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种很特别的体裁,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文体,叫做“赋”。赋是从先秦的楚辞演变而来的,像诗,要押韵;又像散文,写法讲究铺得很开,不像诗精炼。
谈到汉赋,就不能不提到司马相如,他是以写赋出名的大作家。司马相如,原名长卿,西汉时期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他少年时代就很爱读书,也练习击剑。他对赵国的蔺相如特别佩服,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相如。
司马相如年轻时候便在景帝的宫中当了个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欢文学创作,也没发现司马相如这个人才。一次,梁孝王带着邹阳、枚乘等人来朝见景帝,枚乘早就以词赋创作而出了名,司马相如和他们很合得来,便辞去了景帝宫中的位置,到梁孝王府中去供职,梁孝王收留了司马相如,让司马相如和他的其他文士们在一起,这一段时间里,司马相如创作了不少作品,流传到今天的有一篇代表作叫《子虚赋》。
不久,梁孝王生病去世,依附在梁孝王府中的文士纷纷走散,司马相如也回到了老家,因家里很穷,便来到临邛(地名,在今四川邛来县),过着流浪文人的生活。
汉武帝刘彻当皇帝后,非常喜欢辞赋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一天,他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读了一遍又一遍,喜欢得不得了,还叹气说:“我怎么就没福气遇到这样的大臣!”狗监(宫庭里管猎犬的官)杨得意说:“这个人是我的同乡,现在还活着,你要见他,一点不难!”武帝一听,立即传诏,要司马相如进京。
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后,对汉武帝说:“《子虚赋》只体现了诸侯王的规格,还不够皇帝家的气派,我还能写更好、气派更大的!”汉武帝很高兴,让他赶快做,不多久,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大赋叫《上林赋》,《上林赋》比《子虚赋》果然更有气派,但两篇赋的特点、内容大体上差不多,都是写皇家园林如何大,皇帝出游如何有声势,极其讲究文字的工整、节奏的和谐,并且用了许多典故词语,读起来很有气势,赋的结尾还很巧妙地说:气派当然要大,但皇帝如果长期陷进游乐之中,那会对国家不利的。还有一点劝告的意思。
司马相如的一生,没有做成蔺相如式的人物,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却是声名远扬。他糅合各家之长,成为汉赋的第一人。赋在他的手上趋于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格式,以后的文人都把他看做是效法的榜样。由于几个皇帝的重视提倡以及司马相如作品的影响,当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写赋之风,以至于对后代散体文、骈体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大赋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繁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赋逐渐被改革、简化了,到东汉时,小赋比较流行起来,小赋创作的代表人物是扬雄,创作小赋的作者非常众多,小赋也更加受到读者的喜欢。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梁王死后,司马相如回了老家。他家境清贫,自己又不会做什么,就投奔一个老朋友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县令。临邛县里富豪很多,他们听说司马相如是县令的朋友,打算设酒宴请他。宴席就摆在了大财主卓王孙家。
文君当垆
那天,当客人们一看到一表人才、风流潇洒的司马相如都为之倾倒。县令提议,司马相如弹琴一曲,曲毕,在座的人更加钦佩。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刚刚死了丈夫,住在父亲家中。她对音乐极为爱好,在司马相如弹琴的时候,她隔着帘子看见相如温文尔雅的样子,顿生好感。司马相如也听说她聪敏美貌,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文君为之所动,当夜与相如私奔成都。
回家以后,司马相如还是穷,卓文君父亲恨他丢了自己的老脸,不认这个女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想了个办法,又回到临邛,在街上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个小酒菜馆,卓文君亲自卖酒,司马相如与仆人一起洗盘子刷碗。这就是“文君当垆”的故事。
消息传到卓王孙的耳中,卓王孙气得没办法,只得把女儿原来的嫁妆全部给她送去,还拨出一百多个仆人,送去一百多万钱财。这样,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又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司马相如发迹后,渐渐耽于逸乐、日日周旋在脂粉堆里,直至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卓文君忍无可忍,作《白头吟》以诀别。“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随诗并附书曰:“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据传,司马相如阅毕这一诗一书后,忆及当年恩爱,遂绝纳妾之念,夫妇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