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改变历史的科学发明·实验·预言
29474200000199

第199章 耕云播雨的实验

人工降雨实验的成功,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典范,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工降雨最早获得成功的是荷兰科学家维拉尔特教授。1930年,他用飞机将1.5吨干冰运到2500米高空,投撒到云层中。结果很快下起雨来,但降雨区域仅8平方千米,加上维拉尔特教授对这次成云降雨的机理未能作出科学解释,因而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后来被迫停止了实验。

1933年,瑞典气象学家贝吉隆提出了冷云降雨理论,但一直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使人工降雨成为现实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朗缪尔和谢菲尔。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云中微小冰粒的直径只有10微米左右,它遇到冰核后形成小冰晶,水汽在小冰晶表面凝结,小冰晶便形成雪花,许多雪花形成雪片,当雪片达到一定的质量就下降成雪。若雪在下降过程中与云碰撞,便形成冰雹。若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会融化为水滴,下起雨来。

弄清雨的成因后,他们就在1946年7月一个炎热的日子里,在冷云室(一种模拟自然气象变化的实验设备)中做起实验来。

谢菲尔先向冷云室投进不同物质,发现只有投进干冰时,冷云室中才会出现闪烁发亮的冰晶。原来,干冰在周围温度高于—79℃时,就会升华成二氧化碳,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热量,从而使过冷水滴很快结成冰晶。此时,他呼出的气体中出现了某种细小的碎片。

谢菲尔立刻明白了,它们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体。他不停地向制冷器内哈气,并且投入大量干冰。只见冰的晶体越来越多,最后变成小小的雪花飘荡起来,慢慢落到实验室的地板上。谢菲尔激动地告诉朗缪尔:“我制成人造雪花了!”

朗缪尔非常高兴地说:“既然在实验室可以制雪花,那么,我们不妨到空中试试。”

1941年11月寒冷的一天,他们驾驶飞机,在9千米的高空将207千克的干冰撒在茫茫云海里。约半小时后,狂风骤起,随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人类第一次“呼风唤雨”获得成功。

不久,美国科学家冯纳吉特又进一步研究出用碘化银人工降雨的方法,使人工降雨变得更加方便、廉价。

人工降雨实验的成功,是人类战胜大自然的典范。催雨剂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让天空“流泪”,可以控制降雨,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