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头版头条-中国创刊词
29335000000060

第60章 《三联生活周刊》

[创刊时间]1996年1月14日。

[创刊地点]上海。

[创刊背景]

早在1992年,三联书店就有意恢复三十年代前后颇有名望、由著名政论家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并于同年10月从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借调”其副研究员朱正琳来京负责筹备工作,可惜只工作了3个月,朱正琳就黯然离去。1993年3月。三联书店正式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三联生活周刊》。但一直到1995年8月的两年多时间内,才正式出版4期,主办单位正式委任过的执行主编就有5位,如钱钢、徐友渔、朱学勤等。而较大幅度参与过该刊创意、策划、编务等的首都新闻界、文化界和学术界资深工作者却达百人。后来由当时任职不久的副执行主编杨浪主持工作,并于1996年1月14日正式出版了创刊号。

《三联生活周刊》也是我国最早以委托广告经营权方式合作而引进业外资本的杂志之一。从筹备到创办到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八年间曾四换投资方。三联书店最早是跟香港的智才企业有限公司合作,至1994年4月共出了五本“讨论本”。但由于资金方面的压力,周刊被迫宣布休刊。后来,三联书店多方找寻合作投资方,与泰国华裔传媒大王林明达的万利捷公司、深圳广德光电机械实业有限公司都曾有过短暂合作,但主要还是由于资金问题,至1995年8月1日终于停刊。1995年12月,《三联生活周刊》又获得国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即由该公司(占股份80%)和三联书店合资组成北京三联阜康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日期为1996年1月11日),公司经营权期限为20年。而三联书店则将《三联生活周刊》的经营权委托给三联阜康,包括设计、制作、印刷、销售、广告工作等,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收益均归后者;后者则以广告费的形式拨付周刊编辑费用。合约期6年,由生活书店《爱乐》杂志主编朱伟兼任执行主编。《三联生活周刊》终于在1995年12月恢复出版,为半月刊。2001年年初,由半月刊正式改为周刊。

[作者小传]

(不详)

[创刊词原文]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本刊的态度是好像每星期趁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读者好像在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的短时间内参加一种有趣味的谈话会,大家在谈笑风生的空气中欣然愉快一番。

且做且学,且学且做,做到这里,除在前进的书报上求锁钥外,无时不惶惶然请益于师友,商讨于同志。

历史既不是重复,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粮食,当然也不该重复。

[焦点评析]

《三联生活周刊》实际上是邹韬奋当年的《生活》周刊的翻版,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领略其内涵,并从中窥见到精神的传承是其办刊的底蕴。

《三联生活周刊》在其杂志征订的宣传中这样声称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

《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在力争以最快速度追踪热点新闻的前提下,更多关注新时代中的新生活观。“以敏锐姿态反馈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以鲜明个性评论新热点、新人类、新生活”是我们的办刊宗旨。几年来,《三联生活周刊》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人们认为《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既有采访深入、报道角度新颖、阐述透彻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类新闻,又有高雅、前卫、风趣的文化生活类小品,是目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周刊。

显然,追求时代与生活、新闻和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刊宗旨和办刊的方针。

《三联生活周刊》创办伊始有自己明确的预期读者定位,即30岁左右的、月收入千元以上(1996年)的白领男士。这是外在划分,后来又加以变化,把读者定位在那些渴望改变生活、有能力改变生活又不知怎么改变生活的人。从知识程度来看,其读者定位是城市中有文化的中青年“大众”,既区别于普通“大众”,又区别于热衷于读《读书》、《爱乐》那样的“小众”。《三联生活周刊》创刊伊始就秉承关注生活、顺应时代的办刊立场,办刊口号定位为“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它的常规栏目包括《生活圆桌》、《声音》、《数字》、《好消息坏消息》以及《社会》、《经济》、《网络》、《文化》等。其中有许多读者拿到刊物后,先看《生活圆桌》和《声音》,因其另类和简捷,能使人们获得充分的阅读享受。由于拥有独特的新闻视角、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与国际接轨的新闻周刊样态,《三联生活周刊》迅速获得了稳定的知识分子读者群,它的订户占读者人数的50%,广告客户也多为知名品牌,如联想、方正、TCL电脑、奥迪汽车,惠普、佳能打印机等。执行主编朱伟在做客新浪聊天时,主持人问他:“《三联生活周刊》是个非常温情的媒体,您怎么看新闻的锐度对媒体的作用呢?”朱伟这样回答:“新闻的锐度是很重要的,新闻的锐度主要是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性,因为我们作为媒体,应该是一个时代变化的记录者,我为什么从一个文学刊物走到《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刊物,我是希望更贴近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因为作为文学,这个时代是转换的,要用文学的方式来转换。作为锐度,是对整个时代发展方向的大的把握,我倒不觉得一定要尖锐地反映一些特别尖锐的问题,它就能够体现锐度,因为锐度可能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方面。”

但是,朱伟表示:要将《三联生活周刊》办成像美国的《时代》和德国的《明镜》那样的周刊。目前在国内,《三联生活周刊》也自称为“中国第一周刊”。

可想而知,我们相信创刊词的一句话:

历史既不是重复,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粮食,当然也不该重复。

[附]影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