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气象谚语与历法节气趣谈
29377200000005

第5章 谚语(4)

据1985年《农村年书》里记载:1983年3月3日,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南部沿淇河一带,发生了罕见的天气现象——雪天响雷下冰雹。那天下午四时三十分左右,一片黑云自西北方向涌来,降过一阵大雨后,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阵小冰雹,雷声持续了十几分钟,又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当时许多人都很惊奇:下雪天怎么会电闪雷鸣下冰雹呢?

仅就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南部沿淇河一带发生的这次罕见的天气应该怎样认识呢?

按照一般科普性的认识和解释来说,该地区是由于暖湿空气受到某种影响(如山脉斜坡作用等)急剧上升,形成积雨云,而积雨云很容易带来雷雨;当强烈发展的积雨云遇到一定的天气条件配合,又容易降冰雹。这时北部冷空气快速移来,一下使该地区气温骤然降到2℃~3℃,而10℃就会下雪。于是,响雷、降冰雹后又下雪。

像这种极为少见的特殊天气,在其他地方亦曾经出现。1985年的《农村年书》载:1970年3月12日晚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狂风怒吼,鹅毛般雪花漫天飞舞,突然,天空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再如1982年2月上旬,贵州省贵阳市天气更为奇特:六日、八日两天雷雨夹着冰雹,九日忽而露出太阳,忽而雷雨交加,忽而降雪冰粒,到了晚上鹅毛大雪持续不断,积雹深度竟达16厘米。

林区降雹少

下冰雹,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在地球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出现过,且不仅是曾经出现过,而且反复出现过。但是,不论哪个国家,凡是林区降冰雹都很少,其道理何在?

按照一般科普性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可作这样归纳概括认识:茂密的森林始终在有效地调节着林区的气温变化。夏季,一棵棵林木的树冠犹如一把把庞大的“遮阳伞”,遮蔽着林地使其不直接受到阳光辐射。同时,林地含水量多,比较潮湿,能够容纳较多的热量,所以地面增温慢。再加上森林本身的蒸腾作用也要消耗大量热量,林区夏季的日平均气温总要比邻近的田野低2℃~3℃。由于林区空气热力上升作用弱,不易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所以不易形成旺盛的积雨云。因此,林区降冰雹比无林地区少。

(第七章)雪

(第一节)雪的谚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凡是瑞雪兆丰年,农家脸上添笑颜。

桃杏梨花开残雪,农历三月雪花飘。

伤害果木无果座,能有残果也要落。

(第二节)雪的认识

小雪和大雪

自然界中的雪同风雷雨一样,亦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的反应。雪是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因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华所致。

人们对“雪”的认识亦比较早,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十月中,雨下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并将“小者未盛”之雪称为“小雪”,将“大者盛也,此时而雪盛矣”叫做“大雪”。

自古始,“小雪”和“大雪”亦被选列入了农业“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两个节气。

每年阳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开始为小雪节气,每年阳历12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55°时开始为大雪节气。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其时间相隔一百五十天,为什么谚语将其联系在一起,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其内容意思是什么呢?

农家从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断地摸索、归纳总结经验:八月十五夜若是乌云满天——云遮月,则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夜便会雪花飘飘;所以农家将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出现的不同的自然现象联系一起,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瑞雪兆丰年

瑞雪指冬雪。农家认为正月十五下雪很好,因为雪能杀虫保温,有利于庄稼生长,所以将正月十五雪打灯视为丰收的瑞兆,故称“瑞雪兆丰年”。古诗人宗楚客《奉和圣制喜雪应制诗》云:“飘飘瑞雪下山川,散漫轻飞集九埏。”(埏——边远之地)

所以,农家谚语指出:凡是瑞雪兆丰年,农家脸上添笑颜。这反映出农家历来喜丰收的美好愿望。

但是,一般说来,每年农历三月间下雪非常不好,因为此时正值农作物开始生长的重要阶段,怕下雪;果园亦是如此。所以,农家谚语说:“桃杏梨花下残雪,农历三月雪花飘。伤害果木无果座,能有残果也要落。”

雪与冬九九

古时“科学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上的需要,根据自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归纳概括出符合冬季自然气候一般规律的六个农业节气,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除此之外,冬季还有“三九”或曰“冬九九”。

从“冬至”开始,一直到“立春”后的“惊蛰”节气期间,这八十一天可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并按次序定名为头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特别是三九、四九,其时间正值阴历一月中下旬,是我国冬季最寒冷的时期,所以人们说“夏热三伏,冬冷三九”。

不仅如此,社会生活实践中还渐渐形成画“九九消寒图”的生活习俗。画“九九消寒图”,一种是:“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另一种画法是:“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尽),则春深矣。”

腊月雪

腊月的由来有两种解释,皆可取。一种是:古时阴历十二月祭名,始于周代。《左传·僖公五年》载“虞不腊矣”。后因此称阴历十二月为“腊月”。另一种是:古时候,社会生活实践中,渐渐出现了冬天腌制的肉类,称之为“腊肉”,故阴历十二月渐渐被人们叫做“腊月”。

显然,“腊月”就是指一年十二个月的最后一个月,是冬天最寒冷的时期——小寒和大寒。这个季节下雪最好。所以农家说“腊月雪可贵,春月雪是草”。因为春天三月下雪不好,所以比喻性的说“春月雪是草”。农家说腊月下雪好,其原因可归纳出有以下几条。

1.腊月雪好似越冬农作物的“棉被”,不仅能够保护农作物安全越冬,而且还能冻死躲藏在泥土、根茬、秸秆、树叶和杂草丛中的害虫及病菌。所以农家谚语说:腊月雪,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以示好雪,瑞雪兆丰年。

2.由于雪水中含有的有利于庄稼生长的氮化物比普通水高五倍;还有用腊月的雪水浸泡种子能增产;灌溉庄稼长得好。

3.从中医的角度看,腊月下的雪,甘、冷、无毒,能解温毒,祛热症。当上火引起双目红肿时,用腊月雪水洗眼睛,能退赤清目;饮酒过量时,喝下温热了的腊月雪水,可以解酒散热。

4.夏天用腊月雪水泡茶喝,能解热止渴;生了痱子用腊月雪水涂抹,能消肿止痒,等等。

奇特的风雪

自然现象中的“风”和“雪”,除了一般的情形之外,皆有它的特殊性;所以,社会生活实践中被人们称之为奇特的风雪,并且皆发生在一个地区内——我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下关市苍山脚下就曾出现奇特的风雪。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风光绮丽的好地方,这里有自然形成的“风、花、雪、月”美丽的四景,特别是下关风和苍山雪尤为奇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景呢?

下关市位于苍山脚下,正处在西洱河的河口。西洱河谷西宽东窄,呈喇叭形,其河谷向东进的西风气流通过喇叭形河谷时,风速会猛烈增大,于是形成了著名的“下关风”。

“下关风”的突出特征是:从每年九月到第二年五月,天天猛烈地吹;风过之处,能破房揭瓦,声如雷吼,只有黎明时稍稍停息。风停时,门窗打开,连影都不晃动。不过停的时间很短。西洱河河谷转弯处风力最大,无论什么时候都猛吹不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风口”。

另外,下关市位于苍山脚下,苍山的雪更为奇特。

隆冬腊月,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降下来,苍山的山顶上变得一片雪白,山腰处亦稍有积雪,唯有山脚下,即使满天雪花飘,也都在一百米以上的空中就消失了,怎么也落不到地面上来。

雪与梅花

古籍《瀛奎律髓》里载:梅“以花贵,自战国始”。并且曾云:“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重轻。”可见梅很早就成为圃园里种植的一种植物花卉了。

自古始,人们之所以喜爱梅花,主要是因为:梅花冰肌玉骨,斗霜傲雪,经冬凛冰霜雪之操,早春魁首百花之头,以韵胜,以格高。所以,自古始,花卉中的梅花即被人们所喜欢。

古往今来,为梅花赋诗作画的诗人和画家不计其数,例如:爱国诗人陆游为我们留下的咏梅诗词在一百首以上;再例如元代杨维桢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恰到好处地赞颂了梅花的气节。另外,乐曲有“梅花三弄”,绘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及松、竹、梅“岁寒三友”。

我国有许多赏梅胜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苏州的邓尉山梅林数十里,素有“香雪海”之称;杭州塘栖的古梅园、武昌东湖梅岭、无锡西郊的梅园、南京东郊的梅花山等。

西山积雪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积雪”亦名为“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美就美在“雪”字上。为什么?因为自然界中的雪与北京西山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将西山装扮得更加美丽。

老北京时,人们习惯将京城西郊的群山称为“西山”。古时候,人们形容西山是“连岗叠岫,上于云霄”,“挹抱回环,争奇献秀”。其景色突出的特征是:西山异常清幽,而且一年四季多变幻。

西山有“西山晴雪”碑,其碑的正面刻有“西山晴雪”四个字,背面为乾隆皇帝御制燕京八景诗——西山晴雪:

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

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悄映朝晴。

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

只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碗伴高清。

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中的“西山晴雪”在研究北京的名著《日下旧闻考·形胜》篇里,亦作了文字记载:

西山晴雪:西山峰岭层叠,不可殚名,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概焉。高寒故易积雪,望如削玉。今构静宜园于香山,辄建标其岭志之。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对霜快雪,便教佳景入新晴。寒林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积玉煮三清。

又载:

西山诸兰若,白塔无虑数十,与山偎平明起视岩壑间,插天琼瑶一千丈。

夕阳微漏光嵯峨,倚栏更觉爽气多。云间落叶有径否?想见樵叟披青蓑。

明杨荣曾写西山霁雪诗:

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

高树迎风霏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

恍疑沧海通三岛,绝以昆仑见五城。

但使年年足丰稔,桑麻燕雀遂生成。

(第八章)云

(第一节)云的谚语

夏天火热天空中,出疙瘩云晒死人。

云彩往南水涟涟,云彩往东冲庄稼。

云彩往西披蓑衣,云彩往北一堆灰。

上述谚语地域性,针对性强不普遍。

夏天的天气,本来就是相当热的。但是,有的地区说:天空中,凡是一出现疙瘩云,天气就会更热,晒死人,当然是属于地方性口头语。

而有的地区说:云彩往南,会出现连雨天气,“水涟涟”。

“云彩往东冲庄稼”,告诉人们:云彩往东,会下大雨,大到什么程度呢?会冲坏庄稼。其地域性亦是相当强的。

“云彩往西披蓑衣”,是告诉人们:天会要下雨的,出门想着带雨具,如披蓑衣、拿上雨伞等。

这里说的所谓“云彩往北一堆灰”,是比喻性的告诉人们:别看天空中有云彩往北,仍然是不会下雨,天气火热,太阳将大地晒得就像一堆灰似的浮在地上。

(第二节)云的认识

天空中的云有各种各样的,被人们俗称为“云彩”。然而,天空中的云尽管有各种各样,但是按照科学的认识可作这样的归纳概括:一、天空中的云是非人所为的,是由悬浮在空中的大量水滴或(和)冰晶组成的可见聚合体,其形成主要由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所致;二、按云底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四族;三、云的外形或成层,或成块,又或呈波状的;四、云的运动可显示气流的移向、移速;五、云状演变亦能表现大气结构情况和大气的变化。

卷云、卷层云、卷积云

卷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高云族。其特征是:为白色无影、带有柔丝光泽的个体分散的云,且常呈羽毛、小钩、马尾等形状。卷云由冰晶构成,一般出现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多由高层水汽凝华所致。

卷层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亦属高云族。其特征是:为绢丝状透明云幕,隔云可见日月轮廓,有时云体不显,仅使天空带乳白色。卷层云一般系大片暖湿空气在高云高度上,沿着锋面滑升时,使空气中水汽凝华所致。蔽日、月时,常有晕出现,常见于低气压前部,往往是阴雨天气的征兆。

卷积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也属高云族。其特征是:为白色无影、呈线波、小球或鱼鳞状的云块。卷积云一般由卷层云、卷云演化或高层气流的波状运动所致,常和卷层云或卷云相伴,大半在多变大气前出现。

层云、层积云、高层云

层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低云族。其特征是:低而弥漫的灰白色云幕,似雾但不触地。层云由低层乱流混合、辐射冷却、雾的抬升、地形影响等作用形成,主要由小水滴构成。其云中偶降毛毛雨。如云体分裂成片,边缘碎乱,称“碎层云”。

层积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亦属低云族。其特征是:灰色或灰白色呈较大团块或波状结构的云层。层积云多由小水滴构成,主要系低空较稳定气层出现波动或由浓雾抬升等作用所致。它分透光和蔽光两种,与高积云相比,其个体较大、高度较低。

高层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中云族。其特征是:灰白或浅蓝色成层的云幕,有的带纤缕条纹,有的通体均匀。隔高层云只能肯定日月位置,难以辨认日月轮廓,其掩日时,地面物体不出现影子。高层云主要由中云高度上暖湿空气滑升于冷空气之上,使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所致,系小水滴或小水滴和冰晶(上层)构成,分透光和蔽光两种。高层云常见于低气压逼近之前,是阴雨天气到来的征兆,有的能出现少量降水。

积云、高积云

积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直展云族。其特征是:轮廓分明白色的独立云块,分淡积云和浓积云两类。淡积云云体扁平,浓积云云体臃肿高耸、呈花椰菜状。积云多由水滴构成,主要是由于空气对流上升使所含水汽冷却凝结所致,常见于晴天。空气对流旺盛时,可发展为积雨云;消散破裂时,常见为“碎积云”。

高积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中云族。其特征是:白色或灰白色的云块,呈薄片或扁球云状,往往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高积云主要由中云高度上稳定而湿润的空气发生波动所致,大多由过冷水滴构成,可伴有水晶或非过冷水滴。高积云分透光和蔽光两种,蔽日、月时常能出现。

积雨云、雨层云

积雨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直展云族。其特征是:臃肿高大、顶部已有丝缕状冰晶结构的浓暗云块。积雨云多由水滴与冰晶(上层)构成,往往是浓积云发展所致。积雨云出现时,常伴有雷电、阵雨和阵风;发展猛烈时,也会有冰雹或龙卷风出现。

雨层云按照气象科学来说,属低云族。其特征是:云体均匀,呈暗灰色的降水云层。雨层云主要由暖温空气滑升于冷空气之上,水汽大量凝结所致,其云体厚而浓密,由小水滴或小水滴和冰晶(上层)构成。雨层云往往伴随连续雨雪下降,常见于低气压过境前后。雨层云下常有移速较快、支离破碎的云片或云块,称“碎雨云”。

(第九章)虹

(第一节)虹的谚语

夏季东虹顶不雨,虹出头顶西虹雨。

斜虹天顶戴斗笠,出了南虹发大水。

彩虹朝阳傍晚凉,彩虹西阳收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