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12

第12章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孩子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孩子成长的人生路标。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往往很难认清错误的危害,更难以学会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强调,教育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但不能没有批评和惩戒。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表扬和鼓励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害怕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儿童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需要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具有特殊的意义。

例如,有一个学生干部贾华威(化名)带头嘲讽、打击某位同学,使该同学处于孤立的境地。然而,贾华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颇得师生赏识,几乎从未有人批评过他。那么,如何处理他的错误行为呢?

可以说,在学校里这一类学生干部并不少见。如果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这往往是一些爱才心切的教师的选择。其实,贾华威的行为是出自极其恶劣的心态,尽管它在贾华威身上仅仅是个嫩芽,却是一种邪恶的生长。关于这一点,前苏联著名电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一心想当英雄的学生干部,见义勇为保护一个转学来的丑女孩。可是,当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过之时,当同学们因误解而一时无法原谅丑女孩时,他居然带头折磨丑女孩。这一电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从纯洁的灵魂中“拷问出了罪恶”。那个学生干部既惧怕承担责任,又恐惧失去同学们的拥护,一念之差,便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我想,贾华威们就可能属于这一类角色。当然,这是成长中的问题,贾华威们并非坏人。但是,他们太需要教育的惩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

批评惩罚教育可以称为教育惩戒,其核心是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教育惩戒的原则是尊重,其之所以惩戒人,是因为人的美好而非丑恶,是相信人而非鄙视人。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戒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

我建议,应当对贾华威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实施“厌恶疗法”,让他们学会审丑,从此惟恐避之不及。让他们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针毡吧。可以相信,这样的教育惩戒对于一个孩子将刻骨铭心终身受益。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

目前,中国的教育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压弹”素质。

关于“压弹”素质,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2004年8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专家视点中,他介绍道,“压弹”是国际心理学界正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压弹”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泛指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运用到心理学曾有人把它译作“抗逆”或“反弹”。岳博士认为,“压弹”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中的反弹能力。从整体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压弹”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换句话说,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能力,也需要排挫能力。我们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我赞成岳博士的分析,但我建议应当特别注意对孩子“压弹”体验的了解和引导。完全可以预知,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年面对重大挫折时,其内心是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就像面对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教育者的工作是屏住呼吸,以轻柔而准确的动作,拆除其引信或导火索。自然,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挑战,但为了孩子,哪一位父母和教师不需要获得这一能力呢?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教育或者“压弹”教育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要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因为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作为父母和教师要为人师表,教育孩子才有权威性。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是由人治走向法治,而法制社会必定是规则社会。人之优劣的区别之一在于是否遵守规则。所以,家应有家规,校应有校规,并且严格坚守,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批评惩罚孩子应依规则行事,切不可随心所欲。规则即轨道,出轨即生祸,这应当成为共识。

给孩子陈述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经在悄悄地起作用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引导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励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所谓惩罚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惩罚的效果取决于能否采取适当的方式。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鼓励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经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应该是让他明白,你是一个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人大都会为自己的错误而愧疚,希望通过承担责任来取得心理平衡。

1922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爆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爆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来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男孩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

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

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惩罚孩子?有些“错误”是否就应该去惩罚?我的教育建议是: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时候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里并非一无是处。

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了!”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

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父母们要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您可以惩罚他。

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

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批评之前先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您为什么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惩罚前后要一致。要说到做到。如果您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您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轻易改变主意,那样将使您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有些父母爱唠叨,孩子一旦犯了错,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惩罚要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

打孩子是愚蠢的。

自2000年以来,我在我的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上每月都有一个和网友交流的时间,其中有许多父母问我许多有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许多人以为我是教育专家,一定是一位成功的父亲。许多朋友也羡慕地说我:“你教育孩子准不成问题。”

然而,实践证明,我的家庭教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儿童教育,我不是一位好父亲。其中,我犯过的错误中最愚蠢的是打孩子。

我的女儿长得很可爱,加上性情活泼,很招人喜欢。我自然喜欢她。记得那一年,女儿才5岁。有一次,妻子外出办事了,我在书房写作。女儿在卧室玩耍,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出来,我有些不放心,叫道:“冉冉,你干什么呢?过来。”

女儿答应着我却又磨蹭了一会,才慢慢地走到书房来。她的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一看便明白了,她准有个小秘密。

我问:“你在睡觉屋干什么了?”

女儿有女儿的语言,她称卧室叫睡觉屋,称书房叫看电视屋,管门厅叫吃饭屋,抓住本质特点,直截了当。我们受她的影响也这么叫着。可是,听了我的问话,她什么也没回答,还是用黑眼睛望着我,轻轻咬着嘴唇,用不多的心眼儿抵抗着我。

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损害,心中易燃的怒气升起来了,我放下笔,提高声音再次喝问:

“说!你刚才干什么了?”

见我发怒,她恐惧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没开口。我顿时怒不可遏,三两步冲到她的面前,一把拖转了她的身子,朝着她的屁股狠拍起来。我的手重,又下了狠劲,打得她哇哇大哭。

“说不说?不说我还打你!”

我当时的面容一定很凶恶,仍挥着发麻的右手掌威胁她。女儿毕竟胆小,抽抽噎噎地回答:

“我怕说了你打我,才没敢说的。”

“你说吧,说实话爸爸不打你。”

我隐隐有些后悔:女儿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这正说明我不能得到她的充分信任。我曾对不少父母说过,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孩子肯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父母。

从女儿的坦白中我知道了,刚才她一直在观赏妈妈的化妆品,试穿妈妈的衣服。固然,我不赞成孩子化妆,但对孩子爱美之心的萌动,是非常理解的。在这种时候,适当的点拨与引导比什么都重要,而我却用巴掌教训了她。

尽管我时常自责,却改不了打孩子的恶习。有一回,女儿和我闹着玩,小胳膊一抡,一拳打在我头上,疼得我够戗。我火了,顺手还她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在她脸上,一下把她打倒在桌子底下。

女儿照例大哭,妻见状与我大吵大闹,然后母女俩抱头痛哭。

我清醒过来,也恨自己脾气不好,怎么能跟孩子斗气呢?本来,已经切好了西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多愉快!眼下却变成哭声一片。为了挽回损失,我走过去向女儿道歉:

“冉冉,爸爸不该打你,对不起!”

女儿哼了一声,赌气地把头扭向一边。可没过多一会儿,便忍不住露出笑脸,嗔怪道:

“还不快把西瓜拿来?”

我一听赶紧从命,又送西瓜又送小勺。说真心话,我真庆幸女儿的开朗性格。她整日乐呵呵的,即使被我打哭了,一句好话便会破涕为笑,从不记仇。假若她是个小性儿,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那么,我的教育必定失败得更惨。

当然,错误的教育不会像一时的乌云那样,被风儿一吹便烟消云散,踪迹全无。相反,错误的教育则必然酿造出恶果。

平时,女儿在做游戏当中,偶尔会把布娃娃狠狠地摔在地上,高声训斥着:

“哼,谁叫你不听话的?你以为我不敢打你吗?我打烂你的屁股!”

“全班小朋友就数你讨厌,还自觉得不错呢,到小黑屋呆着去!”

我一边听着,一边深感震惊:这不正是我训斥她的声音吗?后面一句显然是从幼儿园学来的。这一切都表明,错误的教育已在她的心里打下了烙印,并可能转化为支配她行动的某些因素。这是多么可怕的隐患,而我和某些老师竟成了培植祸根的人!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打过孩子。而且中国还有一句老话“棒头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

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忠告: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孩子的权利。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惩罚、批评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之。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糟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想打孩子先数数。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一时冲动。我建议,当您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当你发怒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你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按照约定的规则办。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并且按照约定的规则办。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如果没有适当的规则,可以与孩子 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得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没有直接说,只是提醒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出去可能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吧。”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戗。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参加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听到孩子这样的总结和反思,作为父母,你难道不感到欣慰吗?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而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法的要旨。

我对女儿也运用过自然惩罚法。

那是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很爱睡懒觉。早上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

“待一小会儿。”

这样一来,不晚还好,真要是晚了,女儿就说:“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

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

妻子问我,能行吗?我说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赖,不敢跟老师耍赖,你看她起来不起来。

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把其中一个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时间久了,她慢慢地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在惩罚方法的运用上,我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却常常忘记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在需要的时候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位置的父母,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和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们可能爱心无限。

美国的一位叫塞斯娅?怀斯的母亲写了一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中译本《可以对孩子说不》),我看完后十分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中国妈妈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8岁的女孩一听: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中国妈妈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8岁的女孩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中国妈妈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份。中国妈妈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冰激凌。”可8岁的女儿却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中国妈妈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却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的。”

我觉得这位外国妈妈十分理智,试想,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她今后说话能不注意吗?她还能乱说吗?我常常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她就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地记着:今后要慎重,想好了吃还是不吃。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要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女儿经常领着一个邻居的小弟弟一块玩,两人在家附近一个饭店的停车场玩得很开心。

保安人员最怕孩子在停车场玩,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汽车,只要划一道这个保安就完了,汽车损坏说明他失职,而且他也赔不起钱。他的责任要求他要把孩子轰走。可是小孩也有逆反心理,结果女儿就领着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就过来追他们。

女儿已经有些心眼,她事先已经侦察好了,从饭店到家有一个铁栅栏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就跑,一钻过铁栅栏门就逗这个保安,把保安气坏了。

后来,保安想了一招,这一天铁栅栏门没锁只是挂了个钩,可女儿不知道,于是她带着小弟弟又开始在停车场敲地,敲完了就跑,保安就追。女儿一听身后的声音不对,原来门开啦,保安追过来了,她就赶紧撒腿往家跑,闯进家门依然是魂飞魄散的样子。

我感觉不对就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明白了事由后,就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小弟弟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给抓走了,你能在家呆着吗?

我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我对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让保安把小弟弟放了,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

可女儿一个劲地直摇头,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爸爸相信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没办法了,哭着去找保安了,这个事情终于解决了。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对孩子说“不”,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却容易犯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放弃了责任。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赔礼道歉,渐渐她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他解决,甚至认为父母替他赔礼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事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替他承担。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误。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是教训最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教育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如柴洁心老师所说,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申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事先和孩子定好规矩,如外出购物或到餐馆吃饭时,要规定孩子:不能买计划外的东西,不许吵着要额外的东西吃等。还可以事先提醒孩子:如果不守规矩将受到什么惩罚。

适当运用“命令”。往往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可能因为经验不够或者胆量不足而不敢或不愿意承担责任时,这时需要父母运用“命令”,要相信孩子的潜力,如果选择正确,有时用“命令”强制孩子去体验,可能效果也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