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乡镇干部素质与能力教育读本
29379900000016

第16章 乡镇干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1)

思所以危,则安矣;

思所以乱,则治矣;

思所以亡,则存矣。

——《新唐书·魏征传》

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呈现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逞继续发展之势。

“天有不测风云”,乡镇干部处在社会的基层,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必须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火烛小心、常备不懈,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特点与态势

从公共管理角度上说,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

一、了解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它的出现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始终处于急剧变化之中。

2.复杂性。突发事件往往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往往呈现出盘根错节、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

3.扩散性。突发事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不断扩大。如2003年“非典”的流行、美国的“9·11事件”等。如果对突发性事件不能及时处置,事件很可能会迅速蔓延,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恶劣影响。

4.不确定性。人们很难对突发事件的形成、发展演变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客观判断,这需要我们具有洞察力、敏感性、专业知识以及经验的积累。例如,“非典”疫情的发生初期,人们对其形成的原因、传染的方式都缺乏了解,无法预测研制出疫苗的时间。

5.破坏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人员伤亡,有财产损失;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些突发事件形成连锁反应,产生强大的破坏力。

二、掌握突发事件的类型

1.按影响范围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按危害性分:轻度、中度、重度危害。

2.按成因或性质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3.按可否预测分: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

4.按可防可控性分:可防可控的、不可防不可控的。

5.按影响范围分: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在有限范围发生,虽影响范围小,一般只需地方政府应急处理,但有责任及时向上级报告,以备扩大、延展和恶化时提供援助。

三、突发事件发展阶段

1.潜伏期。矛盾量变和积累,或质变已发生但不明显。虽然出现了突发事件的征兆,但人们没引起警惕,甚至习以为常,淡然漠视。

2.爆发期。事件突然出现并急速发展,严峻态势而产生很强的震撼力。

3.高潮期。突发事件给人员、物资造成的损害达到最高点。

4.缓解期。损失慢慢减少,时间长短不一,但无形损失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5.消退期。得到了完全控制,对社会的冲击开始下降,矛盾与冲突逐步减弱。

6.善后期。政府及有关组织恢复正常状态,开始恢复生产、经营,重建家园。同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问题,还应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四、突发事件发展的态势

1.诱发突发事件的因素不断增多,突发事件更加频繁。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解释、疏导不够,或者措施不力甚至不作为,都容易引起群众情绪失控而引发突发事件。

2.突发事件信息扩散的速度加快。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电视技术、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迅速普及,传播手段越来越方便。有些重大突发事件很快就被传播开来,加上一些报道失实,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例如,曾发生过的生猪疫情的报道,就引起了猪肉以及相关食品价格的飞涨。

3.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有些平时看起来一个偶然的普通事件,也会像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不久前美国发生的次级债风波,很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带有传染性、扩散性的突发事件的扩散力迅速增强。

4.突发事件的危害性日益扩大。不仅造成人、财损害,而且引起人们恐慌、局势混乱、社会动荡。

5.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突发事件也越来越频繁。

(第二节)对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

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未雨绸缪”,原意是趁着天晴不下雨,取些桑根皮,修补旧窗户,比喻事先要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指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

古代有个“曲突徙薪”的故事,是说一家人家的锅灶,烟囱是直的,烟囱旁边还堆着柴草。有人看见这种情况,便对那户人家说:“这很容易引起火灾,应当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柴草搬开。”那人家却毫不在意,根本没有理他。过了几天,那户人家果然因此失火了。那户人家如果事先听了劝告,把烟囱改为曲的,把柴草搬开,就不会失火,这就叫防患于未然。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些充满辩证法的名言,警示我们要提高危机意识。

国际安全科学领域里,有一条“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条法则告诫人们:要有高度的危机意识。

二、乡镇干部处置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后,乡镇干部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但是尚有部分乡镇干部在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应对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在突发事件出现之初,有的干部不能从偶然的、表面的、零碎的、初露端倪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明察秋毫,未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平时习惯于抓所谓“大事”、“要事”和面子事,不屑于抓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错失了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时机,致使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发展成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局面。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领导干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敷衍态度,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遇到矛盾绕道走,处置不及时,甚至导致酿成大祸。

2.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动性。表现为面对突发事件,没有通盘考虑,抓不住主要矛盾,对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趋势未能准确判断,遇事慌张,头脑发热,急于求成,手段粗暴,从而导致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

3.缺乏快速反应的果断性。表现为面对来势猛、发展快的突发事件,反应慢、等待观望、放任自流,缺乏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缺乏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缺乏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的能力;缺乏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

4.缺乏引导沟通的协调性。表现在组织领导上,不能在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表现在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疏导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哄、骗、推、唬的问题。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时,讲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理上、讲不到心上,就事论事讲表面理,简单生硬讲不清理,不着边际讲不准理,似是而非讲歪理,从而带来很多“负刺激”、“负效应”。

5.缺乏把握规律的预见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部分领导干部不善于把握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发展趋势,不关注国际动态、社会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和群众思想变化,缺乏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把握,因不能谋后而动、预后而立而造成被动应付的局面。

6.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纵然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反而不断传播,结果使不良事态扩展下去。

三、快速反应。临危不惧

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怎么办?就应像胡锦涛同志说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到灾情最重要的地方去,到困难最大的地方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2003年的“非典”期间,中央领导人身先士卒,迅速亲临一线了解情况,鼓励医护人员,安抚“非典”患者。4月中旬,还在“非典”传言纷纷时,胡锦涛同志来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20日后,胡锦涛同志又到天津、四川考察“非典”防治工作。温家宝视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亲临北京佑安医院给医护人员打气,走进校园看望学生、老师。

出现了突发事件,领导者亲临第一线指挥,能稳定人心,同时掌握事件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减少指挥失误,保证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我们不能心慌意乱、不知所措。更不能失魂落魄、一筹莫展。古人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意思是说,当将领的应遵守的法则,首先做好精神、意志的培养。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脸色不变;即使麋鹿在旁边起舞,也不去看它一眼。面对惊吓和引诱都毫不动心。这样才可为将,才能克敌制胜。

这里,可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面对危机的。

马谡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仅有2500名士兵,又多为一班文官。众人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者,立即斩首。又令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口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结果,司马懿的部队乖乖地退了回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他怕中了埋伏之计。

面对突发事件,不能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财产。危机一旦发生,领导人员应迅速作出反应,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我们再看看中央政府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