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丝的发明,解决了世界纺织原料奇缺的难题,满足了人们衣着的需要。
18世纪30年代,法国科学家卜翁从蜘蛛吐丝织网现象中大受启发,开始人造丝的研究和实验。
1855年,瑞士化学家安德曼继续人造丝的研究。他把注意力转到另一种吐丝的动物蚕的身上:蚕儿吃的是桑叶,吐的是丝,能否仿照蚕的法子,把桑叶变成丝呢?
于是,安德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开始研究。结果发现桑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蚕丝却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比起纤维素来,多含了一种氮元素。安德曼想,能不能用人工的办法,把氮加到桑叶中去变成丝呢?
他又继续实验,把从桑叶里取出来的纤维素浸在硝酸里,因为硝酸里有大量的氮。啊,成功了!桑叶真的变成了黏液。安德曼接着把这些黏液通过细孔压出来,果然成了一根根连绵不断的细丝,称为硝酸丝,这是人造丝的一个重大突破。
当然,这种人造丝只是一种实验成果,将它转化成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工业成果,还需要像赛场的运动员传接力棒一样,接着研究下去。
1883年,美国科学家斯旺成功地将硝化纤维溶于酒精中成为一种黏液,然后将黏液通过带有许多小孔的喷丝头,生产出可用于纺织的硝化纤维。
1889年,法国的夏尔多内实现了硝化纤维的工业化生产。他的人造丝在当时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时,引起小姐太太们的一片羡叹。
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明了以木材、芦苇、甘蔗渣制造黏液的方法。从这种黏液中抽取的黏胶长丝是优良的衣用纤维。
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黏胶纤维工厂,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种产品是利用自然植物如木材、芦苇、棉梗等固有的纤维为原料的,叫“人造纤维”。
以后,化学家们展开了想象的飞翼,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用最简单的天然物质,如煤、石油、空气、水等原料,制造出“纯合成”
的纤维——人造化纤。
人造丝的发明,较好地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且原料丰富,价格低廉,品种繁多,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