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改变历史的科学发明·实验·预言
29474200000105

第105章 妙手回春——肝脏移植

肝脏移植已经成为很多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的最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而重获生命。这一技术已是外科中最为人称道的方法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医院乃至国家外科水平的标志之一。

1963年,美国医生Starzl遇到了一位棘手的病人。这是位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3岁男孩。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胆道闭塞,患者的胆汁无法引流到肠道而积蓄于肝脏,肝脏由于胆汁淤积而损害,会最终导致患儿因各种并发症死亡。为挽救孩子的生命,Starzl医生想到了肝脏移植。

由于肝脏病变使门静脉几乎完全阻塞,使得腹腔组织中小静脉压力非常高,因此在对组织进行切割时,因为无法控制出血,患者在手术中不幸夭折。

尽管没能获得成功,但毫无疑问这开启了移植外科的一个新纪元,这一年也因此成为临床肝脏移植历史的开端。

为了使肝脏移植成为有临床意义的技术,Starzl和同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摸索和完善了手术技术。1967年7月23日,他又为1位1岁半的肝癌患者做了肝脏移植手术,这一次获得了成功,患者平安度过术后的危险期,并顺利康复出院,他因而成为历史中第一位成功接受肝脏移植的人。这位患者活了400余天,最后因癌症复发去世。

由于这时还没有出现特异性较好的免疫抑制剂,手术后的排斥反应仍然是困扰外科医生与患者的大问题。

在研究几乎陷入僵局时,1959年硫唑嘌呤的出现为器官移植带来了希望。Starzl在肾移植患者中开始联合应用硫唑嘌呤和强地松,果然,这些联合用药患者的排斥反应被抑制住了。很快,这一方法被用于临床肝脏移植,并成为在更有效的药物出现前“标准”的实质器官移植抗排斥方法。

但这两种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是非特异的,它们不加选择的杀死或抑制大量与移植排斥无关的细胞。因此很多患者虽然得到了新器官,但最终却没能躲过由抗排斥治疗导致的感染和肿瘤。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肝脏移植的一年存活率还很低。

1979年,一个新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临床移植的面貌,它就是环孢素A(CsA)。这是第一个具有一定选择性的免疫抑制剂。1980年,Starzl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联合应用CsA和强地松可以成倍的提高移植肝脏的存活率。不久,人们发现,CsA的使用使肝脏移植的存活率从前此的30%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肝脏移植终于可以结束漫长的临床试验期,正式走进广大医院的手术室。

1983年6月23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贝塞斯达肝脏移植会议宣布,肝脏移植“已不再是一个实验性技术,应当在临床应用中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