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对各级干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品位,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乡镇人民群众服务。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看法,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它坚持辩证唯物论,强调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反对一切唯心的、迷信的思想;同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式上学。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指出了观察社会、观察历史发展过程的正确方法,得出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能够使人们在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到挫折和困难时,看到光明、增强信心。
二、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有无价值及价值如何(大小高低)的总看法、总观点。也可以说,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评价。当前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一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一种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于个人主义者来说,由于它处处强调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看作唯一的目的,因而他也就必然认为只有追求个人的私利才具有最大的价值。党员干部只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体主义原则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基本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相一致的。
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我价值与社会整体价值、物质享受与精神境界之间的关系。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崇高的人生观,它指明了人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生死、荣辱、得失、苦乐和贫富关系,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知道和学会如何处理顺境和逆境。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导人们更好地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懂得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最有价值。
四、端正“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掌握的那部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对人民尽责任尽义务,应当用它来为人民服务。否则,背弃相应的责任、义务,这种权力就会变质,就会成为祸根。如果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一种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当作捞取好处的资本,用权力换取金钱、换取财物、换取美色,这就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端正“情为民所系”的地位观
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根本宗旨,要求我们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地位关系:(1)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能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心里总是装着人民,并且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2)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为民造福祉。(3)勤政为民,真抓实干,转变作风,取信于民。(4)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乡镇干部要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
六、端正“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之问的利益关系,能以身作则,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廉耻、讲道德、讲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虽身患重病,但仍然拖着病体跑遍兰考的120多个村庄;邓小平“三起三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始终矢志不渝;孔繁森远离家人,两次进西藏,在西藏奋斗整整10年。焦裕禄“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说:“人生什么是最大的幸福?能为人民解决困难……人民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新时期干部的楷模牛玉儒说:“事关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乡镇干部应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人民群众的好公仆。
(第四节)乡镇干部道德修养方法选要
什么是修养?孔子认为就是“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的意思。后来,孟子将这种思想加以发扬光大,提出了“修身”和“养性”等概念。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中,“修养”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修养,既包括修身养性、反省体验的意思,还包括举止、仪表、作风、情意等多方面的陶冶,也包括待人处事的态度。
一、道德修养应是知与行相统一
我们进行道德修养,是为了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高尚,而对自己进行锤炼和陶冶的功夫。对道德修养绝对不能从唯心主义角度去理解,它既包括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修养,又包括这个人道德实践活动的修养。它离不开知、情、意、行这几方面。
1.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先导。孔子讲:“不知礼,无以立也。”意思是说,不懂得道德礼节,就不能立身处世。可见,道德认识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起点,而且为道德修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观念的支配下,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和态度。情感是人们在道德修养中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义感,他就不会在别人遭到危难时挺身而出;如果有了正义感,他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体验,使人从善。
3.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把道德认识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时,在克服内外困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一个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都能始终如一地履行道德行为。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孔子说,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道德修养必须依靠自觉,它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的活动。具体表现在。一是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一种强烈的需要,即人格完善的需要,把道德修养看做渴思饮、饥思食,去郑重其事地进行道德修养。二是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即诚心诚意地投人道德修养活动,积极进行思想斗争。三是道德修养的持久性,它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境地的,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时候对自己都不能放松。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个人做一两件好事,是很容易的,而做一辈子好事,那是难能可贵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
1.躬行实践法。
我们不能把道德修养单纯的理解为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更要避免“内外不一”和“知行分离”的现象。一个人只有投身于改造客观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道德语言、道德行为、道德作风和道德习惯,才能真正意识到严格要求自己的必要性,并认识到自己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改造与完善自我。
2.内省、自讼法。
人们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差失,如果知错不改,那是人生的大敌。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那才是真正的错误)“过而能改,是不过也”。(有了错误能知道努力改正,就不是错误了)人的道德水平正是在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提高的。
所谓“自讼”,就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只不过这个“官司”不在法庭上,而是在头脑中。“原告”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被告”是腐朽阶级的道德思想和言行。同时,“法官”也是自己,由自己根据道德规范、准则的要求作出“判决”。
3.自律、自控法。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乡镇干部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就要认真地、严格要求自己。2010年3月,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过程中的八个方面与两种行为,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自律从严。
北京市西城区工读学校校长王胜川,为了帮助工读学生改掉吸烟恶习,带头戒烟。他有意在自己办公室桌上摆着一盒过滤嘴“大中华”,看自己抽不抽。尽管“大中华”烟的诱惑力很大,他硬是挺了过来,在他的带动下,工读学生都与香烟告别了。
4.学习进取法。
理智、文明、高尚总是同文化知识相伴;不明事理、粗俗、野蛮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为伍。希腊哲人认为“知识即美德”,即把知识本身视为一种美德。知识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主要是学习伦理道德知识,但也包括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思索,有助于修养美德。人们往往在读书钻研过程中,自然就感到自己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进取、完善,同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5.积善成德法。
善,就是为人民谋福祉。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再小的错行、错事,也不能去做;再小的善行、善事,也不能不去做。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弃小善,才能积成大善;只有能积众善,才能形成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必须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英籍华人杨杨在安徽凤台县毛集镇访问时,见一位副镇长在楼梯上躬身捡起一个烟蒂,深受感动,于是决定在此地投资合作兴办一个综合养殖场,帮助发展本地经济。
6.慎独自砺法。
“慎独”在古代是一种很有成效的自我修养的方法。《中庸》上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坚持慎独,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或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留有任何邪恶的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起来。慎独依靠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内心信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刘少奇十分重视慎独这一思想修养的方法,他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7.见贤思齐法。
贤,意为有德行、有才能。见贤思齐,就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学习。我们不仅学习革命前辈的优秀品德,学习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人物;还应学习中国古代和外国那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也要重视向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
《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一句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他那种毛病。一个人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长足的进步。
8.自觉磨炼法。
我们应自觉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如果过多地追求安逸舒服的生活,就可能同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霜的摧打。古人说:“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交损。”横逆困穷,指遭遇不顺心不合理的事,生活陷于困苦贫穷的境地;交益,指彼此受到益处。这段话的意思是:一切的横逆、灾难和困苦,等于磨炼英雄豪杰心性的烘炉和铁锤,只有能够接受这种锻炼的人,对他的肉体与精神才会有好处;反之,如果承受不了这种恶劣环境煎熬的人,他的肉体和精神就会受到伤害。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和民族英雄,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
9.开展批评法。
批评,原意为指出优点和缺点;现在一般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一个人要提高自身的素养水平,必须主动、虚心听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批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的意见去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
批评是件严肃的事情,一定要与人为善、治病救人,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并重,讲求方法、注重效果。
10.接受监督法。
经常、广泛、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无论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是对整个乡镇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监督,可以促使自己进取、完善,提高素质,可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
孔子指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就是说,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人人都尊敬他,仰望他。我们每一个乡镇干部只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自己的缺点、毛病或工作上的偏差,不遮不掩并努力改正,就必然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11.经常“对表”法。
领导干部的思想、言论、行动,不能没有差错,既有“误差”,就要像自己戴的手表那样经常对对“北京时间”。所谓的“北京时间”就是国家法规、党的方针和政策、公务员的道德规范。为了防止“误差”,就要常“对表”,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公务员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以便更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
在此,录下2002年第11期《支部生活》上刊登的《领导干部言行12忌》,与乡镇干部共勉。
一忌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二忌轻易许诺、不予兑现;
三忌信口雌黄、妄加评说;
四忌喜怒无常、感情用事;
五忌凭己好恶、处事不公;
六忌心胸狭窄、妒能嫉贤;
七忌闻颂则喜、重用小人;
八忌贪名好利、巧取豪夺;
九忌诿过于人、归咎部下;
十忌对人苛严、于己宽松;
十一忌专断独行、以势压人;
十二忌妄自尊大、目无法纪。
这12条简明易记,时时、事事、处处对己约束,定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