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01

第1章 做人的品位与修养:诚则明(1)

中庸的“中”,是一种真实的本质状态,如果人性失去本质上的“真”,谈何实现天下的正道?天、地、人为“三才”,人在中间。如果人不能把自身做好,那么就无法担当顶天立地的责任。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做人,以什么样的姿态和形象与人相处,决定于品位与修养。以内心的诚效用于他人,效用于社会,蔚然成风,必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一)自诚自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

要做一个有品位有涵养的人,先得牢牢地抓住“诚”。诚作为一般概念,具有真诚、无妄、纯正等含义。《中庸》的作者子思认为“遵道而行”,要有“择善而固执之”的主观精神——诚。诚也表示人们精神专一的状态,但诚的这种主观精神状态,又被子思夸大为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他以“诚”为本体,认为“诚”就是天道。掌握中庸做人学问,诚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思想。

儒家一直把“诚”视作中庸德性观的轴心,它是联结天人,使之合一的规范,它是人无条件地依此规范而行的存在,是人的道德思索与行为规范的凭借;“诚”是贯通天地人的普适规范,它能够将三者有效连接,从而使人的生存处在一种相互和谐的格局之中;“诚”既允诺了在具体的、不完满的伦理实践中,达到全体的、完满的道德理想的可能性,从而开启了中庸作为实践伦理的大门。

“诚”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性”,人们修养到“至诚”的境地,就能通达天德、懂得万物的道理,以及懂得什么才是最佳的为人处世方法,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有作为的人。

诚可表现天地之真,充实天地之美,完成天地之善。有了真诚,才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神明之所以为神明。诚为人性中第一美德,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立德立言的第一要素。有了真诚,才见人之所以为人,英雄豪杰之所以为英雄豪杰、伟大人物。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因是原国不愿臣服于他。原国虽小,不仅不愿承认从国外逃亡归来的重耳作为他们的霸主,还不断挑衅,制造事端。晋文公为平息动乱,完成霸业,才决定讨伐原国。

晋文公在战前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并到士兵当中开誓师大会,他激情高昂地说:“根据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原国的战头实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期,降服原国!”话音一落,一片欢呼声,群情振奋。

可是,战争的进程并非预料的那样七天拿下原国。原国的将士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虽然伤亡惨重,给养跟不上,陷于困境,但人人英勇顽强,沉着应战,大有拼死决战的势头。

七天限期很快就到了,原国士兵仍然十分顽强。这时晋文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把仗继续打下去,直到胜利;二是遵守诺言,停止作战。晋文公坚定地下达了撤离的命令,军官们纷纷向晋文公进谏,说原国已濒临绝路,请求再坚持一下,只要再坚持三天,原国军队就会完全崩溃,只有投降臣服的路了。

面对军官们纷纷请战的局面,晋文公坚定地说:“原国已陷入绝境,我不是不知道,可作为君主应该言而有信。遵守诺言是国家得以昌盛的珍宝,也是军队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的珍宝,为了降服原国而失掉如此贵重的东西,我们犯得起吗?合算吗?”

这一仗晋文公虽然没有用武力征服原国,但他言而有信、遵守诺言的名声传开了,传到了周围许多国家。第二年,晋文公又发兵攻打原国,这一次他没再许下具体取胜的时间,而是告诉士兵们:“我们必须坚持到底,达到彻底征服和得到原国的目的后再返回。”并向外发布了这一决定。

原国人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晋文公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于是战争没有打响他们就宣布投降了。另外一个一直不肯臣服的卫国,也归附了晋文公,不久其他一些国家纷纷而降,把晋文公推到霸主的地位。晋文公是聪明的,其言行专一,恪守“诚”的精神感动了天下,其事迹被人传颂下来。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比荣誉更有时效性!”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诚信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朱熹说:“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凡是自己用什么办法来对待人,人也用什么方法来对待你,可以说是分毫不差,一报还一报。所以最聪明的做人,就是讲诚信!讲诚信会使自己越来越有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大,也就变得越来越聪明。

影星成龙,被人们称为非常有表演天赋,但他的聪明与他讲诚信分不开。25岁那年,他已稍有名气,业内有位姓何的先生请他出演一个新剧本的男主角,承诺除了应得的报酬,由此产生的10万元违约金,何先生也替成龙支付,并当面塞给成龙一张支票,就离开了。

成龙拿起支票一看,上面竟然签着100万。他从没看到过这么大的一笔款子!他从小受尽苦难,尝遍艰辛,不就是盼望能有今天吗?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毁约,手头正拍到一半的电影就要流产,公司必将遭受重大损失。于情于理,他都不忍弃之而去。

这一夜成龙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他急忙找到何先生,送还了支票。何先生很是意外,竟然100万打动不了一个青年。成龙直言道:“我也非常爱钱,但是不能因为100万就失信于人,大丈夫当一诺千金。”

何先生很感动,这种感动冲消了他的失望。他把成龙的事情传出去了。成龙所在的公司老板得知后也非常感动,主动买下了何先生的剧本,交给成龙自导自演。就这样,成龙凭借电影《笑拳怪招》创造了当年的票房纪录,大获成功。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成龙回忆起这件往事,感慨万千,深情地说道:“坦率地讲,我现在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如果当初我背信弃义,从戏班逃走,没有这身过硬的武功,或者为了得到那100万一走了之,我的人生肯定要改写。我只想以亲身经历告诉现在的年轻人,金钱能买到的东西总有不值钱的时候,做人就应当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做事先做人,最珍贵的莫过于一诺千金!

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人的毛病就是在于用智,在于用权,过分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都是“不诚无物”的表现。曾国藩曾经有所感慨地说:“天地之所以不停止,国家之所以建立,圣贤之所以高大长久,都是诚来体现的。”

诚,就是最真,最真就能达到最美,最美就能达到最善,这样便是天地的大德。做人,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

(二)诚不可掩——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

尊之信之,以为手足;尊之重之,以为蓍龟。

——苏辙《门下侍郎孙固乞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二首》

真诚者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人类真诚。真诚可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中庸》说:“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富翁死后被判下地狱,他不服,找上帝申辩,要求进入天堂。上帝问他:“是否曾经抛弃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富翁回答:“年轻时有一次乘船回乡,遇上狂风巨浪,老艄公让我丢弃一样东西,以减轻小船的重量。我舍不得美貌、金钱、荣誉……最后,选择了抛弃‘诚信’。后来,对患病的母亲不闻不问,背叛妻子养了情人,靠出卖朋友发了横财……”上帝打断了他的话,严厉地说:“天堂是圣洁的,岂能容你这等卑劣的鬼魂?你还是老老实实地下地狱去吧!”

儒家经典《论语》有38处讲到“信”,其中24处包含诚实守信的意思。“人无信不立”,讲诚信,这是做人的标准。有一个很有名的“季札挂剑”的故事,讲的就是做人要讲诚信、做真实的自我的道理。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他出使他国路过徐国,与徐国国君会晤,席间,被季札腰间的宝剑深深吸引,想要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季札本想将宝剑相赠,但考虑到自己还要出使别的国家,而佩剑是使者的必备之物,不能送人,于是就没有表态。等他完成出使任务回国时,又经过徐国,他想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札十分惋惜,他来到徐君的墓前,把宝剑挂在墓前的树上,怅然而去,完成了自己心中的约定。

季札并没有因为徐君的过世,而把诚信同时埋葬,他认为自己的允诺生发于内心之中,实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维护真实的自我。这种“信”到极处的行为,着实令人感动。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人内心的真诚表露于外,即“诚不可掩”,那么就不会相互欺诈了。

美国有个名叫圣多加诺广场,有不少鸽子,起初与人亲近,只要你手捧面包屑站在广场上,这些鸽子就会飞过来,站在你的头上、肩上、臂上,啄你手中的食物,有时你甚至一招手或做出手捧面包屑的样子,它们也会飞过来和你合影,供你抚摸;可是后来不行了,因为在这儿做样子的人太多了,有些赌徒和酒鬼手里没有面包屑,只是做出样子,鸽子一次次地飞起来,一次次地被欺骗,结果,在鸽子眼里,人不再是真实的人了,变成了另一种东西。有人手里即使捧着面包屑,鸽子也不飞来了。

可见信用是多么的重要,鸟儿被骗都会如此反应,何况人。16世纪末,为了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对印度洋航线的垄断,同时也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荷兰人试图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航线。1596年,荷兰人组织了一次探险航行。在这次航行中,威廉·巴伦支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北冰洋西面的海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巴伦支那传奇般的探险经历,而是那些无名水手的诚实与信用。

探险队启程前,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把一些准备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装上航船。当探险队抵达北冰洋后,夏季结束,使得探险船被冻结在冰水中,在饥寒交迫的极端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丢掉那些货物,当水手们获救上岸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商人的货物晾干。探险队回到故乡后,队员们早已财尽囊空,但临行前商人们所托付的货物却全部归还他们。这些水手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信用使命感和忠诚感,这种道德约束,良心的承诺,就是信用的力量。有了信用,彼此间才能够以诚相待;有了信用,彼此间才能够沟通、合作;阿姆斯特商人形象树立起来——真实可信!

明代著名的教育家冯从吾说:“论交往,应当亲近君子而疏远小人;论度量,应当敬重君子而宽容小人;论学术,应当效法君子而感化小人,不能开化的就施以仁德。”明初思想家方孝儒说:“贵为君子的人,就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能够自现,愚昧不肖的人可以自全,所以天下没有遗弃的怨恨。”

与人交往贵在以道相合,以义相聚,以信相守,以心相应;贵在互相敬重,互相信赖、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最要禁忌的是,以权利相交、以势力相交的朋友,势力倾倒就会绝交;以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没有就会疏散;以富贵、功名的利害相背就会离开。惟有以道义相交、性情相交、肝胆相交、真诚相交,才会深切长久,才不至于被富贵与贫贱、患难与共难、利与害所分离,人性也不会扭曲。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励大义,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应,互相劝导为善,互相规范于过,互相砥砺以清廉,互相鼓励以廉耻,却只是互相装饰,互相凭借引援,互相以朋党相利用,互相以比周相给与,就是朋友满天下,称誉天下,也是庸俗之辈;就是功成名就,显身扬名,也是奸雄狡诈之徒,也无益于人民,无益于社会。因为首先失去的是一种真实,而虚假的表面的光彩再么艳丽也不会保持长久。

古人把君子(真实诚信的人)与小人(虚伪狡诈的人)进行对照,非常鲜明。吕坤在《呻吟语》中说:“见利向前,见害后退,共同有功专美称自己,共同有错就推罪于他人,这是小人的常态,更是大丈夫所感到耻辱的行为。”天玄子说:“见利也不跑向前,遇到祸害也不躲避,这是君子所做的事。有名声就揽给自己,有毁败就归于他人,这是小人所做的事。”他又说:“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的人,是君子;从善好像登天,从恶好像山崩,是小人。”

同样是明代的学者,苏伯衡说:“有求于人而不加以亲近,无求于人也不加以疏远,这就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人而惟恐不亲近,无求于人而惟恐不疏远,这就是小人的行为。有求于人而不更加恭敬,无求于人而不更加骄傲,这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人就奴颜媚骨,无求于人就盛气凌人,这是丧失‘真我’的小人的行为。”

这些话告诉我们,在日常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好坏;人的品质反映在人的各种行为上,不失“真我”,“诚不可掩”——把人性美好的东西打开,送给我们这个世界。

(三)至诚其性——要诚实,不要虚假的诚实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

《中庸》把“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倘若人自身表达的思想是忠诚,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宽恕,那么虽有过失,也不会太多。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抱着一种求真的态度。我们往往追求代表真实的人和事物,因为它代表着最崇高的美德——诚实与正直。

宋朝著名词人晏珠,参加殿试时年纪很小,他一拿到试题,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目了,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结果皇上真的同意换了试题。

宋真宗特别喜欢晏珠的诚实。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晏珠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参加这项活动,便留在家里读书。这天,宋真宗在大臣中挑选谁来辅佐太子,大家没料到皇上竟在百官中看中了晏珠。有人直接问皇上是什么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珠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珠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实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一愣,继而一笑,越发佩服晏珠的诚实。晏珠以诚实为做人之道,越来越受到皇上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珠被任命为宰相。

像晏珠这样的人是多是少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关系到我们如何面对他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人都有责任,可它又不是几句号召就能实现的,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较长过程。一个成熟而富有健全理性的人,会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不诚实的人以及他的行为,例如对于谎言,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它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