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王、张……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现在的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黄帝以“姬”为姓,称“有熊氏”和“轩辕氏。”黄帝打败了蚩尤的九黎族部落群,驻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便以驻地而得“有熊氏。”《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又传说,黄帝(氏族)发明了以马拉车,黄帝因此又称“轩辕氏。”
炎帝以“姜”为姓,传说炎帝一族发明了农业,所以炎帝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耕耒,教民农作。”
中华姓氏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十五种类别:
一、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氏
氏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是那些祖先的图腾崇拜物。《史记》有文曰: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文中黄帝所率的“熊、罴”等猛兽,即所谓“六兽之师”,实则是以这六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后来,这些氏族又将它们用作区别其他氏族的标帜——氏。若放宽一点标准,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发明了马拉车的轩辕氏等上古先人亦应归属此列。
二、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姓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到父系氏族之后大多以父姓为氏,也有少部分地区的人仍以母系姓为氏。
三、以国名为氏
如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封于管国,周武王次子唐叔虞封于晋国,即以国为氏,管叔鲜和唐叔虞分别成了管、晋二氏的开氏始祖。夏商时期,以国为氏者有杜、雷、顾、阮、韦等姓,周朝就更多了,再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的大姓。
四、以邑名为氏
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采邑。卿、大夫的后代或采邑的人,有的便将邑名作为氏,如刘、冯、卢、崔、范、苏、上官等姓。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二百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五、以所居之地为氏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郑国大夫居住在西门,其子民便多以西门为氏;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西郭、南郭、北郭,这四郭也成了姓氏;姜太公的支庶居在营邱,便姓了邱。而常见姓阎、裴、陆、郝等是以乡名为氏;欧阳则以亭名为氏。
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二百个。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不能再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如:邓穆公——公子(字子驷)——公孙夏——驷带、驷乞。若祖父无字,则以其名为氏,如:鲁孝公——公子展——公孙夷伯——展无骇、展禽。再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以林氏传世;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其孙高溪乃以祖父的名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七、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为姓,老二以仲为姓,老三、老四则分别姓叔、季。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其弟叔牙,为虎作伥,后饮毒自杀,其后人被立为叔氏,又名叔孙氏。
八、以官职为氏
西周没掌管土地、军政、工程、官吏、刑狱的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均被后代取以为氏。彭祖的后裔孚周当时任钱府上士,其后代便以钱为氏。另管粮官的后代姓粟,管马者子孙姓牧,还有军、仓、监、谏等氏,皆出于官名。
九、以技艺为姓
晋国屠蒯,杀牛宰羊,技艺高超,其后乃以屠为氏;用筮占卜的商王某大臣,奉祀天地鬼神,为人祈福消灾,后便以巫为氏。从事冰凌的人,后代以凌为姓,其他诸如陶、甄、匠、优、卜等氏出于技艺。
十、以谥号为姓
所谓“谥号”,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春秋时,宋国有位国王名子和,谥号“穆”,他的后人除继承王位者继续姓子外,其余便都以穆为姓。
十一、因赐姓、避讳、避乱等而改姓
如商王武丁因梦圣人而起用的大臣傅说,原为奴隶,本无姓氏,因为商王重用,才由原为奴之地名“傅岩”得傅氏。秦汉时的籍姓,因避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而改姓席;唐末王审知称闽王,当地沈姓改为尤;南北朝时,南朝人刘凝之避乱入北朝,改姓员;王审知闽国灭亡后,子孙为逃避仇人追杀,分别改姓游、沈、叶等;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武帝恩准乘车上殿,家族以为荣,从此改姓车;有些是因政治原因而改姓,如南朝齐巴东王萧子响起兵作乱,兵败被杀,家族除籍,改姓肖;隋朝贵族杨玄感反隋失败后,被改姓凫;夏代时,夏后氏被有穷追杀,他携带妻子躲藏在山洞里,妻子在山洞恶劣环境中诞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击败了有穷,得以中兴,少康的后代便以窦(山洞之意)为姓了!
十二、以爵位称号及爵系为氏
以受封的爵位称号作为名世子孙的姓氏,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的功勋业绩,以其为荣耀,如:皇、王、公、侯、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十三、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主要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一些复姓,在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时,简化为单姓,如于、韩等姓,另外还有清满洲贵族改姓,如索、讫、慕容、宇文、呼延等姓。
十四、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支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支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支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支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十五、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氏的为数也不少。
我们现代的姓氏来源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姓氏是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财富,姓氏的来历更是丰富具体,源远流长。
(第五节)百家姓溯源
李li
1.出自赢姓。为颛项帝高阳氏之后裔。相传远古时,高阳氏的儿子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帝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被赐为赢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纣王暴虐无道,引起各诸侯和百姓的怨恨,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隐藏起来,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而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邴氏、弘氏、胡氏、阿氏、阿布氏、董氏、舍利氏、朱氏、罗氏共十六姓,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王wang
1.出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大怒,被废为庶民,其子宗敬为司徒,后人由洛阳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故称其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改姓王氏。又因卫辉在晋时为汲郡所辖,故又称为汲郡王氏,此为河南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沿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张zhang
1.出自黄帝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据《读史方舆经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如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女真族颜盏化;赤盏代也是在明朝时改姓张的。
刘liu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尧的后世子孙中有一个叫刘累的,生于夏朝后期,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用驯养四条龙后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于是刘累带着家眷私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县)躲起来,其子孙就以刘累的名字为姓,这是刘姓的始祖。
2.出自姬姓。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南),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因婚嫁而改为他族、他姓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人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的大姓之一。其他人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蔡cai
1.出自姞姓。乃黄帝之后。据《国语·晋语四》所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姑、儇、依是也。”又据《潜夫论·志氏姓》所载:“姑氏封于燕——姑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古时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周灭商后,封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故城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商的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风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许xu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据史书记载,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今河南许昌)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灵公被迫南迁叶地,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因此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做始祖。
陈chen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一带),妫满为陈侯,谥号为胡公,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十世孙陈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温之后陈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