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意志的概念及其作用;
2.通过意志行动分析了解意志过程;
3.掌握意志品质;
4.把握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人的心理活动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反映主客体需求关系的基础上,经常会产生满足人需要的行动欲望。人们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需要,确定行动的目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2.意志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的调节,这种调节包括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指推动人们从事达到目的的行动,制止指抑制那些与目的不相符合的愿望和行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所以发动和制止在意志行动中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3.意志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它使人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随意性,并赋予行为战胜内外困难、达到目标的力量,因而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心理能量。但意志并不是绝对自由、无所不能的。意志中所有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决定都有客观的原因、客观的根据,意志活动的效能取决于人对客观规律认识、运用的程度。所以意志所表现的仍然是客观决定性前提下的主观能动性。
4.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系列随意运动实现的。所谓随意运动就是人可以根据活动的目的、环境的变化任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了解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有助于了解意志行动的生理机制也即意志的生理机制。
5.意志是支配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包括准备和执行两个阶段。准备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在思想上权衡行动动机,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做出行动方案。执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将行动方案付诸实施。两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和内外困难,需要靠意志的力量去克服,因此,意志努力贯穿意志行动始终。
6.人们在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是要在思想上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等一系列决策问题,遇到的主要是内心困难。
首要的问题是明确“做什么”,可能会难下决心。因为当人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又不可能同时实现时,在头脑中会产生内心冲突或动机斗争。动机斗争的形式主要有接近――接近型(双趋)冲突,回避――回避型(双避)冲突,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多重趋避)冲突。任何一种冲突的结构都包括四个重要成分:效价、向量、运动、生活空间或场。
7.人们在意志活动中的内心冲突迟早要引向决策,即下决心做出选择。
在双趋冲突和双避冲突中,人们只需在具有相同效价(正或负)的目标或客体间进行抉择,相对比较容易,决策的原则是两利之间取其重,两害之间取其轻。
在趋避冲突中,由于同一目标或客体兼有性质相反的效价(正负并存),在趋向具有吸引力的目标时,同时也就产生了应该回避的结果;在远离有排斥力的目标时,同时也就牺牲了目标带来的好处,因而冲突更加深刻,决策较难。在多重趋避冲突中,情况更为复杂,决策更难。在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中,人们通常采用正负效价不断权衡的方式进行决策。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涉及的因素更多,决策可能更为复杂。
8.美国心理学家贾力士和曼因认为,在任何一个重要决策中,引起冲突的因素或人们重点考虑的因素有四种:功利主义的个人得失,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别人的功利主义得失,自我赞同或不赞同,社会赞同或不赞同。
9.由于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决策具有明显的个人差异。对同一课题,有人作保守决策、常规决策;有人则作风险决策、非常规决策。在决策中能否做出合理大胆的决策并坚持付诸实施,不光依赖于决策者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性格因素,更是对人意志的考验。
10.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需要克服的内外困难更多,是对人意志更严峻的考验。人们只有靠意志努力才能渡过难关,最终达到目标。
执行阶段人们可能遇到的外部困难有: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过于恶劣,陈规陋习、愚昧偏见、习惯势力的压迫,突然的变故等等。
执行阶段人们可能遇到的内部困难有: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智力和体力的超负荷,懒散、懈怠等旧有习惯,急躁、气馁等消极情绪,疾病、疲劳等生理不适,已经放弃的动机抬头,又出现新的动机等等。
11.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既有可能将既定方案进行到底,也有可能修改或放弃原方案。判断一个人是意志坚强还是意志薄弱,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2.意志的优良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四、重点难点分析
1.知、情、意的区别和联系
认识、情感、意志是人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三个不同侧面,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在上述反映基础上产生变革意识并支配行为实现的心理过程。
(2)联系。
知、情、意常常是相伴而生的。
知、情、意互相依存、互相制约。
可以佐证以上观点的事例俯拾皆是。
2.意志的生理机制
目前关于意志生理机制的研究主要在随意运动领域。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弄清随意运动是怎样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实现主动与随意的,对于最终揭示意志的生理机制、深入理解意志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
随意运动是在不随意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随意运动是由刺激引起的自动的难以自控的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无条件反射。随意运动的终末环节――肌肉骨骼运动同不随意运动的肌肉骨骼运动是相同的,区别在于随意运动的肌肉骨骼运动不是由刺激直接决定的,而是受心理活动调节的。这种心理支配作用是怎样形成的?生理心理学家假设:有机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的经验“痕迹”(各种感觉之间的联系、表象及其他)能够和皮层运动区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因而皮层运动区行为的发动可以受到经验因素、心理活动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派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最初狗是由于被人弯曲前腿的动作总有食物强化,而形成了一有被动屈腿动作就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在这之后,狗会由于强烈的饥饿感主动弯曲前腿以乞求食物,这说明狗已经在运用前腿弯曲可获取食物的经验,主动地弯曲前腿以取得食物。这时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性反应已转变为由内部刺激(需要、经验等)引起的运动性反应,因而被动的运动性反应(由人屈腿)可以转化为由经验、需要等心理因素支配的主动的运动性反应(主动屈腿)。
巴甫洛夫学派还发现,皮层运动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可能是阳性的,也可能是阴性的,这样由心理支配的反应就表现为可以是兴奋性的,也可以是抑制性的。通过这种机制,有机体就实现了对自身行为的发动和制止。
当然,上述对随意运动生理机制的理解还是过于简单化的,后人在随意运动脑机制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了随意运动复杂的调节过程。首先,皮层运动区和皮层传出组织是机体运动的直接发动者,但行动的指令和对行动准确有效的调节并不是这个区域独立做出的,而是和皮层中央后区与运动传入组织提供的反馈信息直接相关的,更是和大脑额叶的决策和监督功能分不开的。随意运动起始于由外部刺激引起行动愿望和动机,但要保证随意运动准确无误地朝向预定目标,大脑还必须利用由效应器活动引起的内导冲动来随时了解运动的状况,根据原来预定的目的与要求,及环境变动的信息不断对动作进行校正和调节,脑是通过它的反馈装置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的。
3.冲突的结构
为了说明不同冲突的性质和作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描述冲突的结构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四个重要成分:效价、向量、运动、生活空间或场。
效价:指物体或活动对人的积极或消极特征。“ ”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吸引力,“-”表示该特征对个体具有排斥力。在双趋和双避冲突中,“ ”、“-”特征分属不同的物体或活动;在趋避和多重趋避冲突中,“ ”、“-”特征属于同一物体或活动。
向量:它驱使个体朝向或离开有效价的事物,在模型中用箭头表示。
运动:当情境中出现单一的驱力(接近的或回避的)时,个体所采取的行动方式,在模型中用标有接近或回避的实线或虚线表示。
生活空间或场:指每次冲突发生的疆界。在双避冲突中,疆界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它的限制,个体就可能完全回避整个情境,冲突将不复存在。
4.意志的品质
将意志的优良品质和不良品质对应比较,更容易理解各种意志品质的含义。
独立性指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的意志品质。独立性中既有人独立地做出选择的自主性,又包含这种选择的合理性,其中,合理性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和价值。与独立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受暗示性是缺乏自主性,独断是缺乏合理性。
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果断性中蕴涵着人的深思熟虑和勇敢。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优柔寡断是缺乏勇敢,草率是缺乏深思熟虑。
坚韧性是指坚持行动目标,并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坚韧性中首要的是原则性,即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将正确的事情进行到底;但坚韧性中也包含有灵活性,即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方案难以实施或无法实施时,审时度势,及时调整甚至放弃既定方案。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和执拗,动摇是缺乏原则性,执拗是缺乏灵活性。
自制力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主动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主要表现为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主动有效地发动和制止。与自制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任性是缺乏制止力,怯懦是缺乏发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