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成长金禁句
29472600000024

第24章 与孩子沟通时不应该说的话(3)

上面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根据一项“青少年与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在管教子女时,有84.6%的父母赞成“男孩应该有男孩的行为,女孩应该有女孩的举止”的教育方式,换言之,这种把男女性别功能明显区分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父母脑海中。

事实上,这样刻意地让孩子男女有别,会抑制孩子的自然成长,抹杀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为在兴趣和能力方面,是不存在性别差异的。

有位教育学者说过:“男性是由51%的男性精神和49%的女性精神所组合而成的。”女性的组成百分比例则相反。也就是说男女在精神上的差异是相当微小的,也因此男女才能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的心意。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要刻意强调性别的差异,让男孩女孩一起玩,会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孩子自由地展现个性,那才是比较正确的教育方式。

专家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不妨忽略孩子的性别,不必刻意指出:什么是女孩做的,什么是男孩做的;女孩不应该像男孩一样等等。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天性,这样孩子的精神才能得到最好的放松和舒展。

在生活中有些地方,的确是男女有别的。父母对此要加以有效地指导,让孩子自然体会到男女的差异,这对于孩子正确认识异性,形成正确的异性观,很有帮助。

对于孩子来说,男女的界线并不明显。男孩玩女孩游戏或女孩玩男孩游戏都是正常的;更利于孩子正常成长。相反,如果人为的去区分这些问题,反而不利于孩子以后与异性正常交往。

26我这是为你好

小娟长得很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学校还担任学生会主席的职务,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可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却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呢?

小娟的妈妈一直想把她培养成为一个绝对出色的人,所以,小娟除了每天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去学习钢琴和舞蹈。放假的时候,妈妈就把小娟送去英语口语速成班学习。这样下来,小娟根本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就更别提玩了。每当听到周围的女生谈论一些时尚的话题时,小娟却只能待在一旁听着,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说些什么,心中的苦恼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每当小娟稍微有一点抱怨的情绪,妈妈总是搬出那么一句话来:

“你知道吗?妈妈都是为你好,所以,你一定不要辜负妈妈的苦心。”

只要说这么一句话,懂事的小娟就不敢再有什么不满了,继续学习这,学习那。

这天,小娟特别想和同学去展览馆看画展,可是妈妈给她安排了舞蹈课程,她便请求妈妈:“我就缺一次舞蹈课不行吗?我真的好想去看这个画展呀。”

妈妈又开始苦口婆心地说了:“女儿呀,我这是为你好……”没等母亲说完,小娟已经打断了她的话,说道:“什么都说是为我好,可是我一点也不觉好,我一点都不快乐……”说完,便委屈地哭了……每当家长想要孩子做一些他们不想去做的事情时,总是使出这样一个“杀手锏”——“这都是为你好”,就这么一句话,让孩子不忍拒绝父母的要求。

父母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左右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强迫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特长。这样做并没有错,可是家长们要了解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学习这样那样的特长。如果孩子喜欢,那么父母就是在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孩子不喜欢,那就是在违背他们的意愿。这种强迫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孩子略有所成,在他们心里留下的也只是厌恶和伤感。

如果真的是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以自己的意愿来替孩子做决定。要记住,无论你认为这件事的价值有多大,那也只是你的想法,并非孩子的真正意愿,因此不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专家建议

教育孩子就要教育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在任何事情前,他们都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为之做出自己的选择。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父母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有一片自由的天空。

27我们买一个更好的

丽君的班上新转来一名叫小菊的女生。这女孩家里挺有钱,所以,在衣着打扮上很是时髦。班里女生都很羡慕小菊,也有些女孩悄悄地模仿着小菊的衣着打扮。其中,丽君也不例外。

这天,丽君和妈妈一起到百货公司买东西。当来到女装的柜台时,丽君看到了一套很漂亮的衣服,禁不住欢呼起来:“妈妈,你快过来看看!这套衣服和我们班小菊昨天穿的那套时髦的衣服一模一样。”

妈妈问道:“谁是小菊?”

丽君答道:“她是我们班新转来的学生,打扮得特别时尚……”

妈妈听罢,撇撇嘴,立刻把丽君拉到了另一个服装柜台前:“看看这个品牌,我们买这件。买一件比她更好、更时髦的衣服!”

丽君高兴地亲了妈妈一下,笑道:“万岁!太棒了!”

故事里面的情形经常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中很多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所以经常会比着给孩子买高档的生活用品。实际上,父母的这种做法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相反,只会导致孩子和别人进行穿戴打扮的攀比,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虚荣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日后在社会上生存,都是极为不利的。生活中,有些人虽有能力,也想取得好成绩,但不肯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吃不了苦,只好不择手段地追求荣誉,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这种人不但终生都不会有所成就,而且如此攀比还会难以尝到生活的快乐。

所以,父母不应该误导孩子与别人比打扮,比物质享受。如果孩子因为别的同学比自己学习或生活好而产生嫉妒心理,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

其实,没有虚荣心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要对自己的虚荣心加以调整,使之产生向上的动力,而不是任其发展成有害的“嫉妒”。父母要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虚荣心。

专家建议

不要让孩子在物质方面进行攀比,避免助长他们的虚荣心,而且要对孩子的虚荣心进行正面引导,让孩子学会在差距面前坦然。

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所谓的“名牌”。盲目去追求“名牌”,无意之间就会养成互相攀比、互相追逐“名牌”的意识。要让孩子正确认识着装美和内在美的关系。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起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不做攀比虚荣之人。

28别和坏孩子混在一块儿

晓祥是个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很好,还是班里面的小组长,是大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典范。

晓祥有个好朋友叫虎子,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因为,虎子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还特别调皮捣蛋,总喜欢和老师作对。

一天,晓祥和虎子一起去网吧玩游戏,很晚才回家。妈妈询问原因才知道他和虎子去玩游戏了。妈妈不高兴地对晓祥说:“你怎么能和虎子混在一起呢?”

晓祥很疑惑,问道:“我怎么就不能和虎子在一起玩呢?”

妈妈回答:“你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吗?你整天和虎子这样一个坏孩子混在一起,说不定就会受到他的影响,变成像他一样的坏孩子!你知道吗?”

晓祥眨眨眼、挠挠头,迷惑不解。他心里面想:怎么和虎子一起玩,就会变成“坏孩子”了?

父母常常对孩子说“某某是坏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说别人是“坏孩子”,这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

孩子的心是善良纯真的,他与伙伴的友谊是真挚的。可家长偏偏否定这一切,并说他的朋友是“坏”,孩子当然难以接受。

有的父母对孩子与同学的交往进行限制,只容许孩子同他们眼中的“好学生”来往,而不允许他们同那些“坏孩子”来往。这种过分干涉的做法一是会遭到孩子的反感,二是会使孩子感到孤单寂寞,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父母的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还有可能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交友观,失去辨识良友劣友的主动性和判断性,从而为他们日后与人交往设置障碍。

专家建议

对待孩子,对待孩子交往的朋友,要抱着尊重的态度,引导孩子培养科学的交友观。如果怕孩子交上“不良少年”,应该教会孩子区分“好”与“坏”的标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拥有更多的真诚相待的朋友,学会和不同个性的人交朋友。

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否定他们的朋友。说别人是“坏孩子”,这样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让他从小对人产生“另眼相看”的不良习惯。这样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交友的机会。

父母应给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力,而不是过度干涉,这有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9为了妈妈,你一定要考好

凌子今年升初三了,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母亲比她还着急。妈妈一直希望凌子能考上重点高中,然后上大学。可是凌子的成绩一般,班主任善意地建议凌子考中专或是职业高中。妈妈知道后,勃然大怒。

她是一个好强的人,觉得班主任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她发誓说:“我非要让我女儿考上重点高中不可!”

从此以后,妈妈就给凌子下了死命令:“为了妈妈,你一定要考好,考上高中让你们老师看看!”她再次压缩凌子的休息时间,起初女儿被弄得连吃饭都打瞌睡,后来渐渐地想睡也睡不着了,而且整天望着天花板发呆,还时不时问妈妈:“我考不上重点高中怎么办?”

每到这时,妈妈就苦苦地哀求凌子:“为了妈妈,一定要挺住,一定要考上高中!知道吗?”

凌子只好咬着牙坚持下来。

可是,毕竟是学习基础差,凌子还是没有考上高中。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凌子竟然变得神情恍惚,疯疯癫癫起来。

故事里面的妈妈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因为“恨铁不成钢”,因为要强,她们就以所谓“爱”的名义来逼迫孩子,美其名曰“为了妈妈”!

家长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想要实现怎样的人生,是孩子的自由。家长没有权利也没有可能逼迫孩子背负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不是对孩子的爱,相反是对孩子的摧残和伤害。

家长要注意,千万不要拿孩子的学习或其他方面的表现来打赌,孩子不是赌盘上的金币。在为孩子确定学习或考试目标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真实情况,确定孩子力所能及的目标,不要与别的家长攀比,为孩子制定高难度的目标;更不要对孩子灌输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观念,这会使孩子的心灵和精神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对于心灵稚嫩的孩子来说,这种紧张和重压无异于一种灾难,很有可能诱发各种心理疾病。

如果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父母也不要用这种方法逼迫孩子,而应该用一种更积极的方法,找出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真实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专家建议

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而不是一味地威胁“为了妈妈,你要好好学习”,“为了爸爸,你要考好”等等。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真正努力学习,而不是逼迫和威胁。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爱为筹码,以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为枷锁禁锢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愿望,也有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权利和自由。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有时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而且不切实际,这很难使孩子完成父母的“既定目标”,从而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负担。“拔苗助长”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方法,只能使结果适得其返。因此,告诫天下父母一句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世界带来春天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