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05

第5章 做人的品位与修养:诚则明(5)

蔡元培到北大的那一天,北大师生照例列队相迎。像往常一样,工友们向新来的校长鞠躬。出乎人们的意料,蔡元培立即给工友鞠躬还礼,这么一个名人、大校长给工友鞠躬,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此举震惊了北大校园。蔡元培对于所有北大中人,都能一视同仁,从无尊卑之分。老北大的人,不论师生员工,都称蔡元培为“蔡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如此,从不称他的名号和职称。这反映了老北大的人对蔡先生的景仰和热爱。

蔡元培的确了不起,首先是他能认识人,使用人,关爱人。用人得当,各尽其才,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他在学问上虽不是一个专家,但对儒家思想特别精通,在为人处世上,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不固执,无偏见,胸襟豁达而又虚心,对不同主张、不同才品的人都能兼容并包。

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对不同的人进行调和,因而是大公无私的。蔡元就是这样的君子,他说:“我素信学术上的派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每一种学科的教员,即使主张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就让他们并存,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他在延聘教员时,不完全依据资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由于重视延聘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各方面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使北大的教员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再来看个故事:有个英俊的年轻人在森林里迷路3天,水尽粮绝,筋疲力尽,最后昏倒在地上。醒来以后,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间小木屋里。他左顾右盼,看到一位丑陋的巫婆走进门来,年轻人万分感激地说:“是你救了我吗?我非常感谢你。”

巫婆用沙哑的声音说:“年轻人,正是我救了你。你必须答应和我结婚,以报答我对你的恩情。”

年轻人一脸难色,心里很不情愿,但巫婆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所以只好同意与她成婚。

结婚那天,巫婆在喜宴上的吃相很难看,还不时发出难听的怪声,不知道有多少客人因此而私下窃笑。可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年轻人忍受着这样的窘境。

晚上两人一起进人洞房,巫婆脱下礼服,就在那一瞬间,年轻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巫婆摇身一变,竟变成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

少女对年轻人说:“因为你容忍我在喜宴中的放肆行为,所以我决定每天有12小时变成美若天仙的少女。由你决定我是在白天变还是在晚上变,一旦决定就不能反悔。”

年轻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选择。如果选择在白天,带着美若天仙的少女出门,可以让人羡慕,但晚上却必须和丑陋的巫婆共枕;如果选择晚上,白天就得忍受众人的指指点点,但却可以与美若天仙的少女共度良宵。这两种选择都不是最理想的,于是年轻人叹息道:“我的确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这样吧!你自己决定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不干涉你的生活。”

巫婆听了很感动、很开心,温和地说:“谢谢你对我的包容,我现在的决定是,每天24小时都是美若天仙的少女,时时刻刻与你相伴在一起。其实,我本来就不是巫婆,而是一个留恋人间的仙女。我之所以变成巫婆,是为了寻找一个能真正包容我一切缺点的伴侣。”

我们遇到的绝没有像这个年轻人那样大的考验,而他都能有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丑陋的妻子,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呢。

(十二)仁者静——成大事者须有一颗不浮躁的心

致虚静,守敬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

儒家推崇“知者动,仁者静”的人品气质,动不是盲动、躁动,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状态,而其中主导的精神是“诚”,诚则明,明白,明朗,不犯糊涂,不冲动。现在浮躁成为人心的通病,心不静,而处处乱动,结果招来的是打击和痛苦。

不仅儒家推崇仁静,老子也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常以静胜牡。”虚则能守,静则能观。人的心灵本来就是虚明寂静的,昏昧紊乱是为私欲所蔽。致虚守静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复到本性的清明寂静,以使其不为外物搅扰,体察其万物演化与归根,并悟道修道。静不仅能察,也能胜躁、胜动,以静致动是也。虚静的优势还在于能成己、成物。

李嘉诚先生深味中庸做人的智慧,他说:“人有五商(智商、情商、财商、逆商、心商),若想人生成功,须五商俱备。在我看来,五商无一不可从中庸中获益。”李嘉诚11岁那年,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再后来,他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从他年纪轻轻就不肯接受帮助而要自己闯这点上,就表现出独立和自信的性格。

这种性格,将培养出他以后的稳健的工作作风、不浮躁的工作态度。他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会,因为他觉得银行一定有钱,因为银行是同钱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银行的梦想没有成功,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倌。在当堂倌的时候,他就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地迈向目标。

这些小事是这样的: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包括: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高兴又付钱。后来他又以收书的方式读了很多书,并把看过的书再卖掉。

就这样,李嘉诚既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在茶馆里没有前途,就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他偷师学艺,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其后,他建议开钟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领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香港对低档表的需求确实很大。

1946年,他17岁,辞别舅父,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他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但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他之所以要创立这个厂,也是他的稳健的思考观察的结果。他通过分析,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花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花是一片空白。

这是一个机遇。可以说,他有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而这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亦来自于他的稳健。作为一个不浮躁、稳健的人,李嘉诚是很会判断机遇、抓住机遇的。在工厂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

他大量寻求塑胶世界的动态信息。一天,他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并即将投入生产,向欧美市场发动进攻。他立即想到另一个消息,那个消息说欧美人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家庭主妇正逐渐成为职业妇女,家务社会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他于是推想,欧美的家庭,都喜好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是快节奏使人们无暇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他由此判断,塑胶花的市场将是很大的。因此,必须抢先占领这个市场,不然就会失去这个机遇。

于是,李嘉诚以最快速度办妥赴意大利的旅游签证,前去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稳健的工作作风,一条辉煌的道路,由此展开。

正当李嘉诚全力拓展欧美市场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机会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在看到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样品后,前来与李嘉诚联系。这位批发商是因为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于欧洲产品的价格而来找他的。但他通过一些渠道得知长江公司是资金私有制。为保险起见,他表示愿意同李嘉诚合作,但合作条件是他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知道这位批发商的销售网遍及欧洲主要的市场——西欧和北欧,如果能与他取得联系,是十分有利的。可惜,他竭尽全力都没有找到担保人。

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争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法宝。他与设计师一道通宵连夜赶出9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李嘉诚则每种设计了3款。第二日他来到批发商的酒店。批发商望着他因通宵未眠而红的眼睛,欣赏地笑了,答应了谈生意。在李嘉诚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签了第一份购销合同。按协议批发商提前交付货款,从而解决了长江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足问题。

长江公司很快占领大量的欧美市场。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胶大王”。

成功的路是很漫长的,在这条路上,对手也是众多的。但最大的对手与敌人是自己。放弃、浮躁、轻敌、懒惰,每一样都会给你的成功造成巨大的障碍。不急不躁,看准时机,胆大心细,诚心待人,通过李嘉诚,我们能学到的很多。

(十三)有道则见——如何在忍耐中抓住成功时机

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其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此处事之本也。谚曰:“忍者敌灾星。”少陵诗云:“忍过事堪喜。”此皆切于事理,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公尝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

——南宋·吕本中

忍耐是通过一定的修养获得的一种美好品格。世事纷繁、人心复杂,充满着偏见,也存在着误解,“惟不能少自忍者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

孔子在主张入世的同时,也提出了“隐”的观念,“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以理解为,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要积极表现自己,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善于忍耐,等待不利之时过去,就可能完全改变现状,解决问题,使困难变得无阻于你,甚至让困难给你带来全新的机遇。

隋末唐初的李密是一位乱世的枭杰,也是几起几落,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意。他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公元618年,李密败在东部王世充的手中,因势力穷尽暂时归顺李唐。尔后又起兵叛唐,失败后被杀。

这不能不提到一位魏先生。他生于北周,除博涉儒家经籍外,对于乐章尤为精通,但其人生性淡泊,不喜欢当官,以琴瑟为友,以饮酒为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期,他避世乡野,过着隐者的生活。

隋大业九年,隋朝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举兵反隋,由于他很好地利用了时机,势力发展得很快。在短短的时间内,他集结了10多万兵力,并且围困了隋朝的东都洛阳。但是,杨玄感在此之后,却多次失去有利的战机,逐渐走入困境;后来,被隋军在阌乡击败。杨玄感战败身亡之后,党羽四散。李密作为他的谋士之一,是朝廷要捉拿的要犯,罪在不赦,无奈,只得只身逃往雁门。

三十六计走为上,对一个失败者,屡屡受挫之人而言,也只能忍受一时的不得势,先保存自己。一次次遭受挫折和处于困境的李密,别无他法,只能先忍受住挫折、失败的考验,慢慢再图东山再起。

李密逃到雁门,为躲避朝廷的通缉,改名换姓,操起书本,当教书匠糊口;而魏先生也恰巧逃避战乱生活在雁门。魏先生与李密有同乡之谊,两人相叙之后,经常相互往来,并不时探究些音乐方面的问题,各自摆出与世无争的超脱模样。但是,任何超然的议论总难免透露出议论者的情志和性格。李密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生性聪明过人的才子,在与魏先生的交谈中,不自觉地便流露出他的才能,流露出他失意之后的情绪。这一切自然都引起精于乐道又善于察人的魏先生的关注。

一天,二人又相聚于茅屋之中,屋外依然是和风清徐,屋内的魏先生话锋已不似寻常。他以玩笑的口吻,对李密说道:“我看你气色沮丧而目光不稳,心旌摇动而谈吐含混。请允许我对此妄作猜测:气色沮丧必然是因为事业破败所致,目光紊乱也必是胸无主见所致,心旌摇动则是精神未定的表现,至于谈吐含混、欲言又止,这必定是心中有事想找人商量啊!”魏先生这番话揭出李密的心底隐事,李密如坐针毡,外露不安之色。魏先生见状,知道自己所断无误,随即单刀直入挑开李密的真面目说:“今天朝廷上下都在搜捕杨玄感的党羽,你恐怕也是反抗杨隋暴政的人吧?”魏先生这一句话,如晴天霹雳,震得李密愕然良久,然而心中则深深地为魏先生犀利的目光所折服,连忙起身,对魏先生说道:“先生高明能识我,先生的睿智又何不能救我呢!”

魏先生见眼前的李密态度诚恳,便以诚相待,说道:“你既没有帝王的风姿,也不是做将帅的人才,恕我直言,只是乱世的雄杰啊!”然后,魏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审视了当时群雄争起的形势,认定李密要想富贵,惟一可以选择的是投奔拥兵晋阳的李渊。

由此可见,等待是一门艺术。有许多事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等待中抓住时机,以体现一种坚韧顽强的精神。

(十四)广大精微——怎样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