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086

第86章 题材类(3)

【鲁迅想进监狱】鲁迅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形象已在鲁迅心中孕育好几年了,但一直没有机会写成小说。1921年12月3日上午,鲁迅接到一封北京《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的来信,约请他为《晨报副刊》新增添的“开心话”专栏写点文章。孙伏园的约请触发了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创作热情,鲁迅当晚便动笔写了小说《阿Q正传》的第一章,次日便在“开心话”专栏里发表了。接着,鲁迅又寄去了《第二章·优胜纪略》。鲁迅写到第八章阿Q被捉进监狱时,由于缺乏对监狱生活的实际体验,感到写不下去了。当时,鲁迅曾“想装作酒醉去打警察,得一点牢狱的经验”。可是,当鲁迅这一设想尚未来得及实施时,孙伏园离开北京了,鲁迅便打消了去监狱体验生活、然后将《阿Q正传》再继续写下去的打算,而乘机将《阿Q正传》的尾声《第九章·大团圆》写好,寄给《晨报副刊》。就这样,《阿Q正传》连载结束了。待孙伏园返北京时,阿Q早已枪毙1个多月了。■/事见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论文学》

§§§第四节 题材要真实

【蔡襄修改《采茶歌》】宋代蔡襄善作诗文,对茶有研究,著有《茶录》。有一次,他看了文学家范仲淹的《采茶歌》,对范仲淹说:“你的《采茶歌》写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不符合实际。泡在上等茶具中的茶叶也都是上等的毛尖,颜色洁白;而只有下等的茶叶才是翠绿色的。上等的茶具与下等的茶叶怎么能相配呢?我想把‘绿尘飞’改为‘玉尘飞’,‘翠涛起’改为‘素涛起’,你看怎么样?”范仲淹听了他的建议,高兴地说:“你提出的修改意见真好啊!我写这首诗时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选材,并未考虑它是否符合实际。你对茶叶有研究,你的修改意见完全正确。”于是立即把《采茶歌》中的“绿尘飞”、“翠涛起”改为“玉尘飞”、“素涛起”。■/宋·曾性《类说》:蔡君谟谓范文正曰:“公采茶歌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绝品其色甚白,翠涛乃下者耳。欲改为‘玉尘飞’‘素涛起’如何?希文曰:“善哉!”

【赵树理精心设计结局】1943年4月,敌人大“扫荡”,作家赵树理随所在的边区调查研究室转移到左权县抗日县政府驻地的村里。不久,赵树理了解并调查了一个村干部害死岳冬至的案件。当时根据地正在贯彻落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一月份公布的《妨害婚姻治罪法》。赵树理认为这个案件可配合这项群众工作,于是以岳冬至和智英祥的悲剧为素材创作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了小二黑和小芹这一对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心设置了大团圆的结局,给正面人物指出了光明的出路,表现了新时代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这篇小说于5月间完稿。彭德怀副司令审阅了小说,亲笔为《小二黑结婚》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1943年9月赵树理发表了《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摘自戴光中《赵树理评传》

【吴强删改情节】作家吴强于1956年在长篇小说《红日》中写华静对副军长梁波非常钦佩,有追求他的想法,但不明显。副军长也有追求她的意思,也不明显。小说写到孟良崮战役前,华静主动写信,并把信叠成一朵花的样子,托团政委转交给梁波。写好以后,作者再三考虑:华静与副军长彼此相爱是可以的,但在当时那样的紧张战斗气氛下,华静在那样的深夜写情书给副军长,是不真实的,有损于华静与梁波的形象。所以,作者在《红日》1964年的版本中把这一段情节删掉了。■/摘自吴强《谈〈红日〉的创作体会》,《文学评论》1978年第3期

【选材真实的重要性】1979年l0月16日中午,邓颖超审阅了采写她会见海外侨胞的稿件后对记者说:“这篇稿子写得对。你们写的《中秋佳节传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里有两处不符合实际,”记者听了有些愕然,不知那篇文章何处失实。邓大姐严肃地指出:“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放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的文章里却写成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邓大姐还特别强调地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记者们听了邓大姐的一席话,更进一步认识到选材真实的重要性。■/摘自白润生《写作趣闻录》

【契诃夫改写《新娘》】爱伦堡在《谈作家的工作》中说,契诃夫在晚年的时候,企图描写一个青年女革命家。作家魏列萨耶夫读了他这短篇小说《新娘》的手稿后,对他说:“安东·巴甫洛维奇,女孩子们不是这样去参加革命的。像您的娜嘉这样的姑娘是不会参加革命的。”契诃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把小说重写了:他没有改变他的女主人公的性格,但是改变了情节。他的娜嘉在发表的小说中没有“参加革命”,而是像契诃夫的其他的女性人物一样,朦朦胧胧地幻想着美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一个作家,无论他抱什么见解,如果他描写他所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人,他一定失败。■/摘自〔苏〕高尔基等《论写作》

§§§第五节 题材的发掘

【鲁迅“狂人”的原型】鲁迅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在孕育狂人形象的过程中,确实遇到过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就是鲁迅的一位表兄弟阮久荪。这个人是鲁迅的大姨母之子,当时在山西繁峙县当幕友。1916年10月突然精神失常,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来躲避。鲁迅留他住在会馆,带他去看医生,车上看见背枪站岗的巡警,他突然大惊,面无人色。这个病人经治疗略有好转,鲁迅就派人把他送到南方去了。这个具体的生活素材触发、深化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独特认识,经过艺术提炼,才创造出狂人这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的典型形象。■/事见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茅盾写《腐蚀》】抗战时期,茅盾在香港从事抗日救亡工作,邹韬奋特地来请茅盾为即将复刊的《大众生活》写连载长篇小说。茅盾考虑怎样写这部连载长篇小说:香港、南洋一带读者喜欢看武侠、惊险小说,可他没有这方面的材料,但对国民党特务抓人的事和特务机关的内幕倒知道一些。他得知有一上当受骗而参加特务组织的少女找到重庆《新华日报》诉说她坎坷不平的经历,希望共产党把她从苦海中救出来,他决定写这个题材。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进行充分准备,去编情节提要、列出人物表;于是茅盾决定采用日记体。日记的主人决定选一女性,因为女性的感情比较丰富,便于在日记中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他给这部小说取名为《腐蚀》,以概括日记主人公的遭遇。为了吸引读者,他在书前加了一段小序,说此本日记发现于陪都某公共防空洞;日记的主人公不知是谁,存亡未卜。不久《腐蚀》在《大众生活》第一期发表了。■/摘自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张恨水写《啼笑因缘》】1925年小说家张恨水在北京《世界日报》编辑《明珠》的副刊。有一天,他到四海升平园去听女演员高翠兰唱大鼓。3天后,他突然听说就在自己去听大鼓的晚上高翠兰被一个军阀田旅长抢走了。过了几天,张恨水从照相馆里看到了高翠兰和田旅长的新婚合影。高翠兰的父母不同意这桩婚事,就向田家索讨身价银子;谈判未妥,高翠兰父亲又向法院告状。经过会审,田旅长被判处徒刑一年。高翠兰由父母领回,高翠兰仍唱大鼓,时常哭闹。这件事给张恨水的印象很深,使他萌发了以此事为基础写一部长篇小说,反映大鼓书演员生活的想法。5月的一天,张恨水跑到公园里找了一个僻静的场所,开始了《啼笑因缘》的构思。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他经常出入于北京天桥剧场了解演员的生活情况。1929年,《啼笑因缘》开始在上海《新闻报》连载,1930年登完。■/摘自张友鸾《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

【蒙娜·丽莎的微笑】意大利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为什么能受到历代观众的赞美?人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画家以巧夺天工的技巧,传神地刻划了画中少妇蒙娜·丽莎嘴角边闪烁的微笑。这微笑是那么俏丽,那么自然,那么明朗,那么舒畅,真是扣人心弦,引人遐思‘这微笑还隐藏着一层深意,即那时代人刚从封建奴役和神的枷锁中得到解放后所特有的发自内心的喜悦、自豪感和乐观主义。画家是如何抓住它、刻划它的呢?说来真是不容易啊!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斯大商人佐贡达的娇妻蒙娜·丽莎,她端庄、丰满、健美,是当地出名的美人。画家认为她最符合他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标准。于是他费了很多周折,先说服顽固的佐贡达,又说服骄傲的蒙娜·丽莎,把她请到工作室来。这时又碰上一个难题。这个外型很理想的少妇有一种令人遗憾的毛病:性格较沉郁,要得到她发自肺腑的一笑很不容易。据说,画家绞尽脑汁,先请人给她说笑话,后来又请喜剧演员为她作滑稽表演,再是请歌唱队为她演唱轻快欢乐的歌曲。她对这些有时也笑一笑,但不是出自心扉,不自然,不得体。最后,一个朋友建议:让乐队为她演奏她心爱的家乡歌曲。果然她竟嫣然会心地笑出声来。他立即把这难得的微笑画了下来,并经反复细致加工,使它能给人们以深刻难忘的印象。文艺创作贵有创造性,达·芬奇通过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微笑来刻划人物,就表现了这种创造性,使这幅画在肖像画中独树一帜,成为千古不朽的世界名画。■/参摘周旋等《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

【《高老头》的原型】巴尔扎克由于有人指责他的小说写得不真实,“乱七八糟”或“含含糊糊”,更有人认为“《高老头》是对儿女待父母的态度的一种诽谤”,他反驳说:“作为小说(《高老头》)的基础的那个事件真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是在吃人的野蛮人那里,这种情况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不幸的父亲,他最后的那口气拖了20来个钟头才咽了下去。他无可奈何地要求给他点水喝,可是没有一个人来帮他一下忙。他的西个女儿都不在家,一个参加舞会去了,一个去看戏,虽然她们都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病危。”小说不仅有原型,他还不得不冲淡一些它原来的强烈性质。他说作者笔下的全部事实,都取自生活。“世界上没有光凭脑子就可以想出这样多小说来的人,单是去搜集这些故事,也得下很大的功夫才行。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摘自〔法〕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0册

【《包法利夫人》的原型】福楼拜创作的研究家德沙尔姆说,《包法利夫人》的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小说中的查理·包法利的原型是艾任·德拉马尔,他是医学院的一个寄宿生,曾在卢昂的医院里,在作家的父亲阿希尔——克列奥法斯·福楼拜的指导下作过毕业前的实习。后来,他到离卢吊不过几里的利镇作医生,福楼拜一家人也仍旧跟他来往。德拉马尔在第一个妻子死后一年,跟乡下姑娘维朗尼——阿德尔芬娜·古久列(小说中的爱玛的原型)结婚。她耽读小说,性喜奢侈,酷爱打扮。由于闲得无聊,不久就开始欺骗丈夫。起初她选择一个离利镇不远的城堡里一个名叫路易·康皮昂的作情人。这就是小说中的罗道夫。后来,她又跟一个在公证人那里作事的人发生关系。这人在1890年死在鲍维。她堕落得越来越厉害,欠了很多债,穷愁潦倒,终于在1848年3月6日服毒自杀。死后留下一个女儿,名叫阿丽思。小说的情节、它的曲折的经过,跟实际生活事件的一切细节都是相符的。阿德尔芬娜轧姘头的那些细节是利镇的一个当地药剂师佐恩告诉作者的。这一切生活素材,对于作家来说,只能当作艺术构思的“内核”那样来看待。他必须有目的地加以改造,选择其中对创作有用的,也许还得“放大”他认为是重要的一部分,舍弃其中他认为是非本质的、无用的东西,并重新加以结构,作出评价。■/事见〔苏〕多宾《生活素材和艺术情节》

【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型】托尔斯泰1873年写《安娜·卡列尼娜》(最初女主人公不是这名字)这部小说时,女主人公原型是安娜·斯捷潘诺夫娜·皮罗戈娃。她是托尔斯泰家邻近的一个庄园主比比柯夫的女管家和情妇。1872年比比柯夫与他人结婚,皮罗戈娃被始乱终弃,遂卧轨自杀。托尔斯泰曾在车站亲眼看到她被火车辗压得血肉模糊的身体,深感震惊和沉痛。不久,他构思“写一个不贞的妻子及由此造成的全部悲剧”的小说,女主人公用了皮罗戈娃的名字,面貌也与她相似,而且还让她以同样方式结束了她的生命。后来,托尔斯泰改变了原先的构思,他要塑造的已经不是一个朝秦暮楚、卖弄风情的妇女,而是一个憧憬幸福,敢于冲出上流社会虚伪道德樊笼的女性。这时他以普希金的女儿玛丽娅·阿历克桑德罗芙娜·普希金娜为原型,不是性格和身世的而是外貌的原型,着意渲染安娜的美貌和雍容华贵的风度。■/事见道远《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原型》,《外国文艺》1978年第2期

【托尔斯泰塑造娜泰莎】《战争与和平》中的娜泰莎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女性形象,她可爱而富有诗意,非凡的活泼,易于激动,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托尔斯泰是怎样塑造出来的?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亚·别尔斯结婚。她的妹妹达吉雅娜·别尔斯(后来从丈夫姓库兹明斯卡娅)结婚以后,每年夏天总要带着一家人来到托尔斯泰的庄园避暑。塔吉雅娜见托尔斯泰总是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就问:“你往你的小本子上记些什么东西呀?”托尔斯泰眨眨眼睛说:“记的就是你们。”另一次,他对她说:“你以为你在我这儿是白住的吗?我把你的行动全都记下来了。”当小说的第一部以《1805年》出版后,他又对她说,娜泰莎“我完全照着你的样子写的。。在他的日记里,说她是一位“得天独厚的纯真美丽和敏感”的姑娘;在一些书信里,说她有着“亲切可爱的,中魔似的,刚毅的天性”,“美妙的天性和心灵”,说他“不仅一直喜爱她的欢乐爽朗,而且在她身上感觉到她有一颗美妙的心灵”。1883年,一位来访者向他提出小说中的娜泰莎是否从“真实存在的人物”摄取来的问题.他答道:“是的,部分是按照本来的样子写的。”他这时强调。部分”二字。1903年,他在这个问题上,对一位来访的作家说得较具体明确:“是的,我常常按照本来的样子去写作。……但是,如果我直接按照无论什么人的本来样子去写,那么这样写的结果就完全不是典型的,”他认为应是。从某个人身上摄取其主要的典型特征,用我观察到的其他人物的典型特征来加以补充。”他在另一场合说,娜泰莎的某些性格特征(显然指她在与彼尔结婚以后)是他从妻子索菲亚身上借来“补充”的。■/参摘〔苏〕尼·尼·古谢夫《<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