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乡镇干部素质与能力教育读本
29379900000009

第9章 提高乡镇干部的思维能力(1)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学会勤思、多思、善思,解决难题的办法就多,完成任务的主意就好,工作效率就高。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道:“思则睿,睿作圣。”意思是说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第一节)勤于思考智慧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无论向上汇报,还是讲话、作报告,习惯于罗列一大堆现象;有的人写文稿从材料到材料;有的人发表意见或者哕哕嗦嗦,或者一鳞半爪、零零乱乱;有的人出主意,主观片面,说不到点子上。重要原因是这些人不善于用脑,思维水平不高,思考方法不科学。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与间接反映。概括指的是找出事物的共性和联系;间接指的是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事物。正是由于思维这种特点,才使我们能在感知的基础上,了解、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性,推测其发展趋势。成语“一叶知秋”,就是从一片落叶就可推断秋天的来临。这里的“推断”就是思维过程。

一、开动思想机器

所谓开动思想机器,就是要善于使用脑筋器官,把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毛泽东将这一过程所必须遵循的正确途径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所谓“去粗取精”,就是将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抓住主要的、精粹的,舍去次要的和粗糙的材料。只有去粗取精,我们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分清主次,顺利开展工作。

所谓“去伪存真”,即对感性材料认真鉴别,分清真假,保留真相,去掉假象。真的和假的,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往往使人难以分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鉴别真伪的能力。对事物间的相似之点应敢于提出质疑,做到“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听到任何一桩未经证实的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的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番,切不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

所谓“由此及彼”,是指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体现逻辑推理中概念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通达事理的人之所以可佩,就在于他有很高超的洞察力和预见性,重视根据近的推想出远的;根据现今的推知古代的;根据已看到的推知未曾见到的。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所谓“由表及里”,是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逐步深入而认识到它的本质的。平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说明现象不等于本质。我们看事物要看其本质,要把现象看作把握本质的入门向导,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在认识中,粗与精、伪与真、此与彼、表与里都是对立统一的。人脑这个“加工厂”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原料”或者“半成品”加工成为“理性产品”。

二、良好思维的特点

良好思维的特点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的针对性。指思维有明确的目标,这种目标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经过慎重选定具有某种意义的。针对性不仅使思维活动集中而避免分散,而且能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思维的针对性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准确无误。

2.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和效率。思维敏捷的人反应速度快,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智操作过程的几个阶段,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3.思维的系统性。思考问题强调系统的整体效应。例如,足球比赛,甲队队员个人技术、素质略高于乙队,但乙队队员组合优化,配合默契,而乙队战胜甲队是常有的事。思维的系统性主要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各个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优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会出现原来系统所不具有的新功能。

4.思维的广阔性。指能突破思维活动的局限性,而使思维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必要的广度。具有思维广阔性的人考虑问题既全面、周到,又不忽视局部、细节;既照顾到事物本身,又考虑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各种条件;既考虑到事物的现状,又分析到其历史和发展前景。

5.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能抓住事物的规律,预见到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深刻的人,善于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而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善于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从现实推测未来。在处理问题时,能从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多机制、多过程、多功能、多因果等多种联系上分析。

6.思维的逻辑性。指思维能严格遵循着逻辑规律进行。一个精明的工作者,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们提出问题明确、清晰;论证问题有条有理、有主有次;表达思想感情流畅而简明。

7.思维的独立性。具有思维独立性的人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因受别人的暗示、影响、干扰而动摇起来。他们不因循守旧,不依赖别人,不盲目附会,而敢于提出新假设、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并且通过实践检验是否正确。爱因斯坦很重视思维独立性的培养,他指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8.思维的灵活性。指患维活动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机智”。具有灵活性思维素质的人,能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灵活地运用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具体的解决方法。

9.思维的创造性。指思维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与模仿,而是关于对现有要素进行合理而机智的运用和组合,从新的途径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工作者,平日表现点子多、道道多,有独到的见解。

10.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拓展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方式方法能根据新发现的事实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纠正谬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工作者,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不“唯众”、不“唯洋”,一切都放到客观事实和科学真理审判台上裁决。

三、克服思维惰性

思维惰性表现思想懒散、办事不动脑、表态随意性、决策盲目性。有思维惰性的干部安于现状,遇事推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心中无数、不负责任;对上级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人们讽刺有些干部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出了问题拍屁股。

唐朝文学家韩愈写道:“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能够成功在于认真思考;不动脑筋,必定失败。

思维隋性是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它的危害很大,不仅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且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样的干部如果不思改悔,就有掉队的可能。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这种令人厌恶的坏毛病,振作精神、适应形势;勤于思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拓发展。

(第二节)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古今中外,事业有成不仅取决于勤奋、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思考。古人云:“思其始而成其终。”意思是说,开始周密思考,并努力使之最后成功。

一、分析与综合方法

1.分析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把复杂的、整体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分析总是把一个大而难的问题分成若干小而易的问题,把事物化整体为部分,化复杂为简单,以便着手解决。

2.综合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的认识统一起来,在思维中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在运用综合方法时,必须贯彻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不能搞“随意的综合”、“机械的综合”,两者都抹煞了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

3.分析与综合是辩证关系。首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真正的综合,脱离了分析的综合,是一种直觉的模糊的综合。其次,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综合巩固和发展了分析的成果,使人的认识得到提高。分析离开综合,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的互相隔绝的片面材料。再次,分析和综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看到树木,又要看到森林,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或局部的分析,就去盲目地指导整体T作的开展。

二、归纳与演绎方法

人的认识总是在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地不断循环往复中实现和发展的。

1.归纳法即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或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这种推理中,我们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过渡到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的认识或知识。归纳推理又分两种:

(1)完全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中所有对象的情况而作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亚洲有石油,欧洲有石油,北美洲有石油,南美洲有石油,大洋洲有石油,所以,各大洲都有石油。日常检查工作、总结经验,可应用这种思维方法。

(2)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整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的结论。有个《师傅考徒弟》的故事。

一天,师傅想考考两个徒弟哪个更聪明点。他把两笸箩花生分别交给他们,叫他们拿回家去看看每一粒花生仁里面是什么皮包着的,看谁先回答他的问题。大徒弟到家分秒必争,急忙剥了起来,不顾吃饭,干了整整一天。二徒弟不慌不忙,先是对着花生端详了一番,思索了一下,然后分别把一个仁的、两个仁的、三个仁的、肥大的、瘦小的、熟好的、没熟好的等拣了几个,总共不过一把花生,然后一一把皮剥开,发现都是粉衣包着花生仁,然后笑滋滋地自语道:用不着全剥了,所有花生仁都是粉衣包着。大徒弟剥完整笸箩花生,证明每个花生的里面都用粉衣包着花生仁。于是急忙去向师傅报告。可是,师弟早已在那里,向师傅报告了他的结论。

故事中,二徒弟采用的方法,就是不完全归纳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就属于不完全推理,这种方法虽然前提很少,有的甚至只是一个,但它具有代表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一般的规律,得出正确的结论。

2.演绎法是依据某类事物具有的一般属性,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具有该属性的思维方法。其中,前提通常是已知的判断,它是推理的依据和理由;结论是由前提按一定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判断。例如,所有村委会委员都经过民主选举产生;张三是村委会委员,因此,张三也应是民主选举的。

乡镇干部要善于把普遍性的经验、作法运用于本地区。这其中要注意分析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常有以下四种:一般之中包括特殊;一般与特殊部分交叉;一般与特殊联结;一般与特殊分离(无关)。根据这四种不同的关系,正确拟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普遍真理和经验。既要防止一味强调“情况特殊”而否定普遍真理、经验的指导意义;又要防止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生搬硬套地照搬照抄的做法。

三、单向思维与全方位思维

1.单向思维。

是人们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去思考某一客体的思维方法。其中,一种是经验思维模式,即从个人以往经验出发,来观察、分析事物,以经验作为检验事物的尺度。经验丰富的人,平日遇到问题,往往也能迅速得到解决。另一种是逻辑思维模式,即利用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原理、定理、公式、公理,推出对特殊事物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人类在对客观事物长期艰苦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跳过单向思维这一环节,而在慢慢地开拓着自己的“思维空间”,使思维由单一走向多样。

2.全方位思维。

也称立体思维,它是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因素、多层次、多变量的系统考察、研究,力求认识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它有下列特点:

(1)多向性。即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它依赖以下四种机制:(1)发散机制,如对一个问题的解决,有多种设想、多种措施,有选择余地。(2)换元机制,即对考虑问题的各种因素(如时间顺序、空间排列、位次等级)重新组合,可能产生新的思路。(3)转向机制,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能马上转到另一方向,以便摆脱“山重水复”的窘况,而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4)创优机制,虽然得出答案,但仍不满足,再用心寻找最优答案。

(2)多层次性。即认识、把握对象的层次,如对象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对象的组成结构有什么层次?认识的层次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深入。

(3)跨越性。思维的进程可省略某一步骤,对次要方面暂不顾及,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这可以提高思维功率。

(4)开放性。人们的思维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开拓新的思路。全方位思维要求多种思维并存,在“并存”中互相“争论”,以不断开拓“思维空间”,达到全面、深刻认识事物的目的。

(5)综合性。即运用多种思维形式,把思维对象的各个方面、各种凶素综合为一个整体,以形成立体的思考。

四、比较与抽象的方法

1.比较的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毛泽东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比较法也就是在“同一”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同一”。它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形比较、结构比较、功能比较、数量比较、质量比较、层次比较、规模比较、程度比较、原因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历史比较,等等。从什么角度比较,取决于人们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