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04

第4章 做人的品位与修养:诚则明(4)

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站在这里,就是我。”停顿了一下,福克斯接着说,“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像父亲一样,为自己的诺言而为你们拆一座亭子。”

他的话讲完,台下掌声雷动。学生们感叹,这是个多么伟大的父亲,亲身为孩子上了一堂好课,让他的孩子受益终身。

不兑现的话,说得巧妙,一流入人的智慧里,怎么能战胜得了天理?所以清代政治家胡林翼说:“诚信的最好道理,能够挽救人走出欺诈的极端。一个人能欺骗一件事,不能欺骗所有的事;能欺骗一人,不能欺骗所有的人;能欺骗一时,却不能欺骗万代。”说得多么透彻!

北魏太武帝让崔浩负责编写魏国历史,太子的老师高允也参加了编写,他为了扩大影响,竟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让百官阅读,这使皇帝非常不高兴,责问高允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高允说:“我犯了罪,怎么还敢欺骗陛下。太子刚才这样说,不过是为了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起过这些话。”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直率,心里也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我赦免他的罪就是了。”

《菜根谭》说:“信人者,人未必尽诚,己则独诚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都是说话算数的,但是自己却先做到了说话算数,一个常怀疑别人说话不算数的人,别人虽然未必都是虚诈,但是自己已经先成为虚诈别人的人。我结识一位出版人,他向作者约稿,并承诺付对方订金,打完电话就把订金寄过去了。我问:“如果对方不写或不认真写怎么办?”他说:“只能证明这个作者不讲诚信,我大不了损失两千块钱。说话算数,是信任人家。多数作者收了订金会更加认真写作的,因为收了钱会有压力,被信任感会转化为激情。”

(九)仁者爱人——考量自己能否广种善缘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世界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为世界。

人要爱人,世界应该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有人爱,能爱人,我们才能品尝到生之欢乐,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热情——无爱的世界只是一片冷寂的荒漠。以仁心待人,仁心是我们固有的天性。

顾准的座右铭是:“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一次,女同事张纯音与顾准争论,“别人要是打了你的左脸,你再将右脸送上去,完全是一种奴隶哲学。我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顾准回答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强烈的报复之心,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才总是斗争不已。如果大家都有宽容仁爱之心,这个世界会好得多。”

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顾准的一位老朋友兼老上司林里夫曾用荒诞牵强的推理“揭发”顾准,指斥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执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内奸”,弄得顾准百口难辩。很久以后,直到周扬得到解脱,顾准的“内奸”问题才告解决。1972年顾准回京,对林里夫却多方照顾,考虑到这位老友也处境凄苦,逢年过节总是备下酒菜,约他共餐对酌。吴敬琏先生是顾准的同事,他后来写下了这件事,并对顾准的为人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认为顾准完全不必当东郭先生,对林里夫这样的人,不去回敬他一拳已算仁慈。顾准却说:“你真是不懂世事,老林这种古怪个性和奇特的思想方法,完全是由党内不正常的政治生活和逼供讯‘审干’做法造成的,是这套制度毁掉了他的一生,悲惨的人生遭遇形成了他的古怪脾性,我们应当同情他才是,怎么可以苛责呢?”

顾准的为人外世就是儒家的中庸恕道,所以他与很多人包括林里夫的友谊得以维系始终。1974年10月中旬,顾准病倒后,林里夫每天赶到社科院经济所宿舍,为顾准炊煮饮食照料生活。顾准住院后,虽有经济所一位同事照顾,但林里夫仍然每天三次看望照料,那时候林里夫的政治处境也很艰难,经济条件尤其窘迫。人们不能不认为林里夫一定是被顾准的人格彻底感动了。

仁者维护“道义”,而自己是否种下善缘,可以从处理“道义”与“功利”的关系的方式上来进行考量。穆律罗是17世纪西班牙最有名的画家和贵族。在他众多的奴仆中有一名叫塞伯斯蒂的青年奴仆,对画画有种与生俱来的喜好。穆律罗给学生上课时,塞伯斯蒂就在一旁偷偷地学习。

一天晚上,塞伯斯蒂一时兴起竟然在主人的画室里画起画来,以至于穆律罗和他的贵族朋友出现,他都没有发现,穆律罗并没有惊动塞伯斯蒂,而是静静地望着他笔下优美的线条出神。塞伯斯蒂画完最后一笔,这才发现身后的主人,他慌忙跪下,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里,塞伯斯蒂是可以因此而被主人处死的。

这事成了贵族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在他们纷纷猜测穆律罗会以何种方式严惩他的奴隶时,他们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穆律罗不仅给了塞伯斯蒂自由,而且还收他做了自己的弟子。

这是贵族们决不允许的,他们开始疏远穆律罗,也不再去买他的画,贵族们都说穆律罗是个十足的傻瓜。穆律罗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听了只是一笑:那些傻瓜又怎能明白,塞伯斯蒂将会是我穆律罗最大的骄傲。

300年后,一位历史学家在写到这个故事时,补充了两点:一、事实证明,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他自身的才华,塞伯斯蒂证实了这一点;二、一个受后人尊敬的人,不仅仅是他的传世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品格,穆律罗正是如此。

在意大利的馆藏中,塞伯斯蒂的作品与他恩师穆律罗的名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都是价值连城。意大利人是这样看待这件事的:他们是17世纪最杰出的两位画家,他们是师徒,都很伟大,那些说穆律罗是傻瓜而没有买他的画的人,才让人觉得是多么的浅薄。穆律罗内心是装着“人道”的,切换成儒家的概念就是“道义”,他暂时失去了别人的支持,但他却种下了长久的善缘的种子。在这个世界上,人道,或者道义永远胜过功利。

中庸做人,当道义与功利的目的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利而取义。三国时,魏延杀了太守韩玄投靠刘备时,刘备、关羽等高兴地忙着为魏延敬酒庆功。这时诸葛亮却突然吩咐刀斧手把魏延拿下,说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为不仁,居其地而献其土为不义,此不仁不义之人,日后必反”。刘备等人不信,坚持要留下魏延。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谋反、被诸葛亮生前定下的锦囊妙计所擒,被马岱斩杀。

苏轼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民爱戴传颂,主要在于他种下了永世的善缘,他追求善举坚定执着。早在徐州任太守时,遇到荒欠之年,他曾绕城拾取弃婴,还发起建立收养弃婴的机构。他说他“独敬乐天”,乐天是指白居易,苏轼为什么敬重白居易呢?白居易就是一个广种善缘的人,他在任何地方当官,都把老百姓的利益挂在心上,解人民之所难,在杭州,防水灾,他带领人民修了一条功在千秋的长堤。对于人道与利益的关系,他也是取人道而舍利益。苏轼敬重白居易,并向他学习,他被贬到杭州后,也修了一条长堤,当然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善缘工程。苏轼和白居易也正因为时时检阅自己的德行,心中装着的是大爱,坚守着儒家“仁者爱人”、“舍生取义”、“舍利取义”的做人准绳,他们被少数人所不容,却获得了大多数的爱戴,他们生前没有为自己的行为遗憾,死后他们受到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敬爱。

韩愈在《原道》中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仁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又是仁的作用。仁用在处世上,就是博爱。贾谊说心兼有爱人叫做仁,所以说仁者爱人。爱人就没有偏颇、没有遗弃,这样天下就归顺了。

(十)敦厚崇礼——尊重他人是一种永久的历炼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

只有仁者才能喜好人,才能厌恶人。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能恶人呢?因为仁者爱人、不怀偏私。仁人,当自己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爱时,他会反问自己是否有问题;治理别人却未能治理好,他会反思自己是否聪明;以礼待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回答,他会反而更加敬爱别人。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和残疾人,虽然这些人年纪比自己小,他也要站起来,以示敬意。有一次,一个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迎接他,走到台阶上时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时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乐师自己在这里。对老弱病残者的关爱与尊重难道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仁在现代社会,就是对人的普遍尊重,不怀偏见。

《汉书·董仲舒传》说:“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李泽钜和李泽楷是李嘉诚的两个儿子,他俩很小时,李嘉诚就非常注重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李泽钜和李泽楷还只有八九岁时,父亲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列席旁听,他希望孩子从小能够看到大人是怎样工作的。而且,他从来不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在李嘉诚的心目中,两个儿子就是两个男子汉。在列席旁听期间,李泽钜和李泽楷虽然没有权利,但却可以对他们自己感兴趣或者有意见和建议的问题发表见解。通过参加董事会,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而且学会了以大人的要求看待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两个孩子通过不断努力,最终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们都真诚地向父亲表示想留在企业里供职,帮父亲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只对兄弟两人说:“现在,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请你们自己去社会闯荡,打一番江山,用实践证明你们是合格的人才,再来我这里应聘。”

李嘉诚这么做,看起来是不给孩子留一点情面,实际却是用心良苦。这是父亲尊重和发挥孩子们才干,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地脱离父亲的庇护,到社会证实自己的才干。结果,李泽钜和李泽楷俩人一个做了地产开发,一个做了投资银行,成为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后来的商业道路上,也从父亲那里学会了一条对待他人的准则——尊重他人,给他人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李嘉诚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使他们从小了解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李嘉诚教子方法,是一种仁的精神的体现。

一个人如果能够生活在仁德的环境中,那么一定会感到幸福与安详。乡里的仁风,是各个家庭共同建立的。有了仁风,居民相互团结,互助友爱,和睦共处,谁也不会跟谁过不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怎么能够不幸福呢?

当然,我们再深层地理解一下,如果我们所交往的朋友都是仁厚的人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活也一定会幸福自在的。否则,我们的朋友全是奸猾狡诈之徒,整天都是尔虞我诈,我们自己又怎么能够安心生活,享受人间的美好生活呢?所以,孔子才会发出感叹道:“里仁为美!”

不“敦厚崇礼”的人,不从心底上热爱他人的人,不遵守礼仪道德的人,他决不会长久地处在困窘的地步,一定会想方设法使自己富有起来,膨胀起来;他不会长久地处在欢乐之中,因为安乐一久,他就会心生邪念,叫做饱暖思淫逸。一旦放纵自己,就可能害人害己。所以,“敦厚崇礼”对于一个人来讲很重要,那就是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本性或者素质。

敦厚崇礼的人心存善良,热爱同类,以及其他,所以会安于仁道。即使是自己长久地处在穷困之中,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不妨碍自己做人就行了。他们没有贪欲,所以无处、无时不能生活幸福;纵然生活富有,那么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放纵自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依势凌弱。而智慧的人,正是因为认识了仁义道德有利于自身或者人类的发展,所以才会义不容辞地去实践。小聪明的人为财而害人,终于害己;大智慧的人为仁而富贵,利人终于利己。

真正的君子的标志,就是仁德。一旦离开了仁德,那么君子也就不会是君子了;没有了实质,标志自然也就没有了作用。因此,即使是顿饭的时间,君子也不会违背仁德;即使是匆忙急遽之间,颠沛流离之际,他也不会离开仁德。可以说,仁德是君子的真实生命,他的一切事业和成就都是依靠仁德的结果。

正是因为仁德之难行,所以行仁德者才为君子,小人是不行仁德的。放眼望去,茫茫人海,孔子没有看见喜好仁德的人,也没有看见什么憎恶不仁德的人,所以不胜感慨。喜好仁义,那么行为完善贤良,天下的人都会逐渐响应,自然再好不过了。不喜好仁义,只要厌恶不仁道,那也好啊。他不喜欢那些不仁道的事情被施加在自己的身上,那么不仁道的事情也会慢慢绝迹的。只要你努力去实施仁德,天天进步,没有谁力量不足够的。

仁德只是一心,只要诚心诚意地办任何事情,几乎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力量。孔子说他没有见过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那就是说,天下的任何人都可以实行仁德之道,而且会有所成就,就看你去做不做了。

(十一)以德报怨——心里装得下别人才显得人格的高大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荀子》

智和愚,善和恶,这都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但是,对这截然对立的东西却不能用截然相反的态度去对待,因为对智愚和善恶的爱憎分明的立场往往会落于俗见,给具体问题的处理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荀子·非相》中提出了“兼术”思想,意思是:君子贤能而能容纳不贤的人,聪明而能容纳愚笨的人,博学而能容纳浅薄的人,精纯而能容纳杂驳,这就是所谓的兼术。

这里所说的“兼术”指的是包容,即一种好的美德能包容不好的东西,只是因为君子立身正直,所以这种包容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美德,反而会给君子的美德增辉。

“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这事实上也反映一个人的胸怀,也是做人处世的雅量。雅量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其中虽有天生的成分,如有的人生来就心平气和,不急不躁,有人生来就是急脾气,但它更多地还是体现着后天的品行。所谓“辨材要待七年期”,就是说人是变化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把一个人真正地看清楚,所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后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