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32

第32章 做人的禁区与误区:反中庸(1)

做人处事须看得远,看得全,看得精微,如果急功近利,那么内心必然失去准则,行动必然没有尺度,陷入偏激与过及之中,伤人而自伤。

《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什么事做过头了、做过分了都没有好处。回避人生的禁区,离开做人的误区,当把握“时中”二字,即回到“适度”、“适当”上来。

(一)愚而自用——不做行为偏执、刚愎自用的人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

儒家强调中庸,因为发现什么事做过分了,结果都是糟糕的,《易经·比卦》上说:“愚而自用,既不能内比,又不能外比,依一己之阴,随心造作,终无出头之日,是比之无首也。无首之比,空空一世,到老无成,自取其凶。此始终不知比人者也。”

做人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不骄不卑,才是保全自己的良策。因为,念念不忘自己长处的人,也常常会使别人想起他的短处。

刚愎自用是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能够让人迷失心智、思维简单、固执、守旧、教条主义。其显著的症状就是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其次是死要面子,拒不纳言;再者是好大喜功,揽功诿过。这种病态心理的危害在很多时候是无法估量的。

三国时蜀国的马谡是何等人物?他可谓熟读兵书战略,可是街亭却在他手上失守了。马谡斩首了,蜀军战败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马谡违背了诸葛的依山傍水扎营,不理大将王平的劝谏,而自作主张、刚愎自用的扎营山上造成的。那么,马谡为何如此的刚愎自用呢?就因为其熟读兵书战略,就如他对王平所说的“某自幼熟读兵书战略,焉有不知之理”——这是他刚愎自用的资本。其实,历史上马谡并非刚愎自用的第一人,著名的还有楚霸王,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家伙。他因为刚愎自用,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在“鸿门宴”上白白错失了杀掉刘邦的机会,结果落得的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结局。

刚愎自用者的第一个症状是目中无人,唯我独尊。自高自大、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甚至自我崇拜是这一症状的主要表现。他们虽然没有整天喊着“我是天下第一”,也没有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个条幅上书“我是天下第一”,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正说明着他们的目中无人,唯我独尊。在他们的语言里使用最多词汇是“我怎么着”和“你错了”。

刚愎自用者的第二个症状是死要面子,拒不纳言。他们大多是领导和专家,所以他们很在乎自己的面子,自尊心都特别的强,如果有那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的人指出其缺点和错误或是在某事的处理上向其进谏,那么就将“死”得很难堪了。因为对于这类人而言,劝谏就等于冒犯(特别是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就是不服从领导;那他就等着吧,这类人一定会找个机会给他一双“小鞋”穿的,要不就在考核时给他个不及格,看他还敢不敢太岁头上动土。

刚愎自用者的第三个症状是好大喜功,揽功诿过。这类人的最大的嗜好就是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出一点成绩就四处炫耀、沾沾自喜。所以对于这类人来说,溜须拍马者就是他的“甜果”,在他的四周尽是奴颜婢膝、献媚取宠之辈,那些敢于直言者早已被打入“冷宫”了。另外,这类人对自己的能力从不怀疑,自己的指导思想错了,是下属理解的错误;工作分配错了,是下属的配合不利;工作不能按时完成,是下属不积极工作;工作遗忘,是下属不能及时提醒;总之,这类人是不会错的,这类人只有成绩,没有错误。成绩永远是自己的,错误永远是别人的,不过最多的是下属的。

《管子》说:“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矜者,细之属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评价一个人,是有一定标准的,凡是能够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那些骄傲矜持之人,是自满的表现、空虚的表现,这不是什么好事。

行为偏执、刚愎自用的人好骄矜,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更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朱元璋能从—乞丐而成为一代王朝的开国皇帝,除去时势等诸多因素和朱元璋本人超群出众的智谋与韬略外,他的众多谋臣功不可没,这其中有一个人叫徐达。

被称为“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出生于一个农家,儿时曾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在其戎马一生中,有勇有谋,用兵持重,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将,深得朱元璋宠爱。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人,却从不居功自傲。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之际还朝。回来后立即将帅印交还,回到家里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按理说,这样一位儿时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且战功赫赫的人应该是不可一世的,但徐达却是一个小心谨慎之人。

朱元璋在私下对徐达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这些旧宅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可徐达就是不肯接受。万分无奈的朱元璋只好请徐达到这个府邸饮酒,将其灌醉,然后蒙上被子,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徐达半夜酒醒后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邸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其如此谦恭,心里十分高兴,命有关部门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门前立一牌坊,并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之所以能不居功自傲,除其个人良好的修养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每个皇权的确立,无不依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但功臣往往成为权臣。在中国历史上,功臣权臣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的例子也不鲜见。所以,历代皇帝总是在政权到手后,视功臣为最大威胁,千方百计收回其权力。“杯酒释兵权”已算是非常“客气”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些都成为皇权统治下残酷的事实。

可有很多人不懂这些,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其实千罪百恶都产生。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指挥好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不会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

做人,尤其是想做一个成功的人,要做到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做到凡事不太张狂,不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往往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要是这样的话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更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还是平心静气地老老实实地做人为好。

(二)庸言之谨——不做弄虚作假、欺骗撒谎的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安排同学去作孔子的家臣。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我与其让家臣来安排我的后事,不宁可让你们这些学生来安排我的后事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要想得到知心朋友,首先应敞开自己的胸怀。要讲真话、实话、不吞吞吐吐、不遮遮掩掩,以坦率来换得朋友的赤诚和爱戴。

中庸智慧告诉人们,塑造真实自我是一种做人的艺术。真实带来的好处,将是长远的,它会增加一个人的可信度,得到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一家著名的国际贸易公司高薪招聘业务人员,应征者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应聘者中,有一位年轻人条件最好,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有在市外贸公司工作三年的经验,所以他坐在主考官面前时,非常自信。

“你在外贸具体做什么?”主考官开始发问。

“做蔬菜。”

“哦,蔬菜。那你说说,对业务人员来说,是产品重要,还是客户重要?”

年轻人想了想,说:“客户重要。”

主考官看了看他,又问:“你做新鲜蔬菜应该知道,新鲜蔬菜中,菠菜出口主要是对日本,以前销路非常好,有多少收多少,可是最近几年,国外客商却不要了,你说说为什么。”

“因为菜不好。”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好?”

“嗯,”年轻人停顿了一下,“就是质量不好。”

主考官看了看他,说:“我敢断定,你没有去过产地。”年轻人看着主考官,沉默了30秒钟,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却反问:“你说说怎么能看出我去没去过?”

“如果你去过,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菜不好。采集蔬菜的最佳时间只有10天左右,这期间的菠菜鲜嫩好吃,早了不成,晚了就老了。采好后,要摊开放在地里晾晒一天,第二天翻个过,再晾晒一天,把水分蒸发干,然后再成把捆好,装箱。等食用时放在凉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可是当地农民为了多采多卖,把蔬菜采到家,来不及放在地上晾晒,而是放在热炕上暖,这样只用两个小时就烘干了。这样加工处理的菠菜,从外表上看都一样,可是食用时,不管放在水里怎么泡,都像老树根一样,又老又硬,根本咬不动。国外客商发现后,对此提出警告,一次,两次,还是如此。结果,人家干脆封杀,再不从我国进口了!”

年轻人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是没有去过产地,所以不知道你说的这些事。”

年轻人带着遗憾走出公司的大楼。这位最有希望入选的年轻人,最终没有被录取。这样的结局,从他离开主考官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

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撒谎。如果总是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就可能提供给朋友和他人虚假的信息。有一对朋友都是做生意的,一个人对一笔生意很犹豫,想做又有些害怕,他问朋友能不能做?朋友一听对这笔生意很感兴趣,觉得有利可图,他马上说,对方的老板如何不守信誉,某某受过他的骗。这番话结果打消了朋友做这笔生意的念头,而他却趁机做起了这笔生意。这个人就是完全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向朋友说了假话,其实那个老板是个很守信誉的人。

而恰到好处地对待朋友,就应该发出真实的信息。朋友先提出要做的生意,就不能抢,可以提出合伙做这笔生意,如果朋友不愿意,就算了,毕竟是人家向你吐露这笔生意的。

敢于听难听的真话,对方就会不撒谎。英国作家哈尔顿为编写《英国科学家的性格修养》一书,采访了达尔文。由于达尔文的坦率尽人皆知,哈尔顿就不客气地直接问达尔文:“您主要的缺点是什么?”达尔文回答:“不懂数学和新的语言,缺乏观察力,不善于合乎逻辑的思维。”哈尔顿又问:“您的治学态度是什么?”达尔文又答:“很用功,但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听了这些直截了当的回答,谁能不为达尔文的坦率鼓掌呢?按理,像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完全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几句话,或为自己的声望再添几圈光环。但达尔文却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不说谎话,这种把自己的缺点毫不掩饰袒露在人们面前,无不是高尚的品德,必能换来真挚的依赖和尊敬。

一般人会以谎话连篇企图取得别人的信任,而且大多数人也都以为说谎没什么大不了的,虽然几乎没有人是真正的绝对诚实,但为人处事切记不可以谎言欺骗对方。朋友之间交往,应该敢于说真话,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考虑他的利益说话,朋友才能为你的诚实所感动,从心灵深处喜欢你,回报给你的也将是他的真话、实话。

如果不管什么情况都以说谎来解决,这种人可说是心态上已经有了病症。但是,不论什么,一旦开始了骗人的想法,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地继续下去,因为谎言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

(三)肆无忌惮——不做极端自私、贪占便宜的人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有种人为什么反中庸呢?孔子认为这种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人要是没有什么可顾及的,那么什么事都会干出来。虽然说“人不自私,天诛地灭”,但自私有个“度”的问题。极端自私者,就是失之于“度”,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其结果必然得不偿失。

人除了自然属性,更多的具有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因人成众”,每个人都无法脱离大众而生活。与人相处,克服自私的缺点,最好的办法是付出,付出才能得到,如果只要对方付出,而自己没有动静,这样的交往是不会长久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错误地认为友情是建立在利益互惠的基础上,这样的人,与他人交往,目的是在于对方有什么利用价值,天天盘算着与人交往会带来什么好处。当对方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为自己提供便利时,便心里乐哈哈,与他形影不离,仿佛情深义重,可是一旦对方没有了利用价值,或者遇到麻烦,便推诿责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这实在是一种自以为聪明的愚蠢表现。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向别人表明:自己是多么的无情无义,又是多么的无耻。以后当别人与他交往时,必然会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有一个人利用一位姓毕的人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办事,当对方在位的时候,他对老毕恭维不已,把“真诚合作”几个字挂在嘴上。后来,他听说老毕将退居二线,他的合作的姿态马上就变了,甚至在一次宴请上,竟邀请了老毕单位的一个副职而没有邀请他。这件事正好被老毕知道了。不久,退居二线的人名单下来了,老毕不在其中。那个人后悔不已,自己往后的工作很难做了。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联系,互相依存。人与人之间不免有些明争暗夺,有些磨擦,这一切都来源于是吃亏还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结束于吃亏与占便宜的行为。吃亏怎么样?占便宜又怎么样?吃亏了,既获得心灵的平静,又可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一旦对方醒悟过来,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无宁日,让天下人耻笑,别人的钱财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个中道理,吃亏、占便宜也就分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