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中国西北方的强盛国家。16世纪,俄国奉行对外扩张政策,侵略周边国家。公元1632年,俄国占领了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在那里兴建城市,名为雅库次克城。俄国贵族听说中国地大物博,准备从西伯利亚向中国东北进攻,掠夺财富。
1649年,雅库次克城官员派哈巴罗夫进犯中国。哈巴罗夫带领七十名士兵,进入黑龙江流域,力图建立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不甘心当俄国的奴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第二年,哈巴罗夫让斯捷潘诺夫统率士兵,自己返回雅库次克,请求上级援助。
到了夏天,哈巴罗夫重新回到黑龙江地区,并带来三门火炮和一些枪支。他凭借先进的武器占领了雅克萨(今俄国阿尔布津),并将所有男性俘虏溺死。1651年,哈巴罗夫占领了桂古达尔,六百多名达斡尔人遇害,二百多名妇女、十八名儿童被掳走。
不久,哈巴罗夫又来到黑龙江下游地区,在乌扎拉村攻击赫哲人。赫哲人早就听说俄国侵略者心肠狠毒,于是组织人马攻击俄军。但他们的大刀长矛敌不过俄国人的火炮,结果连吃败仗。赫哲人把黑龙江的情况向清政府报告,请求朝廷派兵剿除敌军。
公元1652年,清政府派出少量军队,增援黑龙江下游的百姓。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将俄国人打得狼狈而逃。哈巴罗夫带领败兵,逃往黑龙江上游地区。不久,斯捷潘诺夫遭到清朝将军明安达理的攻击。俄国侵略军全军覆没,斯捷潘诺夫被打死。
康熙继位后,俄国又派军侵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尼布楚(今俄国涅尔琴斯克)修建城堡,向东北百姓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殖民统治。俄国还派人到北京出使,夸大俄国实力,恐吓清朝君臣。康熙虽无力解决北部边患,但仍表现出大国之威。
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后,准备解决东北问题。他知道俄国国力强盛,要想取胜必须对他们有所了解。于是,他抽出时间,在养心殿学习俄国的地理和语言。1682年,康熙还带着侍从去东北视察,了解边关的真实情况。
从东北回京后,康熙召见副都统郎谈、彭春,命他二人以捕鹿为名,到边境考察。郎谈离京后,立即派人去尼布楚,说自己要去边境狩猎,俄国人果然不对他们设防。郎、彭二将带领少量士兵,沿黑龙江而上,对雅克萨进行了仔细的勘察。
郎谈、彭春回京后,对康熙说:“要解决雅克萨问题,只需三千人马。”这个判断与康熙原先的估计正好相符,康熙非常高兴,抗击侵略者的信心更加坚定。
公元1685年,康熙帝拜彭春为黑龙江将军,命他攻打雅克萨,赶走侵略军。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爆发。5月,三千清军来到雅克萨城下,用火炮攻城,俄军有一百多人丧命。俄国守将托尔托布津无法取胜,只得投降。
彭春将俄国将士释放,不许他们再侵犯雅克萨。俄将满口答应,带兵撤退到尼布楚。彭春立即下令,将雅克萨城毁掉,然后撤退到瑷珲。转眼到了秋天,莫斯科的六百援军来到尼布楚。托尔托布津胆子大起来,又回到雅克萨,修建城墙,还想侵犯东北。
康熙得知俄国人又占领雅克萨,非常愤怒,命清军再次攻击俄军。1686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两千清军,将雅克萨团团围住,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打响了。在战斗中,托尔布津拒不投降,被炮火所伤,一命呜呼。俄国副将代掌军队,仍然抵抗。
清军于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个方向深挖战壕,西面河上安排战舰。这样就把敌人与外界的联系彻底切断。雅克萨被围了一年,八百多名俄军只剩六十六人,俄国沙皇听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
于是,沙皇派人与康熙讲和,希望解除雅克萨的包围。康熙考虑再三,终于命前线军队停止进攻,让俄国军队撤往尼布楚。不久,清军撤到瑷珲和墨尔根,依然严阵以待。
公元1689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规定,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雅克萨归中国所有,俄国不得侵占。中国则放弃一部分领土。这个条约制止了俄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使康熙腾出手来解决本国的民族矛盾。
■三征噶尔丹
清朝时期,蒙古人分为三部分,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南蒙古是内蒙古,漠北蒙古是外蒙古,主要是喀尔喀部,漠西蒙古居住在天山一带,包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等四大部。
到了康熙时期,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落的首领。此人野心勃勃,不断扩张势力,在草原上称王称霸。公元1677年,噶尔丹占领了青海的和硕特部,第二年又夺取了天山南边的叶尔羌部。他还经常进攻喀尔喀部,侵占土地,抢掠牲畜、人口,喀尔喀人对他恨之入骨。
喀尔喀部派人到北京,请求康熙皇帝援助他们,制止噶尔丹的扩张行为。康熙皇帝非常同情喀尔喀人,派使者到准噶尔,要求噶尔丹退还侵占的领土。可是,噶尔丹已取得俄国政府的支持,对康熙帝的规劝毫不理会。
1688年,噶尔丹又大举进攻喀尔喀,喀尔喀的土信图汗吃了败仗,逃到漠南。康熙皇帝派人抚慰他。噶尔丹一再向康熙索要土信图汗,都遭到严词拒绝。过了两年,噶尔丹带兵征讨喀尔喀,在漠南任意杀戮。
康熙帝对噶尔丹的行为难以容忍,于是派出两路大军,讨伐噶尔丹。这是清政府对准噶尔部的第一次征讨。左路军由裕亲王福全、大阿哥率领,从古北口出发;右路军由恭亲王常宁统率,从西峰口出发。另外,康熙亲率一支部队跟在两路大军的后面,不断发号施令。
噶尔丹听说康熙前来征讨,就率领一支军队迎战。他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与常宁激战,由于常宁不熟悉地形,被噶尔丹杀得大败。乌兰布通离京城只有七百里,因此噶尔丹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
康熙命令右路军迅速前往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决战。9月,清朝右路军与噶尔丹相遇。噶尔丹调来一万头骆驼,使它们跪在地上,然后在驼背上加上箱子,再用湿毡紧紧裹住。这样,一座坚固的“驼城”形成了。福全见驼城极难攻破,就用火炮进攻。
在炮火的攻击下,“驼城”崩溃。清朝军队趁势杀了过去,准噶尔部队兵败如山倒,向北方逃窜。福全趁机在山口埋伏一支人马,噶尔丹部队逃到此处时,清军前后夹击,打得敌人狼狈而逃。
噶尔丹兵败之后,本部落的经济一度滑坡。为此,他派使者到北京借钱,康熙帝慨然应允。为了团结噶尔丹,康熙帝还派大臣到准噶尔部安抚,希望他们归顺朝廷,不要侵犯蒙古各部的利益。可是,准噶尔部对清朝并不服从。
一日,康熙亲临漠南地区,请噶尔丹参加盟会,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噶尔丹不但不来,反而对清朝使者说:“我已与俄国结好,他们借给我很多枪支、弹药。如果皇帝对我不敬,我就使用俄国武器。”康熙帝得知后,勃然大怒。
公元1696年,康熙帝决定再次出征。他调动十万铁骑,分东、西、中三路,向准噶尔部进攻。康熙亲率中路军,在鄂尔多斯驻军。噶尔丹听说清军压境,急忙逃走。他跑到昭莫多(今宗莫德)时,与清朝西路军相遇。
西路军将领费扬古将精兵埋伏在山上茂林之处,再派四百军队诱敌。噶尔丹果然中计,追到山下。清军下马步战,听到号角之声,就乘马上山,占据了山顶险要之地。噶尔丹命士兵向山上进攻,山顶的清军乱箭齐发,噶尔丹的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这时,费扬古的另一支人马在叛军的背后发动袭击。噶尔丹腹背受敌,折损了很多将士。他在大败之下仓皇逃命,随他逃到安全地带的只有数十名骑兵。
公元1697年,康熙率领大军抵达宁夏,准备对噶尔丹进行第三次征讨。康熙派出两路军队,一路由孙思喀率领,另一路由费扬古率领。此时准噶尔部只有五百军队,而且粮草缺乏,因此众将纷纷至清营投降。
噶尔丹见部众不再忠于自己,终于服毒自杀。噶尔丹的侄子济拉知道无法抵挡清兵,就率领百姓投降。康熙大喜,安抚了准噶尔降将,表示既往不咎。
康熙帝平息叛乱后,对蒙古的稳定更加重视。他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木兰围场,定期到那里打猎,并在那里接见蒙古贵族。他还在离蒙古不远的承德建立避暑山庄,在那里接见各地宾客。
三征噶尔丹的胜利,使蒙古草原的秩序恢复稳定,有力地遏止了俄国对蒙古的渗透,保卫了祖国的安宁。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今山东淄博)人。
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勤于攻读,学识渊博,早有文名。在父亲的敦促下,他对功名十分热衷。19岁时,蒲松龄初应童子试,便考取秀才,闻名乡里。在接下来的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20岁时,蒲松龄和朋友张笃庆、李希梅、王鹿瞻等,曾结为郢中诗人,以求在学问、道德、文思方面有所发展。他们赋诗酬答,相互磨砺,由此练就文字功夫。康熙年间,蒲松龄曾住进青云寺苦读,晨诵夕读,不遗余力,积累了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才能。青云寺以它的甘草春雨、朝霞彩虹陶冶了蒲松龄的文学灵性。
但学富五车的蒲松龄在其后的科举考试中,却再也没有遇到慧眼赏才之人。以后几十年,蒲松龄坚持应考,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蒲松龄本有兄弟四人,他父亲死后,兄弟四人分了家,蒲松龄只分到一间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风,周围长满了蒿莱。他没有能力来维修房子。只好借来一块木板遮挡一下。
为了生计,他3l岁开始出外谋生,先在江南宝应县孙蕙处当了一年幕宾,以后便长期在缙绅家设馆教书,“颠倒于荒山僻隘之乡”,过着“终年不知肉味”的生活。直至70余岁方撤帐归家,在7l岁上,才援例被选为岁贡生,四年后,他就去世了。
一生的坎坷遭遇,再加上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使蒲松龄看清了世态炎凉,人间百态。他别无选择,只好躲在凄凉的书斋里著书立说。
他在家塾生活中,为了搜集《聊斋志异》的素材,常常带着茶水来到村口的路旁坐下来,招待过往行人,却从不收一分钱。那些过往的小商贩、马夫脚夫和落魄文人,走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的时候,都要坐下来,喝点茶,抽袋烟,聊会儿,觉得舒服极了,都非常感激这位师塾先生。
那些行人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坐下来歇息时,蒲松龄就请求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他听,蒲松龄一面细心地听着,一面认真地做记录。日子长了,他搜集的故事就多了。
在以后的岁月里,蒲松龄殚精竭虑,笔耕不辍,二十年如一日,沉浸在《聊斋志异》的文学创作之中。年节将近,孩子们闹着要吃要穿,而家里却无隔夜粮,甚至连给灶王爷供奉的祭品都没有。蒲松龄呼天唤地,悲从中来。绝望之中,他只能把搜神志怪、神异故事当作自己的精神食粮,勉强支撑着活下来。
就这样,蒲松龄整整花了差不多四十年时间,写成491篇聊斋故事,40多万字,合辑为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书内容丰富,文笔简练,叙次井然,实为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书,宣泄积郁之作。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他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没有能力去刻印这部作品,但《聊斋志异》仍以手抄本的形式得以传播。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已达三十余种。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俚曲14种,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雍正巩固皇权
在康熙后期,由于朝廷对各级官员过分姑息,导致贪污成风、国库亏空,人民群众对此极为不满。另外,诸王、旗主的权力过大,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往往侵吞国家财产,造成恶劣的影响。于是,雍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推行的措施有以下一些。
摊丁入亩。政府按田地数量收税,彻底取消了人头税。这种制度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结束了清朝税务征收的混乱局面。
密折举报。政府使密折奏报形成制度,让总督、巡抚、提督等官员获得起草密折的权力。他们写好密折后,锁入奏匣之内,由亲人或心腹直接送入宫中。这样能使皇帝迅速了解民间疾苦。
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办事机构设在宫中,能够处理战争事务、起草皇帝诏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此部门的设置加强了君权,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的影响力。
雍正帝的改革虽然取得极好效果,但威胁雍正皇权的力量依然存在。这些力量的存在,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雍正因此寝食难安,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对不利于己的大臣进行严厉打击。
隆科多、年羹尧是雍正的亲信,他们在雍正即位时立有汗马功劳。当时,八爷胤禩对新君不服,极有可能发动兵变。掌管京城军队的隆科多全力支持皇帝,使八爷党不敢轻举妄动。十四爷胤禵兵权在手,如果杀入京城会不堪设想。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则控制前线粮草,终于使胤禵放弃了起兵的打算。
可是,雍正坐稳江山后,隆科多、年羹尧却恃宠生骄,逐步扩张势力。二人任用官吏时,根本不与雍正商量。隆科多姓佟,人们把他对官吏的选拔称为“佟选”,把年羹尧的选拔称为“年选”。特别是年羹尧,因“年选”所收受的贿银竟达百万两之巨。
当时西北政局不稳,雍正拜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命他平定蒙古叛乱。年羹尧用了一年的时间,平息战火,奏凯回京。大臣们在广宁门外跪迎,他竟然不下马叙谈,打马而过。雍正皇帝与年羹尧见面时,这位大将军劈开双腿而坐,全无人臣之礼。
面对年羹尧的骄横无礼,雍正终于无法忍耐。他派人对年羹尧说:“自古以来,功臣们辅保君王,名垂青史。可是,他们建立功勋容易,守住大节很难;守住大节容易,与君王善始善终却很难。”这分明是对年羹尧的严厉警告。
公元1725年,雍正削夺年羹尧的兵权,将他贬为杭州将军。年羹尧赴任后,仍然骄横恣肆。雍正大怒,宣布年羹尧犯有九十二款大罪,命他自尽。
八爷党见雍正全力处理年羹尧一案,以为有机可乘,便开展阴谋活动。可是他们的羽翼已被雍正削除,因此难成大事。雍正得知他们的行为,当众斥责九弟胤禟,说他屡犯大罪而不知悔改,并将他的爵位革去。
第二年,雍正将胤禩圈禁于京城宗人府,将胤禟关押于保定。他怒不可遏,称八弟为“阿其那”,即“狗”,称九弟为“塞思黑”,即“猪”。九爷、八爷备受折磨,终于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