出自姬姓,是以先人的名字命名的姓氏,得姓始祖为子游。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分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其孙以祖父之字为姓,遂成游姓。

查cha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起源于春秋时的齐国公族。齐国君王齐顷公之子封于楂,其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为楂姓,后去木为查,称查氏。

2.出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锁邑于查,其后世遂称为查氏。

3.出自清满洲人姓氏。世居沈阳,有清满洲八旗沙拉氏后也改为查氏。

鲍bao

1.出自姒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始祖为鲍叔牙。春秋时大禹的后裔杞国公子敬叔,到齐国出仕,受封于鲍邑(在今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过去是历城县),他的儿子叔牙开始以封邑为氏,称鲍叔。鲍叔牙与管仲交情深厚,桓公继位后,叔牙推荐管仲为相,自己甘愿做副手。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迅速强大,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叔牙的后世子孙遂以鲍为氏,称鲍氏。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代北(今山西繁峙、五台、原平、代县与河北省、怀安、蔚县以北地区)鲜卑族三字姓俟力代氏进入中原后,在汉化改革中改为单姓鲍氏。

姬ji

姬姓源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为姓。又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姬姓为其中之一。传说中的后稷系黄帝的裔孙,为周氏先祖。周武王建立周朝,大封同姓诸侯,许多姬姓后裔或以封国、封锁邑为氏,或以谥号、名字为氏,因此《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源姬姓,周王室外戚为姜姓,系炎帝神农氏之后,也是构成中原华夏族的主要部落。因此中华民族一向自称为“炎黄子孙。”

楚chu

1.出自姬姓,以人名为氏。为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叫林楚,他的子孙后代以其名命姓,称楚姓。

2.出自芈姓,以国为氏。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楚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称楚姓。

3.出自春秋时晋国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

4.由土家族、傈族汉化后改为楚姓。

伊yi

1.出自伊尹之后,得姓始祖伊尹。伊尹为商朝大匝,曾居住在伊川(今河南伊河一带),助商汤灭夏,辅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时期著名的贤相,其后世子孙以其居住地“伊”为氏,遂有伊氏。另说有莘氏之女采桑伊川,于空桑之中得一婴儿,即为伊尹,后遂以地为氏。

2.源于上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初生时被寄养在伊侯长儒家,其后人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3.少数民族改姓。北魏鲜卑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两姓,一为伊,一为娄;清满洲八旗伊拉齐氏、伊拉哩氏等有改为伊氏的。

司马si ma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氏,得姓始祖为司马休父。相传远古有人名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养重黎。西周宣王时,有重黎裔孙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徐方,立下大功,周王室赐以官职为氏,遂有司马氏。

2.其他姓氏冒姓,改姓司马。东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牛,冒姓司马;又如许氏、郝氏有人改为司马。

葛ge

1.出自赢姓,以国名为氏。《孟子·滕文公》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其后有葛氏。葛国(今河南蔡丘东北一带)是夏朝诸侯国之一,本是赢姓之后,当时与商汤比邻而居,夏朝灭亡后,葛国也随之灭亡,其子孙为纪念故国,就以国为氏。遂有葛氏。

2.出自古代汉朝时期,始祖是古代汉朝时的葛庐。因帮助光武帝起兵立了大功,被封为下邳僮县侯,但他将封位让给弟弟,自己渡长江,居住句容(今江苏句容县),子孙遂以葛为氏,是为吴中葛姓。

3.以部落名作为姓氏。远古时期,我国有一个部落叫葛天氏(在今河南长葛一带),那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是歌舞之邦,著名的祭祀歌舞《葛天氏之乐》就出在那里。《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这种乐曲的记载。葛天氏,后为葛氏。

4.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贺葛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改为汉姓葛氏;清满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济勒氏等后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汉姓为葛;鄂伦春族葛瓦依尔氏汉姓为葛;裕固族格勒克氏汉姓为葛;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葛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