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了解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演化过程;
3.明确反映、反应、反射、反馈等概念及其关系;
4.理解劳动、语言交往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人类心理、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5.掌握人类心理、意识的特点。
二、本章知识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本章通过追溯心理的起源、从动物心理到人类心理的演化、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条件,进一步阐述了心理的本质及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主要理论意义是厘清先天――后天、主观――客观的关系。
2.反映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反映指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留下对方痕迹的过程。这种痕迹主要表现为一物质受它物质影响所发生的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出了对它施加影响的物质的特性。
3.不同水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结果不同。无生命物质间相互作用所发生的机械、物理、化学的变化属于反映的最低形式。植物和初等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已经表现为一种趋利避害的感应性,但它们所能反映的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只限于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事物发生反映。动物体内有了神经系统,便开始通过反射对现实刺激做出反应。在条件反射中,动物对现实刺激产生了心理反映,即反映刺激的丰富意义并据此支配行为对刺激做出应答。
4.动物是在适应环境中,心理器官不断进化的,随着动物神经系统和有关器官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现实刺激的心理反映水平也不同。
环节动物为链状神经系统,其心理水平为感觉水平;节肢动物为节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初步知觉;脊椎动物为管状神经系统,出现了大脑两半球和皮层,感知觉、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了原始情绪;高等动物中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更加完善,特别是灵长类已经接近人类神经系统的水平,因而学习、记忆与行为的能力更强,并开始有了具体思维能力。
5.人类心理是动物心理长期演化的结果,更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孕育了人类心理。劳动使类人猿从爬行到直立,使猿臂变为人手,使猿脑变为人脑,形成了人的自然机体,为人的心理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劳动中使用和制造工具,发展了人类心理的自觉性、概括性、目的性,使人开始把自身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己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学会用对劳动任务和对象的概括化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去达到一定目标。劳动的社会集体性改变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自然群体,组成了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建立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加促进了社会经验的传递,加速了人类心理社会化的发展。
6.语言在促进人类心理发生发展中具有和劳动同等的意义。语言的交际功能不仅能协调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而且使人类经验的传递成为可能。语言的概括功能使人类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能更广阔更深入地考虑问题,使人类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语言的自我调节机能使人能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成为现实生活中能动的主体。
7.包括劳动、语言交往在内的人类丰富广阔的社会实践为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是检验人类心理的真实性和实现人类心理的现实性的唯一途径。
8.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这是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所在。由于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人类心理上升为意识水平。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反映、反应、反射、反馈、实践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1)含义。
反映: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概念如前所述。无生命物质间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常以失去自身为代价的变化是反映的最低形式。
反应:生命物质对刺激的应答。反应存在于一切生物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之中,其间包括反映。因为凡属生物,都有维持生命的生物性,面对外界的影响,不光能留下痕迹,而且有吸收、排泄、趋近、避远的反应。植物和初等动物的感应性是反应的最低形式。
反射:动物和人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机体内外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包括反映和反应,并且反映、反应具有了全新的性质。在条件反射中,反映成为对现实刺激的主观映像――心理反映;反应不光为刺激所决定,更主要是受到心理反映的调控。条件反射还可积淀成为经验,使动物和人的心理及行为愈加深入、复杂,表现出个体特点。
反馈:反应结果和反应动作本身又构成刺激引起神经冲动反传回脑,为下一步反应变化提供信息。反馈是反射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动物和人的心理及行为具有了更大的自控性和适应力。
实践:人所特有的主动、有目的地作用于现实的活动。人能够主动随意地将各种条件反射活动纳入预定目标,适应现实进而改造现实。在实践中,也就是在劳动、语言交往和其他改造现实的活动中,人的心理发展成为具有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的意识,行为反应更为曲折复杂。
(2)在心理水平上几个概念的内在联系。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无生命物质与植物对现实的低级反映不同,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和人在现实刺激下,通过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活动产生了心理的反映――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并在此基础上支配机体做出反应。反馈和经验的参与,造成心理反映的自控性和主观性,使心理日益主动和深化;但经验的作用也带来了产生偏差的危险。而心理反映进行的反复性、多面性,特别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性则保证着心理反映的客观性。社会实践使人类心理上升为意识水平,具有了客观决定性前提下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2.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人类心理具有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社会性为人类所独有。动物没有社会,其心理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物性。人类心理不仅取决于生物性,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社会性。首先,要形成人的心理离不开社会现实,有正常的心理器官而无正常的社会生活,就不能形成正常的人的心理。其次,人类心理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再次,无论个体心理多么富于个人特色,总会带有时代、阶级、群体心理的烙印,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体心理。
自觉能动性包括计划性与目的性、预见性、创造性、自我意识等方面。
计划性与目的性指人能够超前意识到反映的对象和结果,因而也就能够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适应和改造现实。而动物心理和行为只有合目的性,即由于遗传的本能使它们的某些心理和行为正合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因而该物种得以保存下来。
预见性指人借助于语言、经验,通过思维可以达到对客观事物完全概括的认识,透过现象揭露本质,推断规律,因而能由预见来支配行动。动物则只能反映它所接触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至多能利用知觉和简单思维对事物进行不完全概括,因而活动的效能远不及人类。
创造性指人类反映现实的目的在于反作用于现实,为自己创造更理想的生存环境;并且在改造现实的过程中,也改善着自己主观世界,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自我意识指人能够把自己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从而成为控制自己力量的主人。
动物则无创造性、无自我意识,因而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完全受自身的生物性所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