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是举世闻名的风俗画杰作。
《清明上河图》,最先由宋徽宗收藏于北宋宫廷,公元1126年9月,金兵掳走了徽钦二帝,洗劫了宫中宝物。《清明上河图》却流传于民间,元灭金后,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代至正年间,宫中有个装裱匠,用临摹本把真本换出,卖于某真定守,后又卖给武林(杭州)的陈彦廉。陈怕事败,又急于用钱,就卖给博雅好古寓居北京的杨准。
清明上河图
据明人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其子严世蕃仗势横行乡里,他们得知《清明上河图》是无上神品,便派人四处搜寻。此时,画存于陆完家,陆完死后,夫人十分珍爱地把画藏在绣花枕中,秘不示人。夫人有一外甥姓王,长于绘画,乖巧善谈,趁夫人高兴时,要求看画,夫人一时推辞不开,便允许他坐在小阁中不带笔墨,限定时间观看,王生号振斋,聪颖过人,经十几次观赏,对画中房屋、街道、舟车,人物构图布局,均默记在心,回去之后,就将全图临摹仿制流传于世,但真品终归严嵩之手。
此外,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命名问题,看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这个命名含有“承乎”、“太平”之意,应是封建社会常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本图内容为帝京内外繁华的景象,并呈献皇帝御览,其美化“盛世”的含义也就下难理解了。《清明上河图》被历代的鉴藏家们辗转收藏,多次幸免于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的发展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做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
画面上有市街上的各种商业活动、手工业活动、河上的漕运活动、各类人的游览活动等。除了酒楼、药铺等大型店铺外,还有香铺、弓店,处于十字路口小茶铺或酒铺,还有门前挂着“解”字招牌的当铺,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有卖花的、算命的以及各种摊贩等均可一一辨认,街道上活动着各种人群,官员骑马,侍者前呼后拥,在人丛中穿过;有的妇女们则坐了小轿。在如此熙熙攘攘之间,有人挑担,有人驾车,车子的样式也不尽相同。河上有人使船,有人游逛,有的在门口凭栏眺望。这热闹的光景,画家安排得有条有理,杂而不乱,引人入胜,古都风貌再现眼中。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弛;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从进城到第二条街,画卷终止。
汴京
“汴京”,即河南省开封市,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战国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末年的建都之地,号称七朝古都。“汴京八景”是古都名胜的精华。汴京八景指的是繁台春晓,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