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话是一门学问,因为语言可以使人幸福,也可以使人悲伤,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愤怒。直接的批评往往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得当的话,就很容易给双方的关系和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你要对别人发表看法,对他人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时,一定要正确使用你的批评。
以理服人是对的,但道理有时并不容易被直接接受,甚至会让对方产生反感,尽管在反感时他内心并不一定认为道理错了。所以,批评要与赞美相结合,赞美有着巨大的力量,赞美是一种美德。适度的批评之后,对于其优点别忘了再加上几句称赞的话,才不会损坏彼此的情谊。用赞美的方式和隐性的批评往往比单纯的批评来得有效,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卡尔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国总统宝座。这位总统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时候。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书,人虽然长得不错,但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这位漂亮的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这几句话出自柯立芝口中,简直让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就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过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为什么呀,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痛。”成功地批评他人的关键在于采用得当的态度。如果你批评时多半是一味地指责别人或简单地告诉他你的看法,你就会发现,除了被别人厌恶或起到发泄的作用外,你将一无所获。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尤其是不依不饶的批评,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批评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我们有些人批评起来简直让他人无地自容,下不了台阶。其实,不依不饶的批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让他人改正错误的目的,而且有碍于你的人际关系。批评是一种人际互动,方法得当事半而功倍,方法不当事倍而功半。批评是对人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惩罚,在改善人的行为时,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明显,一定不能滥用惩罚,惩罚是消极的,尤其是过度惩罚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扭曲行为。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此话道出了人性的一大特点,即爱面子。可是我们不能只爱自己的面子,而不给他人面子。每个人都有一道最后的心理防线,因此,当我们遇人待事时,应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一句或两句得体的话,对他人态度做宽容的了解,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的面子。批评他人也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对方虚心接受批评,让对方更加正确地行事,同时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有时批评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话中带有了威胁,效果就难以达到,甚至会给双方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批评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光是理由充足还不够,还要掌握对方的心理特点,对不同性格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如果你不能以正确的方式批评他人,将不能成功地笼络人心,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善于批评者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争取让对方心服口服。
批评人有一个原则,即对事不对人。这样可以缓和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如果把矛头直向当事人,就会无意之中造成伤害,进而于事无补。当你批评别人时,时时刻刻反问自己:“我是不是针对当事人了?”“我是不是忽略失误本身了?”“我是不是在人身攻击了?”等等。还要注意方法得当:
批评他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谈一谈自己从前做过的类似的错事,一方面可以为对方提供活生生的例证,让他从这例证中认识到犯错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带给对方一定程度的认同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心胸开阔、坦诚相见的良好的批评氛围,从而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有时候,碍于所处的场合或评价对象的面子,批评者虽然胸怀块垒,不吐不快,但却不便以过于直露的方式进行表白。这时候,批评者可以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把自己的表白作为个人感受的抒发,而将批评之意蕴藏在貌似中性的表白之中,既不破坏特定场合的气氛又能够使批评对象领会其批评的意图,并引起所有在场者的思考。
有时候批评也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在冷冰冰的气氛里很难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如果在批评之前先表示对对方某一长处的赞赏,肯定对方的价值,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那么就能够营造出较好的气氛,这样既削弱批评本身让人难以接受的程度,又使被批评者不致产生逆反心理。幽默并非只是与讽刺结缘,在批评中引入幽默是调节气氛最好的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如果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批评掺杂上讽刺的意味,就会招人反感。
另外,在批评他人时,要善于运用词汇,例如,“意见”和“建议”两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否定性的,而后者是建设性的。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接受建议而不是意见。建议性的批评可以削弱批评中的否定因素,营造出良好的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被批评者既没有从批评中感受到太多不快,又自然地放弃了原先不正确的做法。
对于那些天真幼稚、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在发现对方的某种错误之后,巧妙借助这种错误行为含义与某种物体的联系,用一个动作和拟人手法的有机结合带出批评的含义,寓批评于某种动作或意味深长的话语之中,会促使人深思、自责。
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犯了错误,最忌讳别人津津乐道他的短处。批评者过多地纠缠于错误本身及其后果只会让他厌烦痛苦,丧失信心,甚至于怀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进行顶撞。既然错误已经发生,倒不如既往不咎,引导犯错者着眼未来,为做好明天的事情而吸取教训,细心准备。许多人之所以做出错误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这行为本身的违法、违规和不道德性,而是因为一时被种种不良的念头所驱使,导致自己做出了在理性状态下不太可能做出的错事。遇到这种情况时,批评者往往没有必要再去重申那人人皆知的大道理,只需采用含蓄的方式,暗示对方正在忽略最为基本的道德尺度和法律法规,使之从贪婪的念头中惊醒过来,从而自觉地放弃错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