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法文写作“Marseillaise”),是法国的国歌。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封建统治的堡垒——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
凯旋门上以《马赛曲》
为题名的浮雕革命强烈地震撼着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各国的反动君主们惶恐不安,都在策划对法国革命进行武装干涉。1791年8月27日,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统治者发表了共同援助法国封建统治者的宣言,法国革命面临着严重威胁。1792年4月20日,法国人民投入了反对奥地利武装入侵的战争。在大敌压境的紧急关头,位于战争前沿边境小城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衣特利希,号召人们为军队写作军歌,以鼓舞斗志。诗人兼作曲家、莱茵营的工兵中尉鲁热·德·利勒当即写了一首歌,题名为《莱茵河军队战歌》。在4月25日的晚上,衣特利希市长亲自演唱了这首歌。歌曲以军号的基本音调为核心,铿锵的附点节奏,使歌曲充满战斗精神,很快它就在共和军中传开了。
由于反动贵族军官的腐败,以及国内反动势力的从中破坏,敌军还是攻入了法国领土。法国人民义愤填膺,决心抗击敌人,全国出现了空前的爱国热潮,各地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首都巴黎。马赛市500多名救国义勇军高唱《莱茵河军队战歌》,步行27天到达巴黎。从此,这首歌便被人们称为《马赛曲》。
《马赛曲》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抗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它像进军的号角鼓舞着法国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正像拿破仑曾经说过的:《马赛曲》在抵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战争中起着“共和国最高统帅”的作用。
《马赛曲》这首歌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决定了它在法国历史的地位。1795年,《马赛曲》正式被定为法国国歌。以后,这首歌曾被拿破仑一世、路易十八和拿破仑三世废止过,直到1875年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才又重新恢复成为法国国歌。1902年,应法国国防部的要求,加布里尔·巴尔曾为《马赛曲》配器。在1958年9月28日通过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中,也规定《马赛曲》为法国国歌。1975年,法国总统德斯坦责成巴黎共和卫队军乐团团长罗吉·布特里中校把《马赛曲》作为颂歌(而不是作为进行曲,速度缓慢、庄严地)重新配器。现在,两种不同风格的《马赛曲》曲谱并用。《马赛曲》在法国以及欧洲各地曾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并被许多著名作曲家运用到各自的作品中,如在1795年埃·萨利埃里的歌剧《帕尔米拉》以及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为歌德的(赫尔曼和陀罗台亚)而写的序曲》、《两个近卫兵》,瓦格纳的《两个近卫兵(法语)》,李特洛夫的《罗伯斯庇尔序曲》,李斯特的《忧愁的赫洛德》和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等等作品里,都选用了《马赛曲》的音调(附歌曲《马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