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健
经过3年多时间精心筹备、设计和施工布展,甘肃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和《甘肃古生物化石》终于在2006年的12月26日向社会公开展出。这段时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开展半年多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中写下了热情洋溢的感言:“新建成的甘肃省博物馆给人一种很现代、很典雅、很神秘的感觉,我回去后要向更多的朋友宣传介绍甘肃博物馆,我还会再来的!”还有观众留言:“了解过去,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2007年5月,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了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崇高的荣誉对于甘肃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来之不易的,也因此更为可贵,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一、陈列的基本概况
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由三个专题组成:《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这三个主题再现了甘肃从20亿年前出现生命之后漫长的自然进化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最具吸引力和辉煌的时刻,是甘肃自然与人文的缩影。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面积为1600平方米,合同价为370万元。陈列分四个单元,主要展示了丝绸之路从酝酿、开拓、繁荣到绵延发展的历史。整个陈列共展出珍贵文物420多件(组),其中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铜车马仪仗队、武威汉简、东罗马鎏金银盘、铜胡腾舞俑、泾川舍利金银棺等等风格迥异的丝路遗宝,它们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晶和见证。展览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中西关系史上和平友好的光辉篇章。
《甘肃彩陶》面积1100平方米。甘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这些文化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是甘肃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辉煌灿烂的一页。整个陈列分为:文明曙光——大地湾文化彩陶,锦绣初展——仰韶文化彩陶,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余辉流艳——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和陶苑奇葩——远古雕塑艺术等五个单元,展出了近400件精美彩陶,如大地湾文化宽带纹彩陶钵、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鱼纹盆、马家窑文化旋纹尖底瓶、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陈列旨在较全面地反映甘肃彩陶绚丽多姿的文化面貌和艺术成就。陈列中还依据大量考古资料复原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再现甘肃远古彩陶文明的生动画卷。
《甘肃古生物化石》面积为1900平方米,分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共展出各类古生物化石标本621件,其中大中型古动物化石骨架6具。通过这些标本的展示,同时辅以寒武纪海底世界幻象、恐龙拼图游戏、和恐龙赛跑、机械恐龙等寓教于乐的互动项目,全面介绍甘肃出土的远古珍稀罕见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带领观众去探索远古生物进化的奥秘。
二、陈列选题的确定
在陈列内容设计阶段,对于举办哪几个陈列展览曾有不同想法,在甘肃自然富源、古生物化石、甘肃历史文物、丝绸之路、馆藏书画、佛教艺术、甘肃民族民俗等十多个陈列主题中,到底搞哪些?最终我们从馆藏文物和经济承受能力出发,选取最能体现甘肃古代灿烂文化的彩陶、丝绸之路文明以及古生物化石三个展示主题,作为新馆基本陈列,目的就是要突出反映甘肃的文物优势和自然特点。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先秦时期生活在甘肃的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居地是东西方交流的中介。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后,筑塞障烽燧,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甘肃地区的地方政权偏居一隅,劝课农桑,社会的相对稳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孕育了独特的五凉文化,佛教和西域文化首先在这里生根开花,东传中原,影响全国。隋唐帝国建立后,采取了兼收并蓄,面向世界的政策,使东西方的交流得以达到顶峰。西方各国的宗教、艺术、技术首先在甘肃得到吸收推广,内地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通过甘肃远播亚欧。正如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在他的巨著《丝绸之路》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交通干线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甘肃的远古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彩陶,而且延续发展5000年。种种迹象表明,甘肃东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甘肃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极其丰富,埋藏量大,种类繁多,临夏地区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尤其在新生代第三纪,与内蒙通古尔和山西保德并列中国之最。
三个陈列,自然与历史紧密结合,而且兰州迄今还没有一个自然博物馆,这样的陈列选题既突出了本馆的藏品优势,配合近年来丝绸之路热与恐龙热。近2000平方米的古生物化石陈列,也填补了兰州地区缺少自然博物馆的遗憾,给本地的青少年增添了一块科普园地。
三、内容设计和定位
我们对于陈列的定位考量,它不仅是历史的、文明的陈列,还应是一个精品展、一个艺术展,同时还应该是一个考古新发现的展示窗口。
为此,我们选取展出的1300多件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全部为三级以上珍贵文物、标本。我们在大量选取馆藏精华的同时,也遴选了30多个兄弟单位的217件珍贵文物,如庆阳市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的五龙斗虎铜牌饰、庆城县博物馆的唐代胡人俑、定西安定区博物馆金书西夏文佛经、临洮县博物馆的元代青花玉壶春瓶,用省内其他收藏单位的精品文物,弥补了馆藏的缺环。三个陈列的展品绝大多数是科学发掘而来,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比如秦安大地湾遗址、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永昌鸳鸯池马厂墓地和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灵台白草坡西周墓青铜器,武威、居延和敦煌汉简,秦安叶家堡唐三彩,漳县汪世显家族墓丝织品等等。其中许多都是近年来新出土的文物,不少是首次面世,反映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比如古生物展中禽龙、三趾马、大唇犀等都是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发掘、征集的珍贵化石标本。彩陶展从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8000多件文物中选取的部分精品,再现了距今8000-4800年前甘肃东部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状况,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丝路展中武威磨嘴子、雷台、敦煌悬泉、马圈湾以及居延文物的展示,全面反映了汉代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庆城县唐开元十八年穆泰墓三彩俑等真实反映了唐代中外交流的盛况。
蔡元培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博物馆是一个美育的场所,观众在博物馆不仅是接受历史知识、科学知识,而且还应在这里得到美的熏陶。我们的陈列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还需要具有艺术观赏性,这也是我们选择展品的一个标准。我们希望每件展品都能让观众看起来赏心悦目。彩陶展里每一件文物都是远古艺术品,代表了人类童年智慧。如庙底沟类型鲵鱼纹彩陶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丝路展中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世界闻名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木六博俑和《仪礼简》、北凉高善穆石造像塔、天梯山石窟的泥塑佛像、泾川出土的唐代舍利金棺、北宋淳化二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元玻璃莲花托盏等等,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而且也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我们认为所谓精品展,首先是陈列的内容应该“精”、“美”,能够以展品的科学和艺术魅力来感染人,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让文物来说话。而简练的文字对展品进行必要的说明,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陈列形式设计的理念与做法
在陈列策划和筹备之初,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举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吸引普通观众参与的陈列,尽可能做到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坚持突出甘肃的地域特色。甘肃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奔腾不息的黄河、深厚肥沃的黄土高原、辽阔无边的大草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切启示我们,要从馆藏特点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举办既有强烈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甘肃地域特色的精品陈列。
在形式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求设计者紧密围绕陈列内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充分挖掘陈列的主题内涵,使整体的艺术设计与内容设计达到完美统一和最佳效果。一个陈列能不能被观众接受,为大众喜闻乐见,关键是要看他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明,形式是否生动活泼,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并且能够启发观众的思维与联想。
《甘肃古生物化石》是一个科普性质的陈列,我们以“丰富”为设计原则。尽可能地演变展示手段,有图、有文、有景、有影、有物、有声、有动、有静,突出青少年喜欢新、奇的特点,使展览更具可玩性,每次参观都有亮点可以参与。同时我们以“教育”为设计目的。外在的展示与知识的灌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是设计上煞费苦心的重要过程,包括文字的编排,图片的设置,语言的解读都刻意追寻青少年的契合点,使其先认同而后接受。在展示设备的设计中,我们采取了“景物一体”的设计手法,即景中有物(展品),物中有景。突出参观的身临其境感,或是现场感。在造型中,我们把展柜融于场景,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几乎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展柜,印象更深的是硕大的骨架、嶙峋的摩崖、神秘的半景画。行走在《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中,感受到穿越时空,回到远古,与恐龙共生的意境中去。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可以说是“丝绸之路”文物最集中,最具权威性的通史式精品展。我们在设计中定位于“突出文物本体,辅助知识表现”。在气质上努力表现西北的雄浑大气。色彩则以沉稳为原则,表现主题的历史厚重感。在这个展厅里,观众首要感受的是文物自身,而相关的承载手段是需要在设计中悄然隐去的。为此,我们在平面布局和展线设计上,尽量使用大跨度的直线和大弧度的曲线来表达西北的辽阔地域特征,这样也从视觉的角度来排除干扰。我们还通过统一通柜的外形,以保证了在参观过程中视觉的连贯性。并针对各个章节突出的精华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如在色调的运用上,整个展馆以暖色为主调而以灰色来串联、协调。但在各单元展柜、展台衬布中又配以不同的主观色彩,在丝绸之路繁荣这一单元我们使用了红色,以表达辉煌和热烈的气氛。
《甘肃彩陶》的整体展示环境和辅助陈列设备的设计都是从营造远古的西北自然环境出发。展览的序厅以宽阔的九曲黄河为主要背景,以抽象的环境设计形式描绘了一个自然和谐的史前文化的生态环境。将建筑当中出现的两根立柱又以写实的手法突出了一个彩陶出土的地层环境。用写实的手法制作出了一怀有身孕的母亲从黄河旁走来,这充满对生命寄托的脚步,寓意着文明即将从这里诞生!设计师用心良苦地使用了原木、仿泥皮和茅草等更接近自然和原生态的材料,以期表达甘肃彩陶所处时代的久远,同时通过大地湾遗址复原场景、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沙盘、马家窑文化房屋和新石器时代制陶场景,营造了甘肃彩陶产生的浓郁历史环境氛围。
在具体的设计中,还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配合文物标本的展示。通过设计较多的绘画、图表及说明文字等辅助展品来作进一步诠释。如设计了古埃及、西亚权杖使用示意图使观众了解权杖头的用途,烽火传递景观直观地展示了汉代边塞烽火的传递制度。根据出土汉代驿置道里簿,复原汉代长安到敦煌的驿站图。而彩陶制作复原场景和马家窑文化房屋场景,形象地诠释了彩陶文化。禽龙、剑龙、黄河古象等生活场景的复原,再现远古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展示效果。在展厅的音效方面,配合烽火传递景观设计了戈壁滩呼啸的风声和战马嘶鸣的声音;在古生物化石展中配合展出的标本、模型和景观,模拟了多种动物的音响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配合凉州城示意模型,设计了一套非触摸式交互感应系统,将游览凉州城的虚拟游戏和介绍古凉州的现实影片结合在一起,观众可以任意选择游戏或观看影片;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铜奔马出土的雷台汉墓,我们设计了游览雷台汉墓的3D游戏,可以全方位地观看从墓道、前室、后室到耳室的各个部分;与恐龙合影的抠像合成系统,让观众可以将自己的影像合成到计算机内储存的40多幅恐龙背景中。
利用多种方法增加陈列信息量。我们设计了30多个多媒体触摸屏,编辑了十多万字、一千多张图片的多媒体内容,既有介绍丝绸之路历史、地理、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的背景知识,也有彩陶精品的赏析,还有古生物化石基本常识等等。甘肃彩陶和古凉州以及恐龙世界等DVD影片更是在静态展厅中增加了灵动的气氛。
设计大量的互动项目吸引观众参与其中。我们设计开发了语音识别的互动游戏,观众可以学习、模仿丝绸之路沿线的方言和一些主要国家的语言,了解这些地区的风土民情;“大家一起画彩陶”的活动则由馆内专职辅导员带领观众学画彩陶;同时还设计制作了彩陶拼图和恐龙拼图游戏,寒武纪海底世界幻像,和恐龙赛跑、比体重、合影,恐龙下蛋等互动项目。
在筹备陈列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以精品奖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严格要求、认真把关、精心组织设计、施工。尽管现在陈列已经对外开放,但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内容设计方案中原计划展示的内容,在形式设计时没有给予足够的空间,使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物标本没能展示给观众;文物、标本展示的一些台座、托架不是很适合文物、标本的摆放等等,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今后不断完善。
(林健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