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是《王昌龄集》中最为著名的闺怨诗,本诗有以下特色。
首先是本诗构思奇特。细读全诗,原本只需“闺中少妇悔教夫婿觅封侯”数字便能将全部内容包括于中,但诗人却故意兜了一个偌大的圈子。为说少妇之愁却先让她不愁,故引出下句之“凝妆”、“上翠楼”,还见“杨柳色”,未了才显主旨,如此真可谓曲之又曲。这种奇特的构思使本诗具有特别委婉蕴藉的特色。诗评家黄生曰:“感时恨别诗人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语境一新,情思婉折。闺情之作此为第一”,周埏也说本诗,“情致缠绵,语一句一折,波澜横生”,他们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是本诗以极为精炼的笔墨塑造了一位以“情”胜“理”的女子形象,使人读后久久不忘。从末句的“悔教”两字可知这少妇对丈夫“觅封侯”即追逐功名的行为原本是支持的,即她原本也是站在丈夫立场上的,这便是“理”的一面。然而,在那春日陌头杨柳色的感召下,她却幡然悔悟了。因为这春日的美景唤醒了少妇内心深处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夫妇比翼相处的渴望之情,这便是“情”的一面。经过比较,她感到宁可不要丈夫的“封侯”也要获得自己的青春幸福,这便是这位少妇的觉醒。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说,这位女子是在封建制度下敢于为自己的人生幸福而否定封建科举制度的巾帼第一人。在“情”和“理”的斗争中她终于以“情”战胜了“理”,成为中国古代妇女中难得的思想解放论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崔莺莺、杜丽娘等都是本诗中这位少妇的后继人。
再次,本诗中的“杨柳色”是少妇思想转变的关键之物,从中足见春色感人之深。从情景的关系上说,这是运用了情随景生的手法。“杨柳色”的含意具有多重性,少妇见之,即可联想到这是春天之色,亦即人的青春年华的象征。树犹有此青春,而我却因夫婿不在而青春虚度,如此岂不枉过一生?此其一。少妇见之,亦可联想到当初送别夫婿时,各执一段柳枝,含意为欲留(柳)而不舍分手。今日再次见柳,当初离情宛然若现,岂不令人生出无穷遐想?此其二。总之,这杨柳色的作用非同小可,所以黄牧邮曰:“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唐诗笺注》卷八),俞樾也说:“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乃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深,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黄、俞二说均赞扬了“杨柳色”在诗中的运用,并都承认了此为情随景生的笔法,此等情感才为真情、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