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29367200000005

第5章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性教育是发展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教育。

在中国,性教育是一个千古难题,并且让许多父母与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

据大河网2009年12月24日报道,河南省某县小学六年级学生娟娟(化名),进考场时突然临产,生下一健康女婴,事发后,该校校长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不住地摇头、叹息,显得很无奈。据娟娟的母亲介绍,娟娟产下的女婴是其男朋友的,被其男朋友家抱走了。当地的习俗是:女儿生产后,孩子不满月女儿不能回娘家,娟娟现如今在邻村租了一间房子,正在养身体。“不上学,我就活不下去,我要好好学习考大学。”娟娟的母亲说,每次去看娟娟,娟娟都是这样哭着求她。

2001年1月10日《中国妇女报》报道,北京五中的学生自己设计实施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对739名中学生的调查中,48.8%的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其中有9.9%的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2.5%的学生认为:“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也许,医生的评论更具有权威性。2000年4月29日《文汇报》发表了一篇新华社的稿件,题为《婚前性行为呈低龄化趋势》。

记者写道:

中学生性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记者从北京市妇产医院了解到,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出现低龄化趋势,造成少女未婚先孕的主要原因是对性知识缺乏了解。

记者调查发现,怀孕而接受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手术、宫外孕手术的未婚少女逐年增加,最小的年龄仅13岁,患宫外孕的少女平均每月一例。大多数未婚少女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有的中学生停经数月却不知是怀孕,有的甚至将腹中已经明显出现的胎动误认为是肠痉挛。结果导致承受巨大痛苦的手术,严重损害身心健康。

当前学校开展的青春期教育仍然处在一个教育的盲点。不少中学生对记者说:“老师讲生理卫生课,连她自己脸都红,就让我们自己看。”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青春期的性教育?

我曾多次呼吁,中国的性教育严重滞后,是一个重大失误。

2004年,我与张引墨女士合作,出版了《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其中对13位发生过性交关系的中学生的深度访谈,尤其是5个数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在发生性关系的学生中,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声名显赫的学校;

他们初次发生性行为时100%不用安全套;

他们有过性行为的事实,父母与老师100%不知道;

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不仅仅如此。有些男女青少年在稀里糊涂发生性关系之后,后悔莫及。直到考入大学之后,有些女生还是万分自卑,说已经那样了,再去做“鸡”(指卖淫)也无所谓了。

我曾与著名作家毕淑敏谈过以上事实,她用四个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滴血之感”。我想,这是青春的生命在滴血!是父母与教师的爱心在滴血!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郑重提出,应当在男孩子首次遗精之前,在女孩子来初潮之前,将性的知识教给他们。应当说,这是一个科学的建议。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至今未在中国成为现实。

孩子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2004年6月曾以《最失败的教育》为题,专门分析性教育的现状与出路。这里,我们且不论中国的性教育是不是“最失败的教育”,而是说中国的性教育特别是青春期性教育,已经面临尖锐而严峻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改进。

性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

相当一些人认为,中国国情与西方不同,不适合公开谈论性问题。人们说,我们一代代中国人没受过什么性教育,不也照样结婚生孩子嘛。其实,这个观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过去的时代是性信息封闭的时代,未受性教育也只能稀里糊涂生活,虽然爱情婚姻质量低得惊人。而今天,早已进入性信息开放的时代,甚至进入一个充满性诱惑的社会,不接受良好而系统的性教育,青少年怎么从容应对呢?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有序的性教育。在这方面,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已经走到了前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0年3月22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科学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成长》。该文报道说: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的跟踪研究选择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4大城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开放化的青春期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成长。

统计数据显示,现代青少年对性方面问题的关注程度大幅度上升,就女生而言,“想和异性交往”的峰值由10年前的14~16岁下降为12~14岁,但其交往的目的已从单纯意义上的“谈朋友”转变为更具有社会化意义的交往需要:10年前,22%的女生表示和男生接触是因为他们有力量、能提供帮助,如今这一比例却下降为13%,更多的女生表示接触是为了学习社交技巧(占20%)、获得新知识(占12%)。在对待男女关系问题态度更为理性化的前提下,29%的女生坦言有亲密的异性朋友,19%的人表示有过与男生的单独约会,分别上升了14%和9%。

对文字上的相关描写有性冲动和想模仿的比例分别从34%、26%下降为25%和20%;同时,有性梦幻体验的比例也从28%下降为11%。这表明传媒开放后,青少年的性成熟虽然提前,但性冲动却趋于平缓。与此相对应,青少年敢于表露特别喜欢的异性的比例从25%上升为40%,认为性“光明磊落、人皆有之、纯洁快乐”的比例上升为75%。

综上所述,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性健康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性健康教育应当包含什么内容?

如何在中国推行科学的、系统的、开放的性教育,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和教师首先要接受性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而严密的体系,至少包括性知识(包括性别知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美学等内容。换句话说,性教育绝非只是知识性的,更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首先是一种现代的人生理念教育,一种现代的价值观教育,一种高尚的情感教育。因此,父母在家庭中,教师在学校里,都应该给孩子树立现代的情感观念,让孩子懂得爱的伟大、美好、珍贵。

性健康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作为循序渐进的设计,可在小学二、三年级开设性教育课,主要讲解性的生理知识,让孩子懂得自己是怎样来的、自己的身体结构是怎么样的;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重点向学生讲解性心理与性道德;到高中和大学,则以讲解性道德、性法律和性美学为主,让学生深刻了解爱情与婚姻。家庭教育也要借鉴这样的步骤和方法。

性健康教育是神圣的、科学的,也是浪漫的。在中学和大学,可在优美的环境里,朗诵赞美爱情的诗歌、散文,讲述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同时,为满足青少年与异性接触的合理需求,缓解其焦躁的情感状态,可经常组织一些舞会、体育比赛、野营等活动。家庭教育应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和爱的熏陶。

别做“鸵鸟”父母。

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我自己总相信孩子长大以后就什么都懂了。我父母从来都没有直接给我讲过性知识,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保守,而是觉得没有必要。水到渠成嘛,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鸵鸟”式的教育,即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提问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认为那是有意“惹”他们。但这样闭口不谈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性是不能谈论的问题,是丑陋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性持否定态度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再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他们会认为大人根本不想谈这方面的问题,而且,他们会感到性是应该禁忌的话题。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和交流,孩子就越会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些性问题成了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也会觉得性越来越神秘。

一个男孩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

儿子刚升上小学五年级,很好问,提的问题经常涉及到性知识,令我和他爸都很难堪。我们曾密谋如何对付这难题,但我们两人分歧很大。他爸认为儿子年纪还小,能搪塞就搪塞过去,等他长大了自然会晓得。可儿子偏对其中的“疑点”发问不止,就连我洗澡,他也敲门想跑进来看个究竟。在儿子面前,我和他爸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真害怕露出“性”的蛛丝马迹。我们活得很累,担心尤甚,害怕因为我们的反常举动,让儿子对女性产生神秘感,这同样不是件好事情。

一次看电视时。儿子又发问了:“‘苏菲’派什么用?”我就胡扯一通:“这是女性的曲线,你看,这很美。”儿子听后哧哧地笑道:“这是女人的卫生巾,男孩子有什么不知道的?”这时他爸把我叫到一旁,很紧张地说:“我们越遮掩,他越感兴趣,还不如趁早告诉他,免得他走入歧途。”

面对孩子的性疑问,我的教育建议是:

不欺骗孩子。许多父母仍然对性的问题比较保守,喜欢以“谎言”回答孩子的提问。大多数孩子在受了欺骗之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慢慢会识破成年人的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

如实回答。当孩子向你提问时,尽量如实回答,不要遮遮掩掩。如果当孩子向您提的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问,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必紧张,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就行。例如,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

准备一本性知识的书。家中如果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10~20岁),一般都需要准备一本性知识的书。当然,要尽量选择专家写的较为权威的小册子。这样,当父母无力回答性问题时,可从容地让孩子看书。

科学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难以启齿的问题。

父母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如果孩子向您提出问题,您会怎么办呢?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失身是怎么回事?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其实,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想想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吧,不是也经常有很多难以启齿的问题在心里徘徊吗?我们不是也很想问问父母吗?可是我们怕啊,怕父母骂自己无耻,不正经,于是我们只能压抑着好奇心,一直到稀里糊涂地长大。

那么,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等。用这些词语对孩子作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与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因为他会从成年人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您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有一位父亲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作了科学的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启示。

这位父亲在儿子小健满14岁时,突然发现本来天真烂漫的孩子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叠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他找孩子谈话,儿子很紧张。

但这位父亲并没有责怪儿子,并告诉儿子,遗精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女孩子大约在11~12岁,男孩子在13~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沉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女孩子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等。对于男孩子,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去抚摸它。这种做法叫做“自慰”。自慰产生快乐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黏性液体即精液。

小健问,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父亲说,这就叫遗精,它也是人成熟的表现。父亲告诉孩子,人们一般对性本身有偏见,认为自慰、遗精卑鄙下流,如果以平常心对待这些自然的生理现象,甩掉心理包袱,就不会有负面作用了。小健听了以后,开心地笑了。

这位父亲很细心,而且科学地解答了孩子的关于“性”的疑问,是很值得学习的。如何正确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我的建议是:

及时回答。当孩子提出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坦率地回答,发现问题就解决,如果问题堆积在一起,就更难对付了。而且,还可能让孩子渐渐对您失去信任,有问题也不会再来问您。

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那些“不要”很神秘,或者还会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建议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原则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恋爱不宜太早,对感情问题要有责任心。父母应该严肃地表达这些原则,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是有原则的,但是切忌不要过于唠叨。

相关链接:

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性的了解需要基本分四个阶段:

1.身体认识阶段(0~4岁):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因此,有些男孩会用手触摸阴茎,有些女孩会用桌子边角或者其它物体去触摸阴蒂。这种行为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性目的,只是一种自发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自己和他人有差别之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如:为什么妈妈的乳房很大,爸爸的乳房很小?为什么男的和女的要进不同的厕所?

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可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或者在与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构造。

2.生命起源阶段(4~8岁):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

此阶段孩子大多生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中年级,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非常敏感。他们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爸爸没有生我,我为什么要叫他爸爸?爸爸怎么还能生孩子呢?妈妈是谁生的?生孩子是不是真的很疼?剖腹产是怎么回事?

这时,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来应对孩子,如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从路上捡来的”等,而应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爸妈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3.“性”知识阶段(8~12岁):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他们提出的纯粹与“性”有关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前两个阶段。如:为什么男生没有月经?女生干吗有时可以不上体育课啊?什么是性梦?性骚扰是骚扰哪里啊?睾丸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叔叔阿姨进了洞房都干什么啊?

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为了及时作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4.爱的教育阶段(12~16岁):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进入了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这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这时不仅孩子的身体迅猛发展,各种性征也渐渐出现,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明显发育为特征。这时,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第二性征以及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等产生忧虑。因此,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性知识。但他们提问已经不会再如同小时候那么直接,而是间接地、策略地提出来。如:一个人老想看见另外一个人,这就是喜欢他吗?遗精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女孩的梦里老有一个男孩出现,这是不是不好的现象?手淫是不是下流?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这个阶段,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关怀与指导,注意孩子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性教育。

相关链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性教育与艾滋病预防教师手册》中,明确提出了性教育的概念: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一项内容。是关于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一项研究和教学,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有关人的性器官和性功能的生理知识,还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性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以及与性有关的法律规范。性教育中还包括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科学的性教育不仅对受教育个人,而且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性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

2004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上,登载了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教授对性教育的归纳,他认为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性教育模式,一种重视性道德教育,另一种强调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他认为单纯“技术性”的性教育有负面影响。

朱教授认为,前一种性教育是以人格(道德)为基础的性健康教育,这是有导向的性教育,也称婚前禁欲或性纯洁教育。在传授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同时,着重性道德教育,以科学道理阐明婚前性行为的多重危害;婚前禁欲对身心健康和发展人际关系有着重要价值,更不会影响健康;相信青少年对性冲动有自我克制能力,明确教育和指导青少年拒绝婚前性行为。这种性教育既重视人的生物性,又重视人的社会性,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朱教授也分析了第二种性教育,即以避孕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为基础的性教育,这是无导向的性教育,也称综合性性教育。在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教育时,着重介绍避孕防病知识,虽然也提及要对性行为负责,但是对于是否发生婚前性行为采取中立态度,由青少年自行决定。这种性教育只看到人的生物属性,而忽略人的社会属性。对婚前性行为危害的认识仅仅限于怀孕和性病艾滋病,看不到婚前性行为产生的不良心理社会效应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一生幸福产生长远和深刻的消极影响,至于其危害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性更是不在其考虑之内。

朱教授认为,中国实际上仿效了第二种性教育,如在学生中开展使用“安全套”和“安全性行为”的同伴教育,在大学里设置避孕套售货机,其结果不但默认了青少年可以自由发生婚前性行为,而且从心理和物质上给青少年以婚前性行为的官方支持,并导致了青少年性行为的迅速增加。

我认为,这两种性教育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婚前禁欲是一种理想状态却并非现实状态,而单纯技术性的性教育又会因小失大,因为人的社会性是高于生物性的,尤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来说。较为合理的性教育是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中介绍了一位名叫历历的女孩。她初一正式交男朋友,高一发生性行为。她一直很后悔,后悔不应该在16岁就发生了,也不应该这么随便就发生了。在她看来,16岁,应该拥有的是纯洁的爱情。可以说,性行为对历历的爱情观、婚姻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开始对爱情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人生观也随之破碎了,竟然会想如果为钱去做“鸡”也无所谓。她内心一直在挣扎,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伴随她的是灰暗的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自暴自弃,在她心灵深处笼罩着一层黑幕。

如果撇开孩子的无知与好奇,我们应该反问:造成这样的结果,父母和老师是不是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没有性则没有人,不懂性也无法成为人。因此,性教育是整个教育非但不可缺少而且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性教育是发展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是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才能完成的教育。

公平一点说,近年来中国的性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为什么遭到少男少女们的否定呢?这是因为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相比,性教育还是太滞后了,难以满足他们的强烈需求。与此相关的是,家庭与学校对少男少女们交往的限制与反对,更是激起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恨。

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被誉为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早在1904年,他率先把青春期作为个人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加以研究,发表了两卷本的《青春期》,提出有关人的发展的“复演说”。霍尔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整套地重复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而青春期(12~25岁)则代表着一种新生,是产生更高级更完美的人类特征的时期,是“可望改善我们人类的惟一阶段”。

霍尔的发现是青春期的赞歌,同时也为青春期的性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关于这一点,1985年,美国锡拉丘兹大学儿童和家庭教育教授索尔戈登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构思。在《我们的孩子需要从性教育中得到什么》一文中,他指出:没有价值标准的性教育是没有价值的教育,必须促进性道德的教育。他认为,性教育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教育青少年不要去剥夺别人,也不要受他人剥夺;应该有自尊心,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对性行为负责。

为结婚和做父母做好准备,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责任感。

理解爱情是人的性爱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到“性”绝不是对爱情的检验,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是否“确实在恋爱”。

要准备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在性的领域中,也要依据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即不要伤害或剥夺他人,用他人的牺牲来满足个人的私欲是错误的。

帮助学生理解(男女)机会平等。

帮助学生养成宽容的态度。

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性,认识我们生来就有性欲,而且继续不断有性的需要;要了解性产生的广泛内容,认识性不仅仅表现为异性间的性交,也不仅是生育;应当集中讲解情感、交往和价值观在性中的体现。此外,在性教育中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妇女运动、决策机会平等、职业选择机会平等和同工同酬等方面的情况。

实际上,青春少年们需要的性教育正是这样,是从生活中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知识与情感。为了生命与健康,不应该存在任何禁区,让健康的性生活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人生幸福,激发创造力,培养人格尊严。

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不要谈性色变,要以平常心对待性。家庭性教育是要家庭成员之间共同来学习与性有关的科学知识,保持一种健康进步的观念态度,并在家庭生活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如果父母无力对孩子讲解性知识,也可以在家中备一本介绍科学的性知识的书,让孩子容易看到就行了。

家庭性教育要先从夫妻做起,父母在家庭中要保持一种良好的性形象。性,不仅指性生活,也不仅指性知识,它还包括性心理,包括亲密与爱的表达、体验。因此,夫妻应当经常地、有意地让孩子看到夫妻间嘘寒问暖、拥抱接吻、谈笑风生,这样可以使孩子初步形成对美好生活、爱情、婚姻的向往心理,为其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夫妻在孩子面前要亲近得体。亲密不等于过分亲热,夫妻可以让孩子看到彼此之间亲密的身体接触,但不宜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地表露具体的性交过程。

关注孩子的性成熟。男孩的遗精、女孩的月经都是孩子青春期来临的重要标志,在此前后父母都要注意做好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长大的庄严。

及时给孩子讲一些与他们年龄、理解能力相符合的性知识。对于孩子的白日梦、手淫等现象,父母要给予充分的注意和理解,并及时给孩子讲解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责骂。

不要轻易地给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一些父母看到孩子的信中出现了“爱”的字眼,就惊慌失措。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们使用“爱”这个字眼,但这并不一定表明他们真的在恋爱。有时,他们会错把异性之间的吸引看成“爱”。如果父母轻易就说孩子早恋,要么会让孩子有罪恶感,要么会使孩子弄假成真。

帮助孩子正确地接纳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容易对自己的相貌、体形进行评判,他们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心灵美的价值,大多容易按照时髦的标准去看待自己,因此容易产生偏差。如有的人虽然已经很瘦了,但仍然喊着要减肥;有的人仅仅因为耳朵眼儿旁边的一个小针眼就会产生自卑感。这时父母要做好引导,使孩子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或其他感兴趣的活动上,不要因为体形和相貌而产生自卑或自傲。

呼唤“阳光法性教育”

在我国,开展性教育尽管困难重重,但仍有不少教师突破重围,以令人敬佩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开始了大胆的探索。北京八一中学心理教师张丽丽就是其中一位。

张丽丽兼任《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的咨询员,又接受一些性健康教育的培训,她的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成为极具魅力的青春期教育课。

据2002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张老师的课几乎是在欢呼中开始的,学生们并不如她想像的那样害羞,而是十分踊跃。

最初的提问千奇百怪:“人妖是性变态吗?”“太监是怎么回事?”“同性恋是否遗传?”“两性人的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与张老师原来的设计差出十万八千里,但她还是尽其所能告诉他们一些道理――主要也是想传递一些观念:比如太监,她讲到那是对男性的摧残和不尊重;而同性恋,他们也和正常人群一样,只是性取向有差别。她知道,作为一个教师,保持坦然和开放的态度非常重要。

果然,几轮提问大战之后,学生们问得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直接。一个小男生特别天真烂漫地问:

“性交是怎么回事?什么是强奸呢?”

教室刷地静下来,所有的目光投向了张老师。她定了定神儿,微笑着解释。

“性交是成人之间表达爱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男女生殖器的结合完成的。性交的时候,男性的阴茎会进入女性的阴道,并有射精行为产生。而强奸是以强迫性交形式表现的暴力,是对女性的侵犯和不尊重,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惩处……”

看到老师坦然的态度,学生们似乎一下就放松了,又重新兴奋起来。一个男生甚至打断老师,迫不及待地要亲自回答这个问题。他说精子射入阴道后,会有成千上万的精子展开竞争,并且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卵子,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他骄傲地总结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千挑万选的那个精华!张老师与全班同学为他鼓起掌来。

一次,张老师被一群男生围住,谈起13岁少女生子的事情。张老师刚说青春期少女应当注意自我保护,一个男生表示反对,他说,青春期的女孩是喜欢被强奸的。话音刚落,马上有几个男生表示支持这一说法。

张老师知道男生们显然受了一些书或光盘的影响,便让他们详细阐述。男生们提到了女孩的性幻想。张老师说:“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一些性幻想存在。但是,就像男孩的性梦不能代表男孩的性现实一样,女孩的性幻想也不等于她们真正的愿望。没有一个女孩是愿意被侵犯的。强奸践踏了女性的尊严,是被女孩们所憎恨的。”她又说:“有一些色情影片或小说会有一些对女性歪曲的描写,这是不可信的,绝不等于生活现实。”

男生们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噢,原来如此。”

性教育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内容,也取决于态度。如果以阴暗心态进行性教育,非但无成功之希望,反倒留下无尽隐患。因此,我建议父母与教师们以阳光灿烂的美好心态,公开而彻底地与少男少女谈情论性。这就是阳光法性教育。父母应该如何做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对中学生应把性交和避孕知识讲得明明白白。中国性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躲躲闪闪,似乎以孩子弄不明白为己任。结果,导致了许多少男少女糊里糊涂受到伤害。譬如,我们在访谈中惊讶地发现,这些勇吃禁果的少男少女,几乎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他们根本不清楚流产对女性身体的伤害,更意识不到传染性病或艾滋病的危险。这不能不说是性教育的严重失职。

造成这一重大失误的原因与性教育观念落后关系密切。许多父母与教师以为,告诉了孩子性交方法与避孕知识,会引诱他们尝试性行为。事实证明,这一看法是错误的。2003年6月1日,《参考消息》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即学校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高中生大。研究人员在鼓励学校制定避孕套计划的马萨诸塞州进行调查,将9所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校,与50所不提供避孕套的高中学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无避孕套计划的高中有49%的学生报告曾经有性行为,而有避孕套计划的高中有42%的学生报告有过性行为。这说明,当了解了有关性知识之后,采取性行为的态度可能会更加谨慎。

我们应当相信少男少女们,当真正懂得了性交和避孕的知识之后,他们会权衡利弊,少做蠢事,尽量减少对自己和对他人的伤害。把选择权与决定权交给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尽管他们会为此付出代价,但只有经历了这一切,他们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鼓励男女青少年正常交往。在青少年长大即社会化的过程中,同伴间的交往乃至与异性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再好的父母和老师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所谓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学会交往。

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7年在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中发现,64.9%的中小学生父母“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怕孩子学坏,所以我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等等。毫无疑问,父母们这些干涉或限制的态度,是形成代沟冲突的重要因素。

请父母与老师们回忆一下:您是怎么学会与异性相处的?是仅靠父母的说教,还是靠自己的体验?恐怕绝大多数人是实践出真知。因此,当您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权利,您怎么让孩子学会交往呢?许多条件很好却难以恋爱结婚的剩女,原因之一是青春期里被严格限制与异性交往的缘故。充满爱心的父母们怎能让悲剧重演?

当然,鼓励不等于放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千古名言。我只是建议,对于少男少女的交往,父母与教师们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怀疑;要多一些引导,少一些限制。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尊重与信任。

父母应当为孩子作出表率。一谈到性教育,许多父母就在想该怎么对孩子说,实际上,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更为重要。

做?可能有些父母会疑惑起来,做什么呢?其实,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行为是最好的性教育楷模。天下父母哪个不是一男一女的结合?哪个不是与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孩童时代过家家,孩子们不都在模仿父母的角色吗?这种对父母自觉不自觉的模仿,或许会持续一生。

可是,父母们想到这一点了吗?许多父母亲热时背着孩子,却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这是多么可怕的性楷模表现呀!如今,夫妻离婚的多了。有些离婚者面对孩子痛说对方劣迹,犹如黄河长江,怨恨一泻千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播种了仇恨,这样做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不能正确看待异性,将来会影响下一代的爱情与婚姻。

有责任心而又明智的父母,应当从点点滴滴做起,表现出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谅互助。开放一些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拥抱接吻,更是良好的性教育行为。我在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的时候,一位女教授告诉我,她把自己生孩子的全过程请人拍摄下来,作为将来送给双胞胎女儿的礼物。可以想像,这将是深刻而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教育。

总之,请父母们记住:你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都在以最自然的也是最有力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性,什么是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