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29469000000085

第85章 古代乐舞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些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东汉墓室壁画《乐舞百戏图》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在原始乐舞活动中,人们常把自己打扮成狩猎的对象或氏族的图腾,这类乐舞反映了先民的狩猎生活。

从十六国混战时期,到北魏统一中国北部,约100多年,黄河流域遭到破坏,汉、魏传统乐舞日趋衰落,而西域乐舞逐渐东来,学习胡舞已成风气,遂开隋唐《十部乐》之先河。

北魏道武帝于公元386年建都盛乐。盛乐遗址出土的乐舞俑,颇具草原鲜卑族歌舞特色。中间舞人似为男性,戴风帽,着长袍,张开双臂做飞翔状,伴奏乐队有立有坐,有单腿跪,有双腿跪,全戴风帽,是一种生活习俗的舞蹈,可视为《雁舞》之滥觞。

云冈16窟明窗西侧“伎乐天”,帷幔下乐队6人吹螺、横笛、击鼓、弹琵琶,击小铃,下层为一排舞伎。束高冠着翻领敞胸紧身衣,跪右腿,合掌起舞。这是云冈石窟第一期的石刻,保留着浓重的鲜卑族风貌和印度、西域的影响。而第二期第10窟前室顶部飞天,是一个优美的独舞,舞者上身裸露,斜披胳腋,脸形圆润,云魂乐舞也明显有中原化的趋势。而第三期魏孝文帝冯太后太和改制提倡汉化,因之称他们为汉化的鲜卑人。从三期乐舞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北魏为了本民族的利益逐渐汉化改制的历史情况。

北齐、北周宫廷和民间各族乐舞异彩纷呈,北齐帝王及贵族喜爱胡戎之伎。山西寿阳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一男子舞俑,长得深目、勾鼻,面带微笑,着花丝绸袍,花绸裤,敞领宽袖,双手松松握拳,正在起舞。宁夏当时也是通往西域的要道,固原县城出土的绿釉瓶,在一圈联珠纹样内有7人一组的男子乐舞,最上面左吹横笛,右手打手鼓,下左为弹琵琶,右弹箜篌。中一人身穿大翻领窄袖的胡服,右臂举在头顶,左臂在身后,左手在翻袖,左腿大跨步,右腿拔起,身旁两人似在拍手击节,是一幅生动的《胡腾舞》。

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娶了突厥木杆可汗的女儿阿史那氏为皇后,带来了康国、龟兹等地乐舞,轰动长安。在敦煌莫高窟也留下了突厥人的舞踪,如北周297窟“树下伎乐”,在树荫下,两女舞伎,着突厥装,圆领紧身露膝筒裙,腰束带,断发,左舞人两手相叠,吸右腿,右舞人手掌心相向,双足交叉,扭腰移颈而舞。左侧有擘箜篌、弹琵琶、吹竽的乐队,旁立一男子正在欣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乐舞方面也是如此,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茂陵佛座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见证。在这时期,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东汉建的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它保存的龟兹壁画记载了古龟兹以及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保存在拜城克孜尔千佛洞,西晋时期38窟乐舞洞,两壁共14组(每壁7组),每组两伎乐菩萨(早期的天宫伎乐)或拍掌击节,或拈花绳起舞,或弹琵琶,或击手鼓,正是古龟兹乐舞的写照。

北魏乐舞石雕

北魏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至公元494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90多年间以平城(山西大同市)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魏中期在云冈开凿石窟,把长安、凉州的能工巧匠迁到平城,因之云冈石窟修得庄严秀丽。乐舞石雕为我国石雕艺术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