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金羊毛的寻找者
29419200000052

第52章 民俗学家陈勤建教授

郑土有

一年到头,行色匆匆、面容憔悴,骑着一辆“破坦克”上下班;闯入他的家中,十有八九会看到他围着肚兜在厨房里煮饭烧菜;侠义心肠,只要求他帮忙,不管关系如何,“跑断腿”也心甘;每逢会务、外出,不管是年龄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也不管是地位比他高的比他低的,他总是车前马后,安排得妥妥当当;酒量一般,但一上来就跟对手连干三杯,“唬”住对手……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陈勤建,你将他想像成任何职业、任何身份都恰如其分,但就是想不到他竟然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民俗学家、博士生导师。

陈勤建的民俗情结源于上海市郊三林塘(现已划入浦东新区)的那所相传曾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行宫后花园的老房子。1948年农历二月初一他就出生在这里。

从入小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发奋读书,几乎年年是三好学生。正当他雄心勃勃准备进入大学深造的时候,与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跨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从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繁华的大上海来到了白雪皑皑的东北,投身到了北大荒的建设之中。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顽强的意志,人生的波折培养了他勤于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十年北大荒的生活,使他通读了大量马恩的原著,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后有机会上大学,他的志愿是学习航天技术,将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贡献,可阴差阳错,他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选中,糊里糊涂学了中文专业,这才有了他这位在民俗学研究领域出类拔萃的中年学者,也许这是天意吧!

综观陈勤建教授的民俗研究,我们发现有四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理论概括能力强。如他对民俗特征、民俗本质、民俗性能等等的归纳都反映了这方面的特长。二是思想活跃,理论创新能力强。他往往能将一些旁人看来毫无关联的事项联系在一起,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他论述龙与闪电、鸟信仰与稻作生产、仙道思想的关系等,无不闪现了这种思维的火花。三是强烈的现实感、责任感。这是他一贯的学术主张,也是一个学者最可贵的精神。这在他构建民俗学基本理论时就有清晰的认识,如谈到民俗的法约性时,指出民俗的法约性是一种与法律并存但不一定一致的惯制形式,甚至无法用法律的概念和语言理解它,它不是靠明确的条文,而是靠人们的习惯心理和群体力量来维系的,具有一种威力很强的惯性动力。这种惯性的动力是难以靠单纯的法律行政手段来消除的,还需要有移风易俗的整体方案,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也是民俗学者共同的任务。谈到民俗的软控性时又说:民俗在国家的管理中,相对于政令法律,是一种软件,但它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他用了大量实例论证民俗在国家管理、经济生活、外贸出口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后又相继发表文章,积极倡导民俗研究为现实社会服务,还作为民俗顾问积极参与上海的经济建设,如为龙华古镇、青浦古镇朱家角、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的开发以及陈云故居的修复工程献计献策,体现了一个民俗学者的时代责任感。四是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我们从陈勤建教授已出版的几本专著中可以看出,他的民俗研究,不仅有深度,而且有高度,即他的研究始终是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进行,围绕着学科建设而展开的,体现了一位著名学者的学术前瞻性和全局观念。

相信风华正茂的陈勤建教授会对中国民俗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