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
29311900000004

第4章 注意

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注意的概念及其作用;

2.了解注意选择的生理基础;

3.理解注意选择的心理机制――注意理论;

4.掌握三种注意的起因(条件)、特点;

5.掌握良好注意品质的确切含义。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各种心理活动都可能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意识状态,这种意识状态达到了对事物的警觉水平,是保证心理活动有效进行的心理背景。

2.由于注意是人的意识的高度集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有特殊的外部表现,这些外部表现是了解人的注意状况的重要指标。但内部注意状态和外部行为表现并不总是对应的,这是在判断人的注意状况时应当注意的。

3.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选择功能),另外,注意也是完成信息处理过程的重要的心理条件:保证对象维持在意识中心得到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维持功能、整合功能和调节功能)。

4.注意并不是一切心理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心理活动既可以在注意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状态下进行,但在注意状态下进行效果最好。所以注意是有效进行心理活动、完成各种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5.注意的几种理论都力图解释注意为什么和怎样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器理论强调由于人在同一时间内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必然使一些信息被过滤掉而不能进入意识中心被深入加工。衰减器理论强调由于人的信道容量有限,必然使一些信息被衰减而难以进入意识中心被深入加工。主动加工理论强调人是根据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取舍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综合了衰减说和主动加工说的观点,认为注意的选择既有人脑加工容量有限的被动原因,又有人脑有意选择的主动原因。

6.注意是无条件定向反射和条件性定向反射的产物,是由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不同脑区的协同活动来完成的,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及第二信号系统在注意的发生中各有其作用。

7.无意注意起因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是因为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原因,主观因素是由于刺激物的某种吸引力引起了人的直接兴趣。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是轻松便利地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也常常对正在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起干扰作用。

8.有意注意亦起因于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方面主要是活动任务的要求、对象对人有意义,主观方面是个体对活动结果有兴趣(间接兴趣)。有意注意是人所独有的,这种注意不仅指向个人乐于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她)应当做的事情,维持注意经常要付出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是人们完成长期艰苦任务的必要心理条件,但容易使人疲劳和厌烦。

9.有意后注意是从有意注意转化而来。实现转化的条件从客观方面讲是活动有效,从主观方面讲是主体对活动本身产生了直接兴趣。有意后注意并不是个人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而是说个人在做有兴趣的事时不需要自我强迫,已经达到了迷恋忘我、食苦如饴的境界。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佳状态,为创造活动所必需。

10.衡量人注意水平(品质)的指标有四个: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1.注意的广度指在一定时间内注意能够把握的对象数量的品质。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即指在注视点来不及移动的很短时间(1/10秒)内所能接受的同时输入的信息量。注意广度除上述的同时广度以外,还有继时广度。人们把握在时间上连续出现的刺激物的数量,称作继时广度。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个人的信息加工容量,对外界信息的编码水平。

1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活动上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不是注意长时间绝对固着在一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点上,实际上,在注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起伏波动(注意动摇),这种波动一般不影响注意的总体稳定。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活动中,注意所接触的具体对象和活动方式可以变化,但活动的总方向不变。注意的衰减函数表现了注意稳定性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趋势。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了解活动结果及身体状况等。

1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的品质。

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达到熟练化或至多有一种活动不熟悉。注意的分配还与感觉通道被占用的程度有关,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严格地说,注意的分配并非发生在同一时间内,而是注意的迅速转移。

1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注意的转移可发生在同一活动的不同对象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的活动间。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分心是需要注意稳定时,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分心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前一活动的性质、前后活动的关系及人们对前一活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注意与意识

从睡眠→觉醒→注意,人处于不同水平的意识状态。

睡眠――无意识状态

各种心理活动既可以在注意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状态下进行(觉醒时不注意地听和看、无意识的动作,思绪信马由缰),甚至可以在昏睡状态下进行(梦境),但在注意状态下效果最好。因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可以使处于高度警觉的意识中心的对象得到最清晰完善的反映。

应该说,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都达到了高度警觉的意识水平,但是由于人在注意过程中主动性的程度不同而效果有异。

2.注意的生理机制

从实现注意的反射角度讲,无条件定向反射使有机体的感官不由自主地朝向新异刺激,从而能及时反映环境的变化,是动物和人无意注意的生理机制。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可以产生条件性定向反射,这种条件反射表现为人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搜索、探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维持在自认为有意义的事物上。条件性定向反射是人类有意注意的生理机制。

从参与产生注意的脑部位讲,网状结构的上行传入信息造成注意产生所必需的觉醒状态。注意神经元的活动只对新异刺激发生反应,对多次重复的刺激不作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无意注意的选择性。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使意识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并且随着刺激的变化,兴奋中心的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着的优势兴奋中心实现了注意选择性的动态变化,而这种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大脑皮层对刺激物意义或新颖性的认识,有意注意的选择性由此而实现。大脑皮层上的额叶对有意注意的坚持性和抗干扰性具有重要意义,有意注意在本质上是由内部言语实现的对行为的调节控制,额叶直接参与了言语指令的发布,它还通过下行神经系统维持网状结构的紧张度,并对外部感受器产生抑制性影响,使人能长时间集中注意,防止无关信息传入。

3.几种注意理论之要点

选择性是注意的基本功能,因而注意理论多是从注意为什么和如何实现选择功能展开研究的。

(1)过滤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班特根据双耳分析实验提出过滤器理论(1958)。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从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多,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是因为人们在同一时间信息加工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因而能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余信息就被阻断在这个过滤器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器根据感觉特征选择信息,并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

(2)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的衰减器理论是根据重新设计的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的(1960),在这个实验中,被试可以听到在非追随耳中出现的重要信息。由此她认为人对信息的注意选择既根据感觉特征进行级差性选择(并非全或无),也根据语义特征进行选择。因而神经系统的选择机制不是完全阻断感觉信息,而是根据信息的感觉特征和语义特征加强或减弱它。所以不仅追随耳的信息能够注意到,非追随耳的重要信息也能注意到。而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是因为只得到了不完全加工而被衰减得不足以进意识中心。

(3)主动加工理论。

德尤奇(1963)与诺尔曼(1968)提出的主动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不是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而是发生在个体运用记忆贮存中的经验对信息进行识别、解释之后,即人们是根据输入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主动取舍的。

(4)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理论。

是为了调和衰减说和完全加工说的矛盾而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刺激信息强度小或意义弱(资料限制),人加工信息容量和记忆容量有限(智源限制),都可能造成信息不被选择。前者是由于信息质量问题而主动放弃,后者是人受加工能力的局限而被动流失。

4.注意的稳定性、分配和转移的关系

这三种注意品质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但又是互相关联的。

注意的稳定性是一种动态的稳定,它是同注意的不断转移密切联系着的。在同一活动中,没有注意的迅速转移也就难以保持注意的稳定。

注意的分配严格讲是注意的迅速转移,但从广义上讲,由于这种迅速转移保证了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并行不悖,连续不断,所以注意的转移又常常被看做是注意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