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小戴的爸爸却觉得他在理科方面有潜力可挖,希望他能考上建筑学院,当个出色的建筑师。这天,父子俩人就为选择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问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争论。
小戴对爸爸说:“我希望学文科,然后专攻英语这门科目,为考上外语学院做好准备。”
爸爸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你在理科方面有潜力,再说,以后找工作,还是理科比较好一些。现在学外语的人一大堆,你最好按照我的话来做。”
小戴反驳道:“我最清楚自己的情况了,学习文科我会更加有信心,学习理科我有时还是有点吃力的。你要尊重我的选择!”
爸爸觉得和儿子说不通,开始有点火了:“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不要和我在这里争辩,知道吗?”
小戴看着父亲一副强硬的样子,生气地走开了,谈话也就不欢而散了。
现实生活中,像小戴爸爸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这些家长常常持有这样的态度:你是个孩子,你懂什么?让我来教你,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家长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以为自己总比他们高出一筹。
有的孩子思路开阔,常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和洞察力,有时会说出比成人高明很多的见解。只可惜我们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并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不接纳孩子的认识有比自己高超之处的事实,在迫使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大大打击了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父母们要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世界,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既然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去闯出自己的新天地,去建立自己的世界。那么,就让他们自己自由地表达意见、自由地决定事情吧。
专家建议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成人来对待:当他们跌倒的时候,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当他们选择爱好时,让他们自己决定;当他们选择朋友时,也要给他们自己判断的权利。除非有危险性,否则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好的事情,也不要干涉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儿孙自有儿孙福。”既然谁也无法预知未来,就让孩子自己去适应吧!这样一来,他们很快就会建立起独立的性格,并能将潜能慢慢发挥出来。
当父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时,也应注意对他们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毕竟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考虑问题有时也不尽周全。因此,父母把自己对事、对人的看法提出来供孩子参考,但不管你认为自己意见是多么好,最后选择的权利应赋予孩子,因为只有自己驾御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51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别管
小丫简直就是过着公主般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丫今年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这般大的孩子却是什么家务都不会做,甚至自己的衣服都没有亲手洗过一次。虽说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是事实。
小丫的爸爸是家公司的老板,妈妈是标准的家庭主妇,家里还雇佣了一个小保姆。所以,小丫的小手从来不会有蘸水的可能性。妈妈常常对小丫说:“这些家务活,你都不用干的。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别管,都由妈妈帮你干。知道吗?”
小丫就是这样娇生惯养长大的。老师了解到小丫的情况,对小丫进行了家访,并真诚地建议妈妈:“现在必须要让孩子学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以后,她要是上了大学,你难道还跟着她上大学不成?或是帮她找个保姆跟着,帮她干活?”
妈妈听了老师的话,也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要是光想着干活,哪还有时间学习。作家长的不是让孩子好好安心学习就可以了吗?”
孩子的确应该好好学习,但现在的社会不再是一张文凭走遍天下的时代了,未来的路并不是一个考试成绩就能决定的,孩子必须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倘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的人,成为一个精神残废的人,那么孩子将如何适应当今的社会?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
很多孩子都是在“好好学习,天在向上”的谆谆教导中长大的。诚然,无论到什么时候,要孩子好好学习都是没错的。问题关键在于,现在是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仅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就远远不够了。如何做人,如何爱家庭,如何使自己的作为与时代同步,这些都是生活在新世纪的人必备的素质。
但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者“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息,才能成为人上人。这种偏颇的认识,使得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大,越来越沉,许多孩子被家长为他们报的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压得喘不过气来,享受不到童年灿烂的阳光、翠绿的草地。以后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发现对童年的回忆竟然只是书本、教室,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缺憾,而造成这一缺憾的正是可尊可敬的父母。
这种对孩子的教育,表面上看这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是教育的残缺。
专家建议
家长们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求孩子学习好就心满意足了。只有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的人,才会让他真正快乐。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例如,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果,不要一味地强调“只要好好学习,什么不会都可以”,这是一种极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让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52下不为例,再有下次我非收拾你不可
这一个学期来,小熊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本来还是全班前5名的优等生,现在变成了全班后5名的差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问题就出在小熊疯狂地迷上了电脑游戏。现在,放学也不做作业了,直奔网吧“做游戏作业”,加上小熊的父母对他的管教不是很严。就这样,小熊的成绩就像坐着升降梯一样直线降落。
这天,爸爸参加完小熊的家长会后,看到孩子的成绩单这才傻了眼。原先在学习上面绝不让大人操心的小熊,居然排名倒数,这可急坏了父亲。他看看手表,都已经晚上9点了,还不见孩子回家,就出去找小熊。最后,爸爸在附近的一个网吧发现了正在如痴如醉地玩着电脑游戏的小熊。爸爸生气地责骂道:“你现在还不快点回去学习,看看你的成绩单吧!还敢在这里玩游戏?下不为例呀,还有下次的话,看我怎么罚你!”
小熊吐吐舌头,一溜烟地跑回了家。
没老实几天,小熊又溜到了网吧。父亲再次找到了正在玩游戏的孩子,痛心疾首地说:“你不要再玩游戏了,听到了吗?下不为例,下次我非收拾你不可!”
小熊向爸爸郑重保证没有下次了。可是过不了几天,他又一次出现在了网吧里……
小熊的爸爸总是对小熊说“下不为例”,还强调“要是再有下次……”
可是,孩子却不会这么想,他只会觉得爸爸这次向他妥协了,那下一次他还可以这么干,还会等爸爸再次妥协为止。因为,他已经“胜利”
过很多次了。
如果家长轻易地原谅了孩子的过错,那么孩子下次还会使用同样的伎俩,或是保证,或是哭着求饶。所以,在这种时候,家长必须立场明确、坚定。
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下不为例”。这是一句妥协的话语,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不但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无休止地犯错。孩子喜欢去玩电脑游戏,而荒废了学业,这是现代家长头痛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孩子缺乏自制能力。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孩子的精神关怀,并以此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需所想,然后对症下药。家长可经常与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共同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孩子的认知,满足孩子对精神之爱的需求,就可以减少孩子上网的欲望。这些做法比起一句毫无威信的“下不为例”要有效得多。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因为迷恋网络游戏或上网冲浪等而荒废了学习,家长应积极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孩子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
家长从孩子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加强其自制能力。例如,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对集邮、下棋、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兴趣,分散孩子对游戏的注意力。
家长应加强孩子的心理品质与控制力的教育。帮助孩子树立一个坚定正确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动力培养他们的控制力与忍耐力。教会孩子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让他们懂得自己作为一个学生的职责,对于网络游戏来说,只能是孩子努力学习基础之上的一份奖励。
面对久教不改的孩子,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定明确。要让孩子了解电子游戏的危害性,举例说明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下场,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问题的严重性。
53你又做错了
郑绍禹上小学四年级了,平时学习还不错,可一到考试就不行了,有时还考不及格。
这天,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小绍禹拿着不及格的数学卷战战兢兢地走回了家。还没等绍禹把成绩告诉妈妈,妈妈便着急地问:“考试成绩下来了吧?这次应该考得不错吧?”听到妈妈这样问,绍禹更不知如何向妈妈说了。他知道早晚是要说的,便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了试卷,轻声地对妈妈说:“成绩下来了,在这里,只是考得不太好。”
妈妈一听脸顿时沉了下来:“拿来我看!”接过试卷,看到的是满卷的错误。当看到最后一道应用题时,妈妈没好气地质问道:“这道题你不是做过好几次了吗?怎么又错了?连做过多少次都要出错,你想你能及格吗?”
本来已经很懊悔的小绍禹听了妈妈的话后更加伤心了,“难道自己真的就这么笨吗?”
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且只对可测量的、能够标识孩子成绩的方面进行要求。
当发现孩子做错的时候,只会一味地说:“你看,你又做错了……”之类的话,而不是心平气和地询问为什么会再而三的出错,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所在。
很多父母不知道,“又”字在孩子心里的份量有多重。家长无意的一句埋怨,会使孩子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从而打击了孩子学习的意志和勇气。
专家建议
当孩子在做作业或考试发生了错误时,不要立刻指出“你这里错了”,而是应该委婉地告诉他:“你再检查一下,是不是做错了?”“老师课上讲的方法是这样的吗?”等等。
如果孩子反复改正还是做错时,也不要太过着急,或是以埋怨的口吻责骂他们。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出错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适当地安慰孩子:“成绩是次要的,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才是最主要的,不要着急,静下心来自己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