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120

第120章 寒碧山庄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留园内原本有一瑞云蜂“高三丈余,研巧甲于江南”。关于它也有一段传奇式故事。话说当年朱缅在太湖中采得两块奇特的湖石,分别命名为“大谢姑”和“小谢姑”。“大谢姑”先运往东京,深得徽宗的喜爱。而“小谢姑”在装船启运过程中突然连船带石沉没于太湖深处。以后朱缅派了很多人前去打捞,奇怪的是寻遍周围水域,就是寻不到“小谢姑”,仿佛这块奇石“游”走了,朱缅没有办法,只得懊丧地放弃了打捞计议。

后来,到了明朝,吴县陈姓人氏竟在西洞庭山找到了这“小谢姑”,陈氏欣喜若狂,连忙雇人将此石装载上船,准备运往苏州,而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石头上船后不久,突然船漏舱破,“小谢姑”又落入湖底,打捞半天还是找不到,陈氏急了,花大本钱在峰石沉处的四周筑成堤围,将围中之水抽干,这才将“小谢姑”取出水,运到家中,安置在堂屋前。过了一段时间,浙江董氏花费巨资从陈氏手中买下了这块奇石,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运输这块奇石的途中,运石船又沉没了,董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小谢姑”打捞上来后,董氏将此石赠给女婿徐泰时,徐泰时将此石置于自己的“东园”内(现留园的一部分)。乾隆四十四年,苏州地方官为迎接乾隆南巡,装修行宫,为拍马邀宠,特将此石搬移到行宫内。时至今日,这块颇带传奇色彩的奇石仍屹立在那里。

留园的结构建筑很富有艺术特色。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楼是故园的上体建筑,楼阁如前舱。敞厅如中舱。形如画舫。楼阁东侧有绿荫轩,小巧雅致,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涵碧山房西侧有爬山廊,随山势高下起伏,连接山顶闻木樨香轩。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气浮动,沁人心脾。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同景色尽收眼底。池中小蓬莱岛浮现十碧波之上。池东濠濮亭、曲溪楼、西楼、清风池馆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间,进退起伏,错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涧壑隐现,可亭位于山冈之上,有凌空欲飞之势。

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土厅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厅内装修精美,陈设典雅。其西有鹤所、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等院落,竹石倚墙,芭蕉映窗,满目诗情画意。林泉耆硕之馆为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圆洞落地罩分隔,厅内陈设古雅。厅北矗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系江南园林中最高大的一块湖石。峰石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为主,土石相间,浑然天成。山上枫树郁然成林,盛夏绿荫蔽日,深秋红霞似锦。至乐亭、舒啸亭隐现于林木之中。登高望远,可赏西郊名胜之景。山左云墙如游龙起伏。山前曲溪宛转,流水淙淙。东麓有水阁,横卧于溪涧之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留园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空间对比。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典范。

古代园林的建筑艺术

园林,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美的特征。我国古代的园林,是在统治阶级居住与游览的双重目的下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模仿自然风景,因地制宜地布置房屋花木,叠山理水,并运用造园手法,将亭、台、楼、阁等建筑,与小桥流水、小石花卉和谐地融于一体。著名的园林有苏州拙政园、留园、怡园以及无锡的寄畅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