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盖着红色国徽大印的纸上,印着这样的通知:
委员长通知:定于七月十五日(星期三)下午三时在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一楼会议厅举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二三次会议,听我国专家关于在马里进行农业技术援助工作情况的报告,请出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月
报告者只有39岁,他的脸色黑里透红,如同紫铜一般,那是长期在西非炙热的阳光下工作所留下的“纪念”。他,就是林桂镗,由于他在马里种茶,作出了重大贡献,马里总统莫迪博·凯塔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这样优秀的专家,应当‘连升三级’!”
让我们回到4年以前——1960年……
马里,西非的内陆国,原名苏丹。自1895年沦为法国殖民地,直到1960年9月23日终于获得独立,定名为“马里共和国”。共同的命运,使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诚挚、友好的感情。就在她宣布独立后的一个多月——10月25日,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有一件事情,使走上独立之路的马里人民感到苦恼:
马里人喜欢喝茶。他们吃了牛、羊肉之后,便要喝茶,喝浓茶。那里有这么一句谚语:“三杯热茶招待最亲密的朋友。”每年,马里要消耗400多吨茶叶。可是,走遍整个马里,找不到一棵茶树。茶叶,全部依赖进口!
过去,马里曾经请过苏联、法国专家帮助种茶。钱花了不少,给外国专家高薪,住冷气宾馆,出入轿车……可是,外国专家们下了结论:“马里是‘非洲火炉’,火炉里只能烤茶叶,不能种茶叶!”
马里与人民中国建交以后,派出使者,试探着问周恩来总理:“中国是茶的祖国,能不能派专家帮助我们种茶?”
“行。我们派人去试试。”周总理一口答应下来。
1961年12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林桂镗,正在福安社口茶区田间忙碌。他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派遣他前往马里,帮助种茶。他,担任了我国援助马里农业专家组组长,兼专家组党小组负责人。
36岁的林桂镗,平生第一次出国,肩上便压了这样的重担,感激、担心、兴奋、向往之情,在他的心头交织在一起。
1961年11月初,林桂镗刚刚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便面临一场尖锐的斗争。
一个名叫布撒的法国人,主动约见林桂镗。他是所谓的“西非农业权威”,当时担任马里全国农业研究所所长。
林桂镗应约来到布撒的办公室,寒暄几句之后,双方一问一答,剑拔弩张,进行了一番舌战。
“你们要在马里种茶树,那是不现实的。”
“布撒先生,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在气温高达摄氏40多度、湿度低到百分之十几、常年雨量只有500—1000毫米(而且集中在雨季的5个月内下完)、土地是这样干燥的国家,你们很难找到一块茶树生长的理想的地方。”
“你在马里种过茶树没有?”
“……”布撒无言可答。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通过实践来做判断。就让我们试验以后,用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林桂镗话中有话,说得布撒的脸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