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11

第11章 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

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控制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别规则。

相关链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以下七点已经取得了共识。

第一,智力正常。能进行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第二,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心胸开阔,愉快乐观,热情活泼,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能自控自制。有自信心,遇到烦恼正确对待并自行解脱。

第三,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优点能作适当的估计,对自己的缺点能努力克服和改正。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正确对待。取得成绩时不忘乎所以。受到挫折时不自暴自弃。

第四,具有健全的人格。性格稳定,健全,有同情心,意志坚强。既不狂妄自傲,也不妄自菲薄,在行为上能独立自主;不盲从,不轻信,能明辨是非,经得住诱惑,能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为。

第五,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爱生活,能与老师、同学、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乐于交往,与他人相处时,持肯定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友爱等,总是多于否定态度,如憎恶、嫉妒、怀疑等。

第六,较好的社会适应性。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都包含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都能应付,能处理各种问题,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第七,心理行为符合各年龄阶段的基本特征,能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什么是自我概念?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即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也可以说,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认知活动形式。通俗地说,自我概念即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你认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样去生活。

在我看来,培养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实际上就是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许多父母觉得这个问题好像很新鲜,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时期。在十岁左右是孩子形成自我概念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和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人,让他从小就相信自己。因为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他就会像好人一样地生活;当他认为他是个傻人,是个笨人,他就会像个傻人笨人一样地生活;当他认为自己是个坏蛋,他就会像个坏蛋一样地生活。

教育的第一任务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好人。对于父母来说,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你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好孩子。非常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常常会无意识地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坏人、笨人。比方说考完试,有些父母就会训斥考不好的孩子:

“我看你这个样子将来就是扫大街的料!”

“我算是白生你了,我这辈子真是没指望了!”

这些话听起来让人很沮丧,这些话实际上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吗?我是个好孩子吗?

这样的怀疑有可能使孩子丧失了自信,走向了自卑,导致心理问题,甚至酿出悲剧。

现在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偏低,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心理健康仍是一个很薄弱的教育,但是,21世纪是精神病多发的时代。

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上海有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参加评选示范幼儿园。她到了一所非常好的幼儿园,发现几十个小朋友的名字都写在黑板上,多数小朋友的名字都标着小红花、小红旗,只有五个孩子名字边上什么也没有。这位教授很奇怪,问:“他们五个名字边上怎么什么也没有啊?”

小朋友特别有礼貌,背着手仰着头答:“老师奶奶,他们五个是坏蛋。”

这位教授一惊:“天啊,幼儿园里有坏蛋吗,一个班里有五个!”

据我所知从幼儿园到中学,差不多每个班里都可能有五个以上的学生被认为是坏蛋,是坏学生。稍加留意,您就能看到有很多孩子自己很清楚“我是坏孩子”“我是害虫”,他们在心里会形成这样的想法:我是坏孩子,我就打人、骂人,我就不写作业,我就捣乱、破坏纪律。所以说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我们怎么样能够避免造就坏孩子,避免让孩子产生一种消极的、自卑的自我概念,而是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健康的自我概念呢?

上海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曾经对我说,小学老师经常跟学生父母说:“一年级二年级,英雄狗熊分不清,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就分得清了。让我们来看一看,谁是英雄谁是狗熊。”瞪大眼睛看看,越看狗熊越多。为什么呢?孩子在一、二年级时对学校还有一种畏惧感、敬佩感,还很好奇,能约束自己,但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管不住自己。这就是许多父母说的所谓“大了就不大听话了”。

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备是一年级和毕业班师资力量比较好,中间较为放松。所以说造就了中年级学生不稳定。但这个时候又是他形成自我概念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认为他们一做小动作,就是坏孩子;一不完成作业就是笨孩子,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将是后患无穷。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呢?

北京光明小学老师教给学生“我能行”八句话: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这八句话说得多好!让孩子相信自己“行”,其实就是激发孩子内心中的自信,使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压力。

众所周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高考是压力最大矛盾最多的一关。我的女儿在高考那年,也经受了不少压力。我深知孩子的压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学习,压力越大成就需要越低。所以,我尽量为女儿减压,建议她从低往上报志愿。我说:“考不上大学是正常的现象,能考上大专也不错。以后可以续本科嘛。”女儿瞪我一眼,说:“太小瞧我了,大专还能考不上吗?我考上普通本科也没问题。”

后来女儿渐渐放松紧张的心情。有一天,她说:“我特别想考复旦大学,去上海读书是我的梦想!”我当即鼓励她说:“有梦想才有成功的希望。再说,每个考生都可以报四批志愿,录取时是根据成绩从高往低录。既然你做好了去普通本科或大专的准备,重点大学的梦不做白不做,完全可以一试!”

女儿决心已定,把报考复旦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报了。可是,好事多磨。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成绩出来,女儿就哭了,因为她的成绩仅够普通本科往年的录取线。她妈妈给她写了一封长信,肯定她的进步,激励她要自信。我们请一位教师帮女儿做实力分析,那位教师说:“你很有潜力!你们区往年考生有的高考成绩比一模上升100分呢,你若拼搏一下,也能创造奇迹!”

为了圆女儿的复旦梦,高三那个寒假期间,妈妈陪她去了一趟上海。女儿在复旦大学门口照了相,并摆在书桌上,每时每刻激励自己。高考前20天,我对她说:“墨子说得好,志不强者智不达。你既然梦想考入复旦大学,每天早晨起来把复旦大学赠考生的三句话大喊三遍。”这三句话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选择了成功的人生!”女儿第一次去阳台上喊时,声音细小,毫无气势。我为她一遍遍加油,女儿声音越来越大,底气越来越足,逐步进入了精神抖擞的状态。高考时,女儿果然创造了奇迹,考试成绩整整上升了100分,以第一志愿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进入复旦大学之后,女儿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题为“高考:我人生中的一场精彩战役”。她写道:

我的高考结果并不是最完美的,但对于我来说却实现了自身的突破。这个突破既指我选择离开家去上海读书,又指我克服了一切不稳定因素,考出了我的真实水平。高考的成功同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经历了高考,让我坚强了许多,我有信心再经历更大的挑战,并且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许多场战役,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陪伴孩子,并能给予孩子鼓励与帮助,让孩子勇敢地面对人生路上的无数挑战,我的教育建议是:

永远相信孩子都渴望成为好孩子。每个教育者都要充分相信,没有本质上的坏孩子,并且,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我们的天职是为其创造适宜的条件。

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从小要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个好孩子。只有当孩子确定了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是一个好人、聪明的人,他才能自信、自尊地生活。

发现孩子“变好”的痕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常常是教育的最佳时机之一。但是,教师与父母此时最重要的不是观察孩子的缺点,而是发现其转变的痕迹,找到孩子进步的点滴迹象,并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驱散自卑的阴影。

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但自卑太严重了就会出问题,我们必须要驱散自卑的阴影,才能走向成功。

《思维与智慧》上曾经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他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农庄里,交通不便,一年当中也碰不到几个陌生人,平常只能见到他的父亲和兄弟姐妹。再加上他的自我意识极重,不喜欢见任何人,导致他15岁的时候就常常被忧虑恐惧所困扰。比起同龄的少年,他长得太高,而且太瘦,身体像根竹竿,在其他同学面前,只有身高是他的优势,而在同学当中盛行的棒球或者赛跑等方面他不如别人。为此,同学们都嘲笑他,甚至还给他起了个“马脸”的绰号,这样他在同学面前就更抬不起头,自卑心理进一步加剧。从早到晚,他别的什么事也不想做,随时都在为自己的身材自怜,每天都任凭烦恼和恐惧占据着他的心灵,他的心理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在这时候,曾当过教师的母亲告诉他:“儿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体能状况如此,也无法改变,要想生活,只能靠智力去谋生,就要消除你现在的自卑心理。”

母亲的话给了他心灵的震撼,当他入学第8周的时候,通过了一项考试,得到一份三级证书,拥有这个三级证书就可以到乡下的学校去授课,这是他有生以来除了他母亲以外,第一次证明别人对他有信心,虽然这个证书的有效期只有半年时间。就凭这一件事,就给他带来了勇气、希望与自信。随后的日子里,一个乡下的学校来聘请他去任教,虽然月薪只有区区40美元,这些钱在当时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这40美元却是别人对他的肯定,同时也证明这个学校对他的信心以及他自己拥有的授课能力。当他干完了一个月以后,为了表示对自己的祝贺,他还专门买了一套全新的服装。

他战胜自卑心理的转折点是发生在一年一度的集会上。他不想去参加集会上的演讲比赛,但他母亲却认为这是在公众面前展示他的一个机会,也是帮他战胜自卑心理的最好时机,于是敦促他去参加集会上的演讲比赛。面对那么多人去演讲,对当时的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在母亲的坚持下,他还是报名了,并且为这次演讲还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准备演讲的这段日子,他每天对着树木和牛群演练演讲内容,演练次数不下数百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大出他本人的意料,他第一次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演讲,竟然得了第二名,并且还为他带来了一年的奖学金。他成功了,他更相信没有走不出的自卑心理。

他就是后来成为美国国会参议员的埃尔默?托马斯。

埃尔默?托马斯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母亲,母亲及时地对他的自卑心理进行了化解。

因而,对于孩子的自卑心理,引导是极为重要的。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长相有俊丑,这些都是正常的,都是充满发展希望的。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应该使每个人都明白自己的特点,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这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

我记得河北有一位老太太,留下很有哲理的一句话:针过去了,线也要过去,要让每个人都过得去。

这话说得简单朴素但却很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友爱、自信地生活。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可能会被自卑的心理酿成悲剧。

人是靠优点活着的,也就是人要靠自信活着,可悲的是我们许多父母许多老师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生活在弱点里,如同生活在走不出的沼泽地里。许多孩子之所以活在弱点里,老师和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在批评一个学生的时候,总是会拿另外一个学生作为参照,父母更喜欢拿别的孩子的长处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好像感觉是在鼓励孩子,其实无形当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更自卑,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

另外,从教育评价方面看,有些学校教育单一地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抓升学考试而忽略了人格培养,而父母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是教育的失误。我常常说,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成人的失误造成的。

如何帮助孩子驱散自卑的阴影,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自卑与自信结缘。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就是说,要让人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而不要有一种自卑的、消极的心理状态。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与伙伴关系来说,父母都需要注意让孩子的自卑与自信结缘,让孩子的自卑与善良、美好结缘。如果自卑与自信、自卑与善良接通了,孩子的生活会像熔炉一样,不断地化解他碰到的各种矛盾、各种困扰。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是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比方说,他成绩不好,他长得不好看,孩子都容易发生自卑。

我的童年曾经也让我感到很自卑。自卑是因为那个时候为了生存我要去做一些似乎不太体面的劳动,这令我感到自卑。比方说,当时我们家里比较贫穷,为了谋生,我们家里养兔子等等。到了冬天,父母就要求我外出拣白菜疙瘩,就是拣大白菜的根部回家喂兔子。到哪儿拣呢?只有到垃圾堆拣,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以拣到。有的时候碰上好多同学,就笑话我,你看你看,他在捡破烂。当回首这段童年的经历时,我有些思考,我觉得作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做一些这样的事情是正常的。但是对孩子来说,需要有一种教育和引导。比方说,你跟他讲,我们这样做是为了谋生,就是劳动,劳动是光荣的,不是丢人的。我那个时候也想不到劳动是正当的,只是简单地和同伴比较,为什么他们可以自由地玩耍,穿得干干净净,而我却蓬头垢面的,干一些让人瞧不起的事情。从思想上,对这个事情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结果,当时就感到自卑,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些很见不得人的事情。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我想,对一些家境困难的孩子,可能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与我相同的童年体验,那么我希望父母应当给以孩子正确的引导,就是要让孩子树立一种观念,劳动是光荣的。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做一些垃圾的回收、废物的利用的事情,这是好事情,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童年如果有这样的教育,孩子的心态就会不一样,就不至于产生自卑,甚至可以产生坚强、产生骄傲,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任务。

经常让孩子讲一讲自己的烦恼。每个人身上都有弱点,父母对于孩子身上弱点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但是不能被它吓倒,而是要站在孩子的位置去理解孩子,体谅孩子。因为自卑的产生往往是有原因的,如果父母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听听孩子一天里碰到了什么烦心事,就能在短时间内对孩子的烦恼加以引导或化解。这样的交流不仅能使你更加了解孩子,而且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最大可能地避免孩子的自卑程度过深时而导致的遗憾或悲剧了。

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

读过《本领恐慌》等书的人,可能都知道作者王小平。我与王小平专门聊过天,对这个快言快语的河北姑娘留下挺深的印象。

王小平15岁退学搞成功研究,17岁给专家作学术报告,19岁与人合写成功学著作,20岁又以30万字的专著在教育界引起关注,等等。应当说,王小平是一个人才,她选择退学从事研究是选择了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实际上,她并没有退学,只不过退出了校园,而开始了自主的研究型学习――这是终身学习的主要方法。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王小平恰恰开始了这样的学习,并且如鱼得水。这也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成功者便是勇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1世纪是个能力世纪,真有本事的人还愁没有用武之地吗?王小平不比许多硕士、博士有出息吗?我常常说,成功在于选择,也在于认识自己。王小平的成功在于她认识了自己,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你熟悉童话大王郑渊洁吗?他可真是一个神奇人物。他创作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等作品不仅被制成画册,还被搬上了电视和话剧舞台,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被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童话大王》、《大灰狼》两本杂志也是他一个人写出来的。

可是,你知道吗?郑渊洁在读小学的时候,有几门功课成绩非常不好,数学老是不及格。老师说:“郑渊洁,将来咱班最没出息的那个人,就是你!”然而,郑渊洁却不这么看自己,他觉得自己还是有许多长处的。比如,自己很富有想象力,一个小茶杯、一把钥匙也能编出一个故事来,自己的作文写得也可以,有时还被老师当成范文读给同学听。既然数学学不好,总可以在写作方面发展吧。因此,他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并注意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培养自己。最终他成功了,成了著名作家!

刚刚开始写童话的时候,他创作了《黑黑在诚实岛》。他把这篇童话寄给了某出版社。过了一段时间,编辑把他的稿件退了回来,并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说郑渊洁实在没有写童话的天分,应该多看看文学名著。这位负责的编辑还给郑渊洁列出了一大堆文学读物的名单。出师不利,但郑渊洁并没有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始终相信自己有可能在童话创作方面做出一点成绩来。后来,《黑黑在诚实岛》果然受到一些童话编辑们的称赞,并将它发表出来。

从那以后,郑渊洁便“火”得一发不可收拾。

郑渊洁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在哪些方面弱一些,然后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样,他在获取成功的路上,就要走得容易一些,快捷一些。而且,因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仍然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坚定不移地奔向理想的目标。

我曾特地请郑渊洁谈成功秘诀,他说:“一句话,我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什么是最佳才能区呢?就是自己最愿意做、做起来感到最轻松的事情,这种最擅长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认识了自己,认识自我才是自我发展的开始。”

生活中,有许多人不了解自己,而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是无法享受积极而快乐的人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我们自己。

不自知大多有两种表现:要么过分自信,要么过分自卑。一般情况下,常常是父母对孩子过于自信,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总想给孩子报考比孩子实际水平更好的学校,总想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孩子往往过于自卑。

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自强才有健康的人生。而且,一个不自知的人首先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古希腊人曾经把能认识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话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也有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都是在说明自知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心理健康离不开自知。

心理健康问题如今已经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心理健康的标准中有这样一项内容: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不仅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弱点,而且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个性爱好与情趣,据此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而在学业、谋职以及恋爱等诸方面作出正确的抉择,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可见,自知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能力到爱好,到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少不了自知。如果父母们希望将来孩子能够幸福生活,能够有好的学业、好的工作和好的爱情与婚姻,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知的能力。

怎样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帮孩子作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对孩子的赞扬要实事求是。有些父母常常过分夸赞自己的孩子,常常对孩子说“最”、“第一”,由于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如果父母们再不实事求是,那么您对孩子的赞扬、鼓励就可能变成了“捧杀”。

及时发现孩子的特有素质。成功固然要奋斗,但也离不开特有的素质。父母们不要赶时髦,不要人家孩子怎样就希望自己孩子怎样。要看看孩子的兴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侧重在孩子最有特质的那个方面培养孩子。

用笔做记录来发现自己的潜能。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拿出几张纸和一支笔来,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最不想做的事情。只要你感到做这些事心情不愉快,有被勉强的感觉,就统统列举出来,直到你列不出来为止。然后,在另外一张纸上写出你最想做的、最愿意做的事情,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告诉孩子能够成功做事的人不盲目追随别人为他们树立的生活目标,而是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事情。

让孩子每天认识自己多一点。由于年龄的原因,孩子对自己的兴趣、长处等往往有很粗糙的认识,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多认识自己一点。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帮助孩子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活,从中发现自己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这样能使孩子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做到自知。当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彼此的优点、改正缺点,增强彼此的了解。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有个叫拉塞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曾以“宝石的土地”为题在美国演讲,他的演讲使整个美国卷入了激情的漩涡。据说他做了多达6万次的演讲,其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印度有个叫阿里?哈弗德的富裕农民,为了寻找埋藏宝石的土地,变卖了家产,出外旅行,终因贫困而死。可是,结果在从他卖出的土地里发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石。我认为,让儿童接纳自己,实际上就是让他们相信自己身上也具有埋藏“宝石的土地”。

心理学家指出,在人们的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自尊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看作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

人们很容易发现,人生的许多痛苦,往往来自不接纳自己。

一个人生下来会有不少遗憾:为什么自己是女孩不是男孩?或者为什么是男孩不是女孩?为什么是单眼皮不是双眼皮?为什么生在贫穷的农村没生在繁华的城里?为什么生于平民之家没生在富豪之家?

据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15.3%的城市中小学生不满意自己的相貌、体形;38.7%的中小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学习状况;15.9%的中小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健康;15.8%的中小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性格。这说明,表面上快快乐乐的孩子们,内心还有不少苦闷事儿,不接纳自己使其难以走出误区。

有一次,北京景山学校请我去给初二学生讲课。老师告诉我,该校不少女孩子为形象不如意烦恼。于是,我讲了意大利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的故事。

喜欢看电影的人,对于这位荣获过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的明星一定不陌生。她的《卡桑德拉大桥》等电影在中国有广大观众。可是,她16岁第一次拍电影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

索菲亚?罗兰是一个私生女,知道自己缺陷不少。她在第一次试镜头的时候就失败了,所有的摄影师都说她够不上美人的标准,都抱怨她的鼻子和臀部。没办法,导演卡洛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把臀部减去一点儿,把鼻子缩短一点儿。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对导演言听计从。可是,索菲亚?罗兰却没有听导演的,她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这就是她自己的特色。

她曾在自传中记述了这段经典的挑战。

一天,他(卡洛)叫我上他的办公室去,我们刚刚进行了第三次或第四次试镜头,我记不清了。

他以试探性的口吻对我说:“我刚才同摄影师开了个会,他们说的结果全一样,噢,那是关于你的鼻子的。”

“我的鼻子怎么了?”尽管我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但我还是问道。

“嗯,咳,如果你要在电影界做一番事业,你也许该考虑一些变动。”

“你的意思是要动动我的鼻子?”

“对。还有,也许你得把臀部削减一些。你看,我只是提出所有摄影师们的意见。这鼻子不会有多大问题,只要缩短一点,摄影师就能够拍它了。你明白吗?”

我当然懂得,因为我的外貌跟已经成名的那些女演员颇有不同,她们都相貌出众,而我却不是这样的。我的脸部有太多的毛病,但这些毛病加在一起,反而会更有魅力呢。如果我的鼻梁上有一个肿块,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除掉。但是。说我的鼻子太长,不,那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我知道,鼻子是脸的主要部分,它使脸具有特点。我喜欢我的鼻子和脸的本来的样子。

“说实在的,”我对卡洛说,“我的脸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

“我懂,”卡洛说,“我也希望保持你的本来面目,但是那些摄影师――”

“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么也不愿意改变。”

“好吧,我们再看看。”卡洛说,他表示抱歉,不该提出这个问题。

“至于我的臀部,”我说,“无可否认,我的臀部确实有点过于发达,但那是我的一部分,那是我的特色,我愿意保持我的本来面目。”

大家注意,“我为什么要长得跟别人一样呢”?这是一个美学见解,即世界上的美为什么要一个样呢?

大导演卡洛被说服了。电影不但拍成了,而且索菲亚?罗兰一下子红火起来,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2000年时,她还被评选为千年美人。

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保证。世界上的美为什么非要一个样呢?这是一个美学见解,也是悦纳自己的座右铭。

怎样让孩子悦纳自己,得到由内而外的快乐?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孩子欣赏自己的形象。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随时培养他们悦纳自己的积极态度。父母应努力让孩子喜爱自我的形象,让孩子了解,自己可能并不“漂亮”,但很特别。父母也应努力引导孩子树立一种现代的审美观,即美是自然的,而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不拘一格的。美是有层次的,而层次是可以修炼的,如气质美高于相貌美,精神美高于物质美,气质与精神都与人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称赞孩子的特点。契诃夫说,大狗叫,小狗也叫,各叫各的。干吗非得和别人叫得一样呢?每个孩子都是有特点的,而“特点”既可以成为“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它可以使人自信,也可能让人自卑。父母应肯定、欣赏孩子的每一特点,如他打电脑游戏在行,如他做手工做得巧……让孩子的特点真正成为“亮点”。

引导孩子阅读名人传记。历史上许多成功者离不开悦纳自己。而这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

美国最受人尊敬的大法官伊尔文?本?库柏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库柏在一个准贫民窟里出生,自幼因家境贫寒,他常要到附近的铁路去拣煤块。有一伙孩子常埋伏在库柏回家的路上袭击他,以此取乐。库柏总是生活在恐惧和自卑状态中。库柏改变自己的形象最初是因为读了一本叫《罗伯特的奋斗》的书。书中讲述一位少年遭遇到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气和道德的力量战胜了不幸。库柏在读书的时候,从中获得了勇气和力量。后来,在别的孩子欺负他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迎了上去,最后逃走的是那些恃强凌弱者。在这次经历中库柏证实了一个有勇气有力量的崭新的库柏,从此他所接纳的就是这个新的库柏。 我认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名人传记,与名人或“偶像”为伍一起生活,让孩子能从名人身上汲取悦纳自己的力量。

控制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别规则。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将用理智控制自己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欢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则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该把对敌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那些对自己的欲望控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勇敢的人。”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那么控制自己就是心理健康的特别规则,也可以说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制。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又怒火冲天,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丝毫没有计划和韧性。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杰出的成功学家,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新的成功学的科学体系,他的著作被译成二十六种文字印刷于世,他的读者遍及世界五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他的理论使无数人受益。其中,美国惟一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被称为印度救星的甘地、控制了美国四分之一经济命脉的银行巨子摩根等,都是拿破仑?希尔成功理论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拿破仑?希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成功学的十七条准则,这些准则被人们称为“黄金定律”。其中被列为第五条的是“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在这方面,拿破仑?希尔有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创业期间,拿破仑?希尔通过一件小事发现自己缺乏自制力,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给了他惨痛的教训。

他这样描述自己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当时我碍于面子没有向他道歉。从那以后,我们两个人之间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后来,管理员知道有时整个办公室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时,就把电闸拉下来,使办公室里面一片漆黑。这种事情一连发生了几次,我很愤怒。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紧张地工作着。电灯又熄灭了。我立刻跳起来,奔向管理员办公室。我到了那儿,管理员正在悠闲地吹着口哨。我气愤极了,觉得受不了了,就对着他破口大骂起来。我把能想出来的恶言恶语都用上了。那位管理员一点儿也没有生气的意思。后来,我实在想不起什么骂人的话了,只好停住。这时,管理员转过身,用柔和的语调对我说:“你今天是不是太激动了?”他的话很柔软,我却感到像一把利剑刺进了我的身体。我站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是一个研究心理学的人,竟然对着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管理员大喊大叫,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我飞快地逃回了办公室。坐在办公室,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管理员的微笑老是缠绕着我。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前发生矛盾的时候,因为没有勇气道歉而使矛盾越来越深,今天,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道歉的机会,可我却失去了自制力,从而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我决定向管理员道歉。管理员见我又去了,仍然用温和的语调说:“这一次你又想干什么?”言语中充满了挑战的意味。我告诉他我是来道歉的。他说:“你不用向我道歉。你今天所说的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们就这样了结了吧!”我被管理员的话震住了。他的高度自制力使我再次被打败,我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真诚地向他表示歉意。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变得疯狂,这样,他不仅不能结交朋友,反而非常容易被打败。

拿破仑?希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制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机会和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会控制情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角度说,人的过失乃至于某些犯罪行为,也许是一种失控的行为,并非有多么复杂的原因。许多悲剧都与情绪失控有关。这几年来,仅据媒介报道,已有多个孩子被父母打残甚至打死。我敢说,世界上极少有成心要打死自己孩子的父母。上帝都允许小孩子犯错误,有些父母不但不允许,并且怒发冲冠,智力下降,一身蛮力集中于拳脚,如果击中要害,弱小的孩子还不非死即伤吗?

据悉,某国军队曾有过一项纪律:当内部发生冲突时,如果这个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当天谁也不许再谈论这件事,第二天再说。任何人睡一觉起来,火气就会小多了,头脑就会冷静多了,自有适当的办法解决矛盾。仔细分析,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因此,我建议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忙人无计,怒人无智。

父母怎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的教育建议是:

做事之前先考虑事情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预先想想事情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减少盲目性,这是理智做事的前提。譬如孩子当众做了让你生气的事情,你应该怎样做呢?最好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加以批评或惩罚,而是要严肃地给予警告。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可以把孩子带到另外的地方,单独进行教育。因为当众惩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发怒之前先数数,然后再做决定。先沉住一口气,再做出决定,尤其是面对孩子所做的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时,更要先冷静下来。为了避免失去理智,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决定如何解决问题。

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遇到特别愤怒的事情,可以先把它写下来,然后再去做。因为父母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来。当你控制了情绪后,才能和孩子讲道理,理智地教育孩子,从而避免对孩子的身心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