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虹始见,虹藏不见到小雪。
“虹”与风、雨、雷、冰、雪等一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年到春季雨水之后的“清明”节气时,阴雨天气过后就会出现“虹”。因为它对节气变化的反应比较突出,所以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清明”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做“虹始见”;冬季“小雪”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虹藏不见”。
“斜虹天顶戴斗笠”,有地域性,是说南方人一般下雨天戴斗笠。南方人一般随身背着斗笠,一看天空头顶上出了斜虹,天就要下雨了。
虹的出现,有时在东方,有时在西方,有时在北方,农家说“北虹出不下雨,出了南虹发大水”,这就说出了南虹预示着天要下大雨。这也有地区性,有的地方不一定是这样的。
夏季天气热是自然规律,有的地区农家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到的一般经验是:凡是朝阳下雨出彩虹,到傍晚会是凉快的。所以,农家说:彩虹朝阳傍晚凉,彩虹西阳收高梁。它反映出秋季:凡是日偏西了天空出彩虹,反映的不是下雨,而是到收割高粱的季节了。
(第二节)虹的认识
雨后天空出彩虹,与风、雨、雷、冰、雪等许多自然现象一样,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自然现象的反应。
按照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虹是阳光射入水滴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或白色圆弧。
雨季出彩虹,常见的有“主虹”和“副虹”两种。有时候“主虹”和“副虹”同时出现,则:主虹位于内侧,副虹位于外侧。
所谓“主虹”,就是由人们习惯所说的“虹”形成,其是由阳光射入水滴,经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而被分散为各色光线所致。色带排列是外红内紫,常见的视半径约为42°。
所谓“副虹”,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霓虹灯”的“霓”,其形成是由阳光射入水滴经两次折射和两次反射所致。因为多一次反射,所以光带色彩不如主虹鲜明。其色带排列是内红外紫。
除了“主虹”和“副虹”,还有一种在雾上出现的虹,它与“主虹”、“副虹”都不一样,一般呈淡白色。
总而言之,雨过天晴出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人们观赏了,的确使人们能够从非常美丽好看的彩虹,得到精神上的一种特殊艺术美的享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造园“装景”的艺术大师有相当独特的构思和创意:将天空出的彩虹运用到造园“装景”上;城市建设“装景”的艺术大师,将天空出的彩虹运用到交通的道路上。腾空出彩虹,相当美丽好看,亦成为现代化大城市“装景”的一个美丽景观。
虹桥
虹桥,又名“飞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木拱桥。从外形观赏,其特征突出明显:形如长虹贯空,故名。这种木拱桥始建于宋代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是山东青州治的一个囚卒所创建。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对这种“虹桥”作了精心描绘。
这种“飞桥”构造的基本特征是:桥身主拱骨架由短小纵梁和横木构成,便于预制安装,且可建成较大的跨径,便于桥下通航。
在全国来说,北京著名的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最具代表性。十七孔桥为大型拱桥,具有与一般石桥不同的美,给人以曲线优美柔和之感。不仅如此,当游人身临其境时,会发现其拱洞倒影于水中,呈现出珠链般的圆环,使湖面景物平添无限姿色,将颐和园衬托得格外优美。
十七孔桥是造园“装景”艺术大师们在造园装景时,为配合全园景观整体布局上的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它自东堤通向南湖岛,桥长150米。人们游园时,无论是漫步堤边,还是泛舟昆明湖上,放眼望去,十七孔桥犹如雨过天晴出现的长虹卧在昆明湖的水波上。
东虹日出西虹雨
每年雨季,有时候,雨过天晴,天空中会出现彩虹,其形成的原因是:雨停之后,天空中还飘浮着许多水滴,太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被反射和折射,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形成了彩虹。
虹在东方表明:东边大气里有雨。但是,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是:由西向东运动;所以,东方的阴雨天气只会越来越向东移去。
虹在西方表明:西边大气里有雨。因此,随着大气向东移动,雨就会比较容易在人们的头顶上落了下来。所以说“东虹日出西虹雨”。
虹与节气“候应”
“清明”,为我国农业“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一到农历三月(或曰“阴历”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变得温暖,大地上的百草树木开始渐渐萌发,逐渐出现新生嫩绿的枝叶。按照古时候人们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每年“清明节”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最明显的就是“……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所以,从古时候开始,就将这种认识列入了“二十四节气”。
而虹始见是“七十二候”清明节气第三候的“候应”。
所谓“七十二候”,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为一个节气),一年分二十四气(指“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做“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
(第十章)天地
(第一节)天地谚语
非人所为自然界,人与天地相应的。
天为人父头皆圆,地为人母脚皆方。
天有风雨人喜怒,天有雷电人音声。
天有四时人四肢,天有阴阳人夫妻。
(第二节)天地的认识
开始,需要从“天地”的“地”先说起。
所谓“地”,实际上是指地球,它有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行。
全世界各国家的人们都共同生活在宇宙空间中的地球上,那么地球的基本情况怎样呢?人们应该怎样认识呢?
应科学地认识地球
地球包括的内容,是繁多复杂的,亦是极其丰富、多彩多趣的。然而,这里仅谈论地球的一般情况,并且亦是属于人们需要知道的最基本的情形。
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说起地球,往往离不开地球的表面——陆地或曰大地。
那么,大地上的最基本的情形究竟怎样呢?
地球表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部分是水。仅就海洋来说,它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0%以上。
海水在地球的总水量中占94%。所有的海水汇集成四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并且四大洋首尾相连,形成连续不断的水面。
除了海洋,大地上还有各种水,例如:江河湖泊中的水,高山上及南北极的冰雪状态的水。总之,人们归纳概括称之为“地表水”。
还有埋藏在地下岩层中的地下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4.14%。另外,如水蒸气、雪片和雨滴状态飘浮在大气中的大气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001%。这种水主要分布在离地面5~15公里的大气对流层中。
总而言之,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水,都在不断地运动着,它们互相转化又互相依存,形成地球上水的循环。水是生命活动的源泉,没有了水,可以说一切生命活动都会停止,地球就会变成一个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寂寞世界。
人与天地是相应的
按照我国的古典名著《黄帝内经》的解释来说:阴阳是自然界中的一切,是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自然界中的人,亦是属于阴阳发展变化这一根本规律的产物。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合大地万物生;而大地万物生,其中亦包括人在内。
因为天为人的父亲,地为人的母亲;天地阴阳合,所以产生万物。所以,人不论是男性女性,其头都是圆的,像父亲——天;其脚都是方的,像母亲——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天圆地方。
而既然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人在内,是阴阳发展变化这一根本规律的产物,那么人不仅是头是圆的,脚是方的,像天像地;而且可以说:天地有的,在人的身上,都有反映。
在这方面,《黄帝内经》的原文为: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胭;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柩·邪客》)
人是天地父母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合,不仅在《黄帝内经》里作了解释,而且在古籍名著《淮南子·精神训》里亦有类似的说法,其原文为:
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云寒暑,人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论春秋冬夏,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谁也离不开天地日月。所以说,人不仅与天地相应,而且与日月也是相应的。
然而,这里仅以人与月相应来说,古书《灵柩·岁露》里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原文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域,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闭),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遏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烟垢落。当是之时,遏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更为有趣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对人是天地父母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合,在《老子·十守》里说了他的一套的认识,其原文为:
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而胚,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脏乃分。肝主目,肾主骨,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圆法天,足方像地。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
(第十一章)天有四时
(第一节)四时谚语
天有四时规律性,斗柄东指春天到。
斗柄南指夏天到,斗柄西指秋天到。
斗柄北指冬天到,年年如此是规律。
三字经里日春夏,及其秋冬运不穷。
(第二节)天有四时的认识
今日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喜欢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称为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然而,古时候,人们就喜欢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
流传千古的《三字经》里归纳概括出的精辟文句叫做“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不仅如此,在《白话三字经》一书里还作了相当符合科普性的认识,其原文为:
此言岁时之序也。一岁之序,分为四时,应乎北斗(亦叫做“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在寅卯辰,万物发生,于时为春。斗柄南指,在巳午未,万物扬茂,于时为夏。斗柄西指,在申酉戌,万物收敛,于时为秋。斗柄北指,在亥子丑,万物闭藏,于时为冬。四时之循环不已,运转无穷,寒暑迭易,而岁功成焉。
(第三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四时,显然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按照科普阴阳说的认识和解释来说:春夏属阳,而秋冬属阴;并且其阴阳随着季节性的变化而变化,故称天有“四时阴阳”。
春夏养阳
春夏,按照中医解释来说,属阳。具体联系到生活中养生保健的认识来说,春夏季节,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阳”自然要比秋冬时要多些。所以说,春夏季节,人们需要注意“春夏养阳”,这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客观上的一种自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