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李嘉诚
绝不迁册,扎根香港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80年代,风云不定,香港与大陆关系扑朔迷离,在港发展前途不明。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铿锵有力的话语,显示了李嘉诚扎根香港的决心。
1982年,世界性经济衰退,香港出口量减少,经济显示出其敏感而脆弱的一面。
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股市是香港政治经济的晴雨表,消息传来,股市发生动荡,持续滑落,到年底,恒指跌幅六百七十多点。
香港信心危机爆发,移民潮汹涌而起。不少国家伸出橄榄枝,欲将香港的阔佬和人才一网打尽。代办移民护照的机构与律师充斥港岛中区,赴美的黑市护照竟炒到50万美元一张。香港原就约有10多万持外国护照的居民,他们非富即贵,几乎没一个升斗小民。他们有如吃了定心丸,只差一张机票,随时可离开香港。倒是急煞了那些没有“先知之明”的富翁,他们急不可待斥资购买“太平门”的门票。
人走必财空,随之相伴的是走资潮。还有一些人,人不走财先走——早有护照在身,先将一笔资产转移到海外。
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约2~3万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万人的速度外流。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士。
对香港工商界震撼较大的,还属迁册风。迁册的始作俑者是怡和。本来,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是,“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布:本集团基于香港前途问题迁册百慕大;股票将同时在伦敦、新加坡、澳洲挂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发生动荡,恒指急挫62点。此时,居住在港的英国人莫不为前途未卜而忧虑,而西方传媒将中共妖魔化的负面报道,更使英国人相信,香港如果被中共接管,将会变成一座死港。很多人坚信,唯有迁册,方可使长实万无一失,有人劝说李嘉诚:“英中谈判北京方面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共产党要全面接管香港,难道我们要做约翰?凯瑟克第二?”约翰?凯瑟克,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远东的资产一半在中国内地。40年代末,内地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资产也未撤。约翰不遗余力为怡和在华的“合法权益”而奔波于京沪之间,直到1952年才两手空空,灰溜溜离开中国内地。此事,曾是英国和香港商界的天大笑话,也使得凯瑟克家族对中国的一切神经过敏。
李嘉诚却说:“不可能那样,我们长实集团不打算迁册。若论个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拥有的最多,我是经过慎重考虑才说这种话的。现在中国政府欢迎海外企业家来华投资,也就根本不可能对香港私人资产采取任何不适行动。”
李嘉诚把他赴内地参观的观感,及海内外舆论的评论讲给不断劝说他的合作者李察信听。但他无法说服这位正当年的约翰?凯瑟克侄子的李察信,两人分歧颇大,以致无法协调工作。
1984年8月,李察信辞职。接替李察信的仍是一个英国人马世民。马世民在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诚就与他在“看好香港前途问题”上形成共识。这成了马世民在长实系青云直上、权势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发表,香港投资环境变得明朗,迁册风有所遏制。其后,中英谈判出现多次波折。随着谈判期的延长,迁册风卷土重来,在这种大气候下,李嘉诚不仅自己不存迁册念头,还说服了集团的“主迁派”,实在难能可贵。
据1990年12月18日的香港《明报》、《东方日报》报道,到该年11月底为止,“香港已有77间上市公司迁册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总数的1/3”,“现时在香港四大财团中,只有李嘉诚的长实系集团和施怀雅的太古洋行集团尚在香港注册”。“吴光正(包玉刚女婿)接掌的隆丰系集团,则于1990年5月迁册于百慕大。”
1989年的“六四”风波,使香港再次人心浮动。1989年恒指于开市首日,狂泻580多点。迁册流言四起,由于李嘉诚是香港首富,长实系占港上市公司与总市值的10%,华商都在观望李嘉诚的举动,长实系在加拿大等国都有大量投资,他会不会借此作为迁册的前哨站呢?
在这种形势下,李嘉诚不得不站出来说话,11月20日的香港报章,发表了他的长篇言论,核心内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后仍会继续繁荣,香港是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
1990年中,迁册风再次振荡。舆论盛传,香港最大财团汇丰银行,将借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之机,变相迁册伦敦。合并及完成迁册花费了两年时间。汇丰在香港地位举足轻重,工商界深为不安。汇丰大班浦伟士发表讲话,称汇丰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点,业务仍以香港为最大基地。
汇丰完成迁册不久,李嘉诚突然宣布辞去汇丰董事局非执行副主席职位。据传,李嘉诚对汇丰迁册持反对意见,他的意见未被董事局采纳,最后导致这一结果。怡和的迁册,一切都给人“迁册离港”的感觉。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将第一上市地点迁往伦敦(香港改为第二上市地点)。大概在近100家迁册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谋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系以香港为第二上市的地点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帜徐落之际,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迁册风到1997年香港回归,已有13个年头。上市公司迁册,有精确的统计。未上市公司迁册几何?未见港府公布数据。有人言称:起码有100家以上。对于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诚虽无法遏制,但他在“迁册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稳住了相当一大批华商的阵脚。
迁册风对香港经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数以千计的公司迁册的巨大潮流面前,李嘉诚,这位华商翘楚,不为外界所动,坚持自己的判断,决心扎根香港,举手投足,全港瞩目。他发表声明,表示不会将家庭迁往海外,不会将资产转移海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也看好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李嘉诚的声明,对稳定港人民心,对香港的继续腾飞,对香港的顺利回归都起了较好的作用。不少华商,也趁当时的地产低潮,低价收购地皮物业,为市道转旺后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
要想获取,必先施予
明明是在求人,而给人的感觉却是他们在施恩;本来了无大功绩,只是顺水推舟,却可两边落好,大落人情,这才是为人处事高手所为。因为,人际关系存在着一个“成本”,使用方法和时机得当,则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获得人心。就像捐助、义卖、让利等公益活动,表面上资助非盈利甚至“倒贴”的社会公益事业,“无私地”奉献出爱心,实际上所起的广告效应,会远远大于同等成本的“硬性”广告。并且,“硬”广告,只是让人知道,而“软”广告却在出名的同时获得好感与支持。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雪中送碳”,而不要“锦上添花”,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急公好义的好名声。
因为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良好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在此任期间,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为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高到厂家难以接受的程度。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至5港元。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业界到处怨声载道。
李嘉诚当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但李嘉诚毫不犹豫挂师救业。在他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李嘉诚认为由原来单个塑胶厂家没办法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因为购货量大小这样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其实并不高,只是被进口商炒高了)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由于李嘉诚的介入而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李嘉诚在这关键时刻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嘉诚救同行于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这不能不说李嘉诚又在给自己铺就了又一条金光大道。
我们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觉悟,我们就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是经商的上乘之作。由此我们不难悟出,当业和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时,你该怎么办?
采取落井下石,踩沉对方,表面上看来,你虽然可以少一个竞争对手,但切不可忘记,即使你真能扼杀了对方,总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崛起。一个人不可以独霸一个行业的。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是赚不完所有的钱的。更兼风水轮流转,何日才到你家呢?
救人于危险倒悬,不但赢得了人缘,信誉及声望,你的形象实际上为你日后创大业赚大钱埋下了伏笔。不仅是积善积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对李嘉诚而言,一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君子家财,取之有道
如果能在作人情的过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显处,将自己的实惠落在暗处,不但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获得对方的人情,就可以名利双收,你就能做到“甘蔗可以两头甜”。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
李嘉诚却在同年9月份时利用长实系四间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进行了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总共集资额达到103亿港元。
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点。这场股灾毫无预兆,其突发性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学者大惑大迷。
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但在当时,5家包销商拟定的股价都较市场价格高出30%左右。在5家包销商按协约规定应承担对半责任,即是515亿港元时,李嘉诚宣布集资成功。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始料不及的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则欲哭无泪——他们必须承担包销的风险。股灾中,李嘉诚又一次首先站出来“救市”,他以大局为重,认购了数亿股票支持股市。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又为自己在商界树立了形象。
李嘉诚的经商之道,在其对公司的日常管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在李嘉诚曾经给自己规划日常管理的9个要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一、勤奋是一切事业的基础。要勤奋工作,对企业负责,对股东负责。
二、对自己要节俭,对他人一定要慷慨。处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
三、始终保持创新意识,用自己的眼光来注视世界,而不随波逐流。
四、坚守诺言,建立良好的信誉,一个人良好的信誉,是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五、面对任何一件事情的决策,就开阔胸襟,统筹全局。但一旦决策之后,则要义无反顾,始终贯彻一个决定。
六、要信赖下属。公司所有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消息来源及市场资料。决定任何一件大事,应和有关人员一起研究,汇合各人的资讯,从而集思广益,尽量减少出错的机会。
七、给下属树立高效率的榜样。集中讨论具体事情之前,应预早几天通知有关人员准备资料,以便对答时准确恰当,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八、政策的实施要沉稳持重。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决定一件事情之前,应想好一切应变办法和相应的退路,而不去冒险妄进。
九、要了解下属的希望。除了干活,应给予员工好的前途,并且,一切以员工的利益为重,特别在年老的时候,公司应该给予员工绝对的保障,从而使员工对集团有归属感,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