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孩子成长金禁句
29472600000025

第25章 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应该说的话(1)

30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齐齐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是班里面的班干部,各方面都很优秀,在学校里是同学们的榜样。齐齐深知作为一个班干部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带头作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他都能做出很好的表率。老师常常夸奖齐齐是个“以身作则”的好学生干部。

这天,齐齐所在学校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为了让同学们踊跃响应,老师就先给学生干部作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学生干部先加入献血的行列。

齐齐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和妈妈说了,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可是,齐齐刚把话说完,妈妈就大声地拒绝了:“不行!你怎么能去随便献血,你知道要吃多少营养品,你的血才能补回来吗?”

齐齐向妈妈解释道:“其实,正常人献一些血是不影响健康的。”

妈妈立刻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你还在长身体的时候,绝对不能献血。知道吗?”

齐齐还在和妈妈辩解:“老师希望班干部起带头作用,我可不能成为后进分子!”

妈妈不容争辩:“后进就后进,你就和老师说你贫血。别和我争啦,按我说的做!”

齐齐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像故事里面的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给出合理充分的原因,但为了让孩子打消念头,便使出最后的绝招:

“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须都得听我的。”在这种强权教育下,孩子需要做的只是接受家长的指令,然后去执行就可以了。长期如此,孩子的独立精神、自主思维都成了父母意志的附庸。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只是一厢情愿、一意孤行,以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愿望当成孩子的愿望。那么,事情的结果往往与父母的初衷相反。就拿故事里面的齐齐来说,孩子的愿望是能在学校里面起到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可是妈妈却认为这样会影响健康。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认为妈妈说的话没有道理,从此对母亲说的话产生怀疑;另一种情况相对来说更容易出现,孩子听从了母亲的意见,从此时时处处只想自己的利益,从此失去了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父母切不可压抑孩子的主体精神,应该分析孩子的真正需要,激发孩子的能力去实现他自己的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完成事情。

专家建议

家长切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当作孩子的意愿和需要。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孩子不是傀儡,而是一个独立的人。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时,只要是正确的就要尊重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意愿;如果确实是错的,也要以恰当的方式给孩子说明原因,千万不要一句“按我说的去做”解决问题。即使迫于家长威严,听从于你,最终也会与你对立,适得其反。

经常与孩子进行近距离的情感交流。如果孩子的想法或愿望合理时,家长不妨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并加以鼓励。

31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可儿和邻居家的姐姐处得挺好的。可儿是人小鬼大,虽说刚上初二,可是知道的东西还不少,邻居家姐姐的许多感情上的烦恼都可以和这个小丫头交流。姐姐常问可儿:“你这些感情方面的知识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可儿总是笑笑说道:“呵呵,都是电视上面看来的呗,我可是天生有这方面的才能。”

说完,两人便笑成了一团。

最近姐姐和男朋友闹了一点别扭,两人正在冷战中。这天,妈妈和姐姐还有邻居家的阿姨正在说这件事:“你应该原谅他的,男孩嘛,总是有点粗心的。”

姐姐说道:“哼!饶了他这回,那下次更上脸了……”几个人正聊得起劲,可儿也连忙把头凑了过来,搭茬道:“哎呀,姐姐你应该原谅他这一次,就会显得你宽宏大量……”

妈妈看到女儿居然打断了大人的谈话,立刻喝道:“你在这里干嘛?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懂什么?回家写作业去!”

可儿小声地嘀咕:“谁说我不懂的。”妈妈狠狠地瞪了可儿一眼,可儿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

日常生活中,父母在说话时,如果孩子插嘴,父母便会制止:“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家长们觉得这样的话语并没有什么不妥,自己是大人,孩子是小孩,孩子“乱”讲话就是没礼貌。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想法太过于专制了。

大人与孩子的世界虽然不同,但应该是平等尊重的。孩子对大人世界的事情发表见解是他们独立意志的表现和发展的需要,即使观点不正确,也是值得称赞的。

如果大人们把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划分得太清楚了,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那么孩子就不会信任大人,有事不会和大人说,而是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在心里。

所以,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这种对成人世界的新奇,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参与到一些“大人们的事情”的讨论中,培养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家建议

家长要注意,孩子有发言的权利,应该尊重孩子的表达需要,让他自由发表个人的意见,而不要扼杀他们的天性。

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尽快尽早地了解成人的世界,了解真实的社会。如果大人的谈话确实不便孩子在场。可适当地安排孩子去做一些别的事,转移孩子的视线,而不要呵斥着打断孩子的话语,说“大人说话,孩子别插嘴”这类的话语,这会在无意中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32既然这样,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吧

小东今年刚上高一,成绩不是很好,所以,爸爸妈妈就张罗着给他找各科的补课老师,觉得从现在起抓紧学习的话,可能会在高考到来前把成绩提高上去。这样一来,小东几乎没有一个休息日。同学们都在休息玩闹的时候,小东却只能做着一堆堆作业、考卷。

这天,小东的好朋友明子过生日。小东很想去参加他的生日晚会,可是,小东晚上正好需要去补习英语。于是小东便向爸爸说明了这件事情,希望爸爸同意今天可以不去补习。可是爸爸听完他的话,非常生气,说道:“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你给我好好去补习,你知道一节课要花多少钱吗?”

小东回嘴:“不知道!整天都是学习、学习,我都快要疯了,今天是好朋友的生日,一年只有一次,难道这样你都不允许吗?”

爸爸喝道:“不行就是不行!没有什么理由,你要是不听,你就别回这个家了。”

小东也被爸爸的话气坏了,大声嚷道:“好,不回就不回!”

爸爸看到儿子居然真的敢顶嘴,骂道:“行啊!既然这样,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吧!”

小东头也不回地摔门而去……

现实生活中,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有发生。很多人认为,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在孩子身上,但许多情况下,孩子是被父母的话逼出家门的。

冲突爆发时,父母与子女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赖性强的特点,动辄就用抛开不管一类的话来恐吓孩子,发泄对孩子的不满。

“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行,既然这样,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父母说出这些最后通牒式的话来,不过是想逼迫孩子就范。当然这话并不是当真的,只不过想以它来结束这场口舌之争。但是孩子没法应对。不少任性要强的孩子,因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离家出走。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用这句话来要挟子女,迫其改过。应该和孩子做好沟通,不要动不动就用家长的权威来威胁孩子。

这样的教育是非常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的。故事里面的父亲,不妨允许孩子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然后和孩子约定改天自己复习缺的课程,这样,孩子一定会心存感激,以后的学习自然会更自觉、认真。

专家建议

当孩子有错时,父母应该明确指出,即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也应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慈爱和深情的关切,从而产生自强、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则,即使孩子一时屈服了,也于事无补。

不要对孩子随意地怒喝,发脾气,说些“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话语,这对于孩子,特别是那些处于逆反期的孩子而言,实际上就是“赶他们出家门”,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对父母的感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用来说父母对于子女似有不妥,但是,它足以说明:父母教育子女也需以理服人,以权威来管孩子只会使矛盾激化。

33你是从垃圾堆里捡的

楚楚的妈妈这几天总是忧心忡忡的,一件烦心事惹得她几天几夜睡不好觉。原来,妈妈在楚楚小时候随口说过的一句玩笑话,一直伤害着楚楚。如今,女儿长大了,在最近和母亲的一次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楚楚小时候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特别喜欢问问题。有时候,问得妈妈心烦,妈妈就会胡乱说一些话敷衍她。有一天,楚楚问妈妈:

“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正在忙着手中的家务活儿,就随便回答道:

“你是我从垃圾堆里面捡来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女儿都是初三的学生了,已经长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最近楚楚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妈妈批评了她几句,楚楚就和妈妈顶起嘴来了。妈妈在气头上就给了她一个耳光。谁知,楚楚竟然恨恨地对妈妈大叫着:“你就打死我吧,反正我不是你的亲生女儿,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妈妈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想不到自己过去的一句玩笑话居然会在女儿幼小的心灵上留下这么大的伤疤,此时母亲已经后悔莫及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会疑惑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而妈妈们的回答大多都是搪塞式的语言,什么“你是我捡来的呀”、“你是我从路边抱回来的呀”。母亲们不知道,幼年的孩子是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的,于是小小的心灵就会被一句“捡来的”纠缠着,将信将疑又充满恐惧,生怕自己不是妈妈亲生的,有一天终要被母亲遗弃。

母亲应该明白,孩子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甚至一些更具体的问题是正常的,说明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表示孩子开始对自身的由来和存在感兴趣了,对生命的奥秘产生了好奇。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答案。

可能大多家长羞于讲述性知识,就随便和孩子开玩笑说“是捡来的”。这样的结果,会让孩子心存疑惑,可能当孩子长到更大时,他们必然会对更多身体方面的知识产生疑问,会对性产生神秘感,进而自己去猜测,去探求,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家建议

对于孩子“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要给予充分重视,在讲述必要的性知识的同时注意不要欺骗孩子。

母亲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面误导孩子,孩子没有判断力,又缺乏安全感,父母的话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甚至怀疑母亲的爱。

曾经发生过多起孩子因为听信了父母说的“自己是捡来的”而离家出走去寻找亲生父母的事件。

34哪来的这么多好奇心

沈括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小时候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爱打听,爱观察,爱把见闻记下来。每当生活中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小沈括都会习惯地去问父亲。他的问题还真多,面对儿子的好47奇心,父亲总是鼓励小沈括先自己思考,所以父亲每次都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地引导他,启发他,让他自己推理,找到结果。

每当小沈括对什么问题产生疑问时,父亲都鼓励他说出来,并记录下来,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这让沈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事物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出自己的分析思考,这为他后来编撰传世之作《梦溪笔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梦溪笔谈》里记载的很多自然规律和生物习性仍然被后人参考。

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好奇心,总是会如此抱怨:“哪来的这么多好奇心?”这样一来,孩子的无端好奇似乎成了他们的一个缺点,会被父母批评、责备。时间久了,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抑制。

孩子的好奇心真的像父母们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好的作用吗?

事实并非如此,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又可以奠定一个人日后成功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奇。”好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瓦特小时候,发现壶里的开水把壶盖顶起的现象,便产生了好奇,经过长期试验,最终研制出先进的蒸汽机;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飞向其他方向,从而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好奇,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父母过分地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会阻碍孩子迈向成功的脚步。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想方设法发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除了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外,家长还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面对孩子别出心裁的新花样和恶作剧,千万不要气恼,更不要责怪孩子,相反应该要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创新精神的体现。

专家建议

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好奇心是推动孩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驱动力。当孩子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家长不必像百科全书一样的给孩子所有的标准答案,父母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来寻找答案。

面对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切不可责备或是不耐烦,而应该与孩子并肩探讨未知的世界,成为孩子的战友和伙伴。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又可以拉近亲子关系。

35那么难看,你还喜欢这天是小云的好朋友远远的生日,小云正在犯愁给她送什么样别具特色的礼物呢。因为,远远再三告诉她,千万不能送一些没有创意的礼物!小云想:“什么叫有创意呢?呵呵,看来远远是想检验一下我们的友谊了。”此时,小云突然看到了家里的漂亮窗帘,她心生一计。

小云买来很多包装纸,然后自己亲手折了很多千纸鹤,把这些纸鹤穿起来,哇,一幅美丽的窗帘就呈现在眼前了。小云得意地对自己说:“小云,你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呀,这个生日礼物看来是绝对充满创意的了!”

小云把做好的窗帘拿到客厅,想让妈妈也瞧瞧自己的“伟大制作”,可是,没想到妈妈看了一眼窗帘,居然不屑地说:“这是什么?这么难看的东西,你还喜欢?居然笑得眼睛都眯了!”

小云没好气地说道:“对,我就是喜欢,这是我亲手做的‘难看’

的东西。”小云转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妈妈突然有点后悔了,怎么就随口说出这样的话呢?

故事里面的小云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觉得非常美丽的东西给母亲看,可礼物居然被母亲评价为“这么难看”,这怎能不让女儿伤心呢?

妈妈的话很显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认为自己笨,没有鉴赏能力。

如果母亲婉转一点回答,不要说出这么生硬的话,那就不是这种效果了。妈妈可以这样和小云说:“这个窗帘看起来挺不错的,不过,我觉得颜色稍微艳丽了一点。如果颜色素净一些的话,我会更喜欢的。”

这么说不会引起女儿的反感,不会使她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坚持原来的看法,她可能会重新考虑其他的选择,接受母亲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