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爱伦堡在《谈作家的工作》中说,作家在创造人物的时候,不但依靠他自己的观察,而且还依靠他的经验、他个人的感觉。法国的文学理论家对于“谁是爱玛·包法利的原身?”曾经争论了许多年。卢昂警察局里的档案都给翻遍了。已经死了的竞争者,足有10个以上。其实,福楼拜可能碰到过许多妇女,她们引起了他的注意,而这部小说他已经构思好久了。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同时说明:“爱玛——这就是我!”这位噜唠唠叨、年纪已经不轻的单身汉,美学修养很高的作家,与那位多情而轻浮、毫无艺术趣味的外省妇女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呢?然而。福楼拜确实在爱玛身上放上了很多他自己个人的东西;他死后发表的他给朋友们的许多信证明了这一点。在文学中(不是在生活中),他也是倾向于表面的浮华的。他的《萨朗宝》就与爱玛的梦想完全符合。■/参摘〔苏〕高尔基等《论写作》
【小仲马写《茶花女》】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小仲马在小说结束时说:“这篇故事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它的真实性。”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就是当年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男主人公阿芒·杜尔瓦就是作者小仲马。1844年秋,小仲马在剧院见到玛丽,一见钟情,是出自对被社会遗弃者素有的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玛丽的母亲忍受不了父亲(农村巫师)的虐待,长期外出做佣人,她自己15岁就被父亲辗转卖给巴黎一家衣帽店做童工。因她长得美丽聪颖而进入上流社会,沦落为上层社交界的交际花。小仲马自己是私生子,从小就饱尝了人世的艰难和屈辱。他母亲是裁缝女工,身分卑微,被沉迷于追逐名伶贵妇的父亲遗弃了。这种相似的境遇和心绪使他们彼此爱得情深意切。可是,好景不长,父亲(小仲马7岁时才被他领走)以与娼妓结缘影响名誉,从而会毁掉前程为理由,横加干涉,迫使他在1845年秋离开她去国外旅行。这使玛丽失去生活的希望,变得更加自暴自弃,放浪不羁,终于一病不起。1847年春,小仲马得悉她已病逝,赶回来看到了王公贵族在拍卖场上争购玛丽遗物的辛酸场面,悲痛不已。他深深追悔着自己的过失,不断思索着像玛丽和自己母亲那种悲剧造成的社会原因,决心要为匡正社会的恶劣道德风尚而写作。于是。他以玛丽的悲剧故事为题材,满怀激情地写就小说《茶花女》。玄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腐化堕落和虚伪无耻,表达了对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真挚同情,出版后反响强烈,畅销一时。1849年,他又把它改编成五幕话剧《茶花女》,演出时取得了轰动的成功。■/事见王秋荣等《外国文学史话百篇》
【契词夫写《带阁楼的房子》】1896年,契河夫发表短篇小说《带阁楼的房子》。主人公是一位画家,来到地主庄园度夏。在邻近的庄园里有一幢带阁楼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三口之家:母亲和两个年轻的闺女。大的叫莉达,很热心于地方工作。她艳如桃李,冷若冰霜。小的大家都喜欢叫她米修司,因为她小时候称呼家庭女教师总把“米司”说成“米修司”。她纯朴天真,春惰甫露,与画家之间产生了爱情。可是莉达对此不能容忍,决意要破坏妹妹和画家的幸福,就把妹妹和母亲送到远处亲戚家去。第二天,画家来到这里,人去楼空,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只有一个看门的孩子在等他,交给他一张字条:“我把一切都对姐姐讲了,她一定要我跟您分开。……求上帝赐给您幸福。”好多年以后,画家还是忘不了这期间的情景,觉得米修司也在想他,等他,他们早晚会见面的。他想到这儿,情不自禁地念道:“米修司,你在哪儿啊?。这个短篇富于诗意,是一篇关于失去了的美、关于逝去了的生活诗情的作品。契河夫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感受到对于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的这种抒情的哀伤中所包含的美,“那样丰富的细腻美妙的诗情,那样浓重的屠格涅夫式的色彩”。温柔的米修司成了美的化身。“米修司,你在哪儿啊?”这句话变成了一句名言。据说,当时读过小说的人,特别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都把它挂在嘴边,作为一支心爱的弦律的主调而时时引用着。为什么这个短篇写得如此抒情?如此细腻动人?原来它有着自传的因素。契诃夫在一封信里说,他曾有一个未婚妻,大家都管她叫米修司,他现在就要写一篇小说描写这件事情。■/参摘〔苏〕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
【马卡连柯写《教育诗》】1915年,马卡连柯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愚笨的一天》,把它寄给高尔基。两星期后,他接到高尔基的来信说:“故事的题材很有趣,但是写得不好:没有写出背景,对话没有趣味,重要主人公的体验的戏剧性写得不清楚。您再试试写点别的东西吧。”这信使他认识到需要学习写作。他认真地持久地学习达13年之久。当然,他利用的是业余时间,主要致力于创办儿童教养院。1928年,高尔基到他的儿童教养院作客3天。他们的谈话没有触及文学创作问题,高尔基也只是从教育改革的观点上对儿童教养院发生兴趣。使他感兴趣的是人在世界上的新的地位,对人产生信任的新途径,以及建立创造性的社会纪律的新的原则。他对马卡连柯说:“你应该把这一切都写出来。不应该沉默。不应该把你的艰苦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秘而不宣。写一本书吧。”在高尔基劝告后,他两个月就写好《教育诗》的第一部。当时他只认为它是教育学方面的书,因而没有把它寄给高尔基。搁置了4年后,他的一个朋友偶而发现了它。不久,高尔基给他写信,还发电报,要他赶快把书送去。高尔基竟然在一天里把它读完,并立即发排。■/参摘〔苏〕马卡连柯《与初学写作者的谈话》,见《论写作》
§§§第七节 题材的发觉应注重观察感受
【曹禺写《日出》】曹禺《日出》的第三幕,虽然只有短短的42页,但剧作家为了构思这幕戏,却遭受过痛苦的折磨。那一幕里的人物,曹禺曾经面对面地跟他们混在一起过。在这类人群中,曹禺发现了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翠喜的妇人。为了熟悉这些人物,严冬三九天的半夜里,曹禺在一片荒凉的贫民区等候两个吸毒的龌龊乞丐来教他唱数来宝。约好了,因他们猜疑他是侦缉之流没有来。曹禺忍着刺骨的寒冷,瑟缩地到最破烂的下等客店去找他们,不幸被一个喝醉了酒的人误会了,被打了一顿,曹禺险些瞎了一只眼睛。后来,他托人介绍,自己改头换面跑“土药。和黑三一类人物。讲交情。。这事被一个。朋友”见了,还给他散布了许多无稽谣言。为着这短短的唾2页戏,曹禺遇见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人物,他们有的投以惊异的眼色,有的报以嘲笑,有的辱骂他,甚至把他当作穷瘪三推出门去,■/摘自曹禺《〈日出〉跋》,《日出》
【巴金写“杀头的盛典”】作家巴金在中篇小说《灭亡》中写了一个“杀头的盛典”。巴金没有参加过“杀头的盛典”,但他十几岁时见过绑赴刑场的犯人和挂在电杆上示众的人头,也听见人有声有色地谈起刽子手杀人的情景。巴金去法国前,住在上海旧法租界马浪路一个弄堂里,在报纸上看到房东(一位旧军官)部下的那位张先生被杀头的消息,接着又听说他在牢里托人带话给房东:他受了刑,并未供出同谋,要房东以后照顾他的妻子、兄弟。过两天,巴金就上法国邮船去马赛了。3个月以后,巴金偶然在巴黎的中法联谊会看到几张《申报》,在报上又发现那房东的一个朋友也被孙传芳捉去杀头示众了。要不是接连看到杀头的消息,巴金也不会构思“杀头的盛典。那个场面。那位张先生的被杀,却帮助了巴金描写张为群的英勇牺牲和悲惨死亡。■/摘自巴金《谈〈灭亡〉》,《巴金写作生涯》
【丁玲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6年夏天,作家丁玲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她在农村和身上长着虱子的老大娘睡在一个炕头,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农民打成一片。村里分房子,往往一下子不合适,她在旁边就能立即说出某处还有几间什么样的房子,分给什么人住合适。村里的干部为她如此熟悉情况感到惊奇。当她从张家口撤退时,一幅土地革命的壮丽图景已在她脑海中描绘出来了。当她到了阜平的红山村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长篇小说的构思已经完成了。l0月初,她全力投入创作。1948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终于完稿了,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使丁玲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坛上得到了较高的赞誉。■/摘自孙瑞珍、李扬《丁玲,是属于人民的》,《丁玲写作生涯》
【周立波构思《暴风骤雨》】1947年5月,作家周立波去哈尔滨省委宣传部工作,负责编辑《松江农民》报。他利用编报的空隙,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他用了50天时间写出《暴风骤雨》上卷的初稿。在写作过程中,他感到材料不足,对有些人物、细节还了解不够深,于1947年7月带着初稿继续下乡去体验生活。他在周家岗生活了近4个月,继续构思,用50多天时间对初稿进行修改、增补。他了解到一个“七斗王把头”的故事,将此事经过艺术处理,提炼为“三斗韩老六”的情节,补充进初稿。他还遇见了农民英雄温风山之死,将此事经过艺术处理概括到主人公赵玉林的典型形象中去,使赵玉林的形象更丰满、更光彩。1947年10月,周立波回到哈尔滨,最后完成了《暴风骤雨》上卷的创作。1948年7月13日动手构思、写作《暴风骤雨》下卷,8月26口写出了9万多字的下卷初稿。从9月4日起周立波对下卷初稿进行修改,到1948年10月20日定稿。《暴风骤雨》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摘自周立波《(暴风骤雨)的写作过程》,《中国青年报》1952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