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让孩子告别缺点
29478400000003

第3章 讲究方法,激励孩子纠正身上的缺点

孩子身上有缺点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父母既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更不要如临大敌。

许多家长整天在为孩子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犯愁,而且常常以打骂、责罚、或者听之任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缺点。应该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于事无补的,并不能帮孩子真正改正缺点。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孩子有缺点很正常,没有缺点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所以说,我们作为父母既然生下了孩子,既然负起了教养孩子的责任,就要接受孩子有缺点的事实,正视孩子的缺点,从而帮助孩子改正。”因此说,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我们既不要为孩子的缺点忧心忡忡,也不要对孩子有缺点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纠正缺点发扬优点。

实际上,有些孩子的缺点,其实并非是缺点,而是家长认识片面,把它当作缺点罢了。即使孩子真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父母也大可不必过于担忧。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孩子的父母。”这就把问题的根本揭示出来了:孩子存在缺点是难免的,只要父母掌握了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就能把孩子教育好,就能使孩子由“坏”变好。而凡是没有教育好的孩子,原因都在父母身上,或是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责任感,或者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只要父母有信心,只要父母能针对孩子的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就一定能在改正缺点中成长进步并最终变为一个优秀的英才。

1.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赞扬。父母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会导致孩子心灵麻木,不求上进。反过来若是父母多鼓励孩子,则会引导孩子积极进取。

人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孩子也是如此。每一个孩子一定都有优点,只要父母肯动脑和发现,赞扬和强化孩子尚未完全显现出来的长处,就会使孩子得到快乐,而且家长也能得到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家长、老师、大人们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又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遇到父母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父母们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家长,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发现它,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父母要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一旦触发了这个启动点,孩子就会自动自发地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为了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意识,父母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时常问一下自己:我是看孩子的优点多呢,还是看孩子的缺点多呢?很多专家这样建议父母,在实施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时,必须按照以下原则去做:

(1)竭尽全力寻找激发孩子的启动点,不把眼光仅仅盯在孩子的问题和缺点上。

(2)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3)在寻找启动点时,父母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要为自己一时的挫折而灰心,要坚信困难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扩大优点是纠正缺点的最好方法。

2.用诱导的方式纠正孩子的缺点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方面靠家长的教育,一方面靠孩子的自我教育,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让孩子的自我教育达到一定效果,就需要家长做好诱导工作。

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后,许多年轻的父母首先会想到要给他充足的营养,给他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其实,不断地纠正孩子的缺点,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极为重要的。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理解孩子的心,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之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所谓因势诱导就是: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有目的、讲方法地诱导孩子明辨是非,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纠正原来的不良行为。

人各有所长,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表扬,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鼓励诱导他们积极向上,做好其他各项事情。即使是孩子的缺点,家长也要多加分析,找出其中的正确途径,鼓励诱导孩子。在当代家教中,很多父母就是用这种鼓励诱导的方法取得过极大的成功。

有一位小学生学习成绩低下,但是他对动物非常感兴趣。他天天和小动物玩,沟渠边狗窝旁,搞得浑身脏兮兮的,而且乐此不疲。学习功课是从不放在心上。家长很是苦恼,连老师也是没办法。一位教育学家知道后对他的父母说:“你们可以找些动物方面的书让他读嘛,提高他对动物的理解”。家长将信将疑:“打都不行,这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孩子买了很多有关动物方面的书籍,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但很快他发现自己好多字词不理解,就去问父母。爸爸就问他将来想干什么?孩子充满信心地说要当一名动物学家。爸爸就告诉他:“可是你书都不读怎么办,只有好好读书,学很多很多知识才能当动物学家。”孩子从此开始努力学习,很快他的成绩就提上去了。

这位父亲在教育学家的帮助下实行的诱导方法真是巧妙。他首先在发挥孩子兴趣的基础上引导,激发了孩子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通过暴力训斥等强制手段。父母的启发诱导胜于勒令制止,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用命令、恫吓、威胁是不行的。而采用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常常可以左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终止其不良行为的目的。同时,应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接受能力进行一系列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把孩子的思想行为逐步引向受理智约束的轨道上来。

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数学特长,就是通过一幅画被他父亲发现的。一次,麦克斯韦的父亲让他画一只插满金菊花的花瓶写生画。小麦克斯韦认真地画完后,父亲看着画忍俊不禁。原来整张纸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是大大小小的一簇圆圈,歪歪斜斜的三角形则是叶子。父亲并没有批评他画得差,通过这张怪异的画,父亲觉得麦克斯韦有发展数学特长的天赋,因为画中蕴含着孩子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反映出麦克斯韦可贵的几何图形抽象能力。

对孩子早期诱发的方式有这样几种:

一种是有意诱发,父母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问题的活动、谈话,诱发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和向往;

二是无意诱发,爸爸妈妈本身对某一领域的兴趣,激起了孩子的期望;

三是自我诱发,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醒悟;

四是他人诱发,在亲友、师长、朋友、同学的启发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诱发孩子产生学习和进步的浓厚兴趣。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有一次他发现其长子一鸣披上又脏又破的布做游戏,他想发火,但他未发火,因为他知道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想帮助孩子找一块干净布,但未去办,而是通过启发孩子爱干净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想办法换去了脏布。这种做法不仅不伤孩子的自尊心,相反,既克服了缺点,又调动了孩子的自觉性,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一位小学老师在讲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故事时,有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画的唐老鸭画笑了,老师虽然非常恼火,但他还是冷静地处理好了这件事。当他了解孩子笑的原因后,他让班上的每个孩子回家问自己的家长“笑”有多少种,什么情况下产生笑。第二天,孩子七嘴八舌热烈讨论,知道在刘胡兰就义时,不应该发笑,这不仅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而且让孩子掌握“笑”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认识,明辨了是非。

在纠正孩子缺点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醒悟点,如果能够抓住这个“醒悟点”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或者督促激励,孩子的思维空间便会豁然开朗,自己对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并自觉改正。

有位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参与者,在初二前一直是个懵懂的顽皮男孩子,只因为上化学课时,老师表扬了他一句,从此他喜欢上了化学,其他各科成绩也提高了,超前学完高中、大学的课程,获得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资格。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醒悟点,有的孩子很早就被融发了;有的孩子的醒悟点却久久沉睡,无缘被触动,爆发出智慧与力量的火花。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要父母善于找到导致孩子出现缺点的原因,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激发他内在的激情,孩子就能主动去提高自己。通过诱导来纠正孩子的缺点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不失为当代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的好办法。

3.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语言艺术

批评孩子必须讲究艺术,父母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更要注意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不适宜的责备语言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在批评孩子的语言方式上,家长要小心谨慎牢记批评孩子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健康成长,过分的批评只能是打击孩子,可原则仍得坚持,即使一时不能说服孩子。

在法国一城市,罗伯特的孩子小杰克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邻居一盆玫瑰花。小杰克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罗伯特要小杰克自己去,要求小杰克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

小杰克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邻居是一个70岁的老汉卢克,卢克看着杰克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没有收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杰克。

罗伯特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罗伯特径直去找老卢克,“卢克,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卢克爷爷。一天之后,罗伯特才借着一次机会奖励巧克力给儿子。

罗伯特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但他是对的,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直到他改正为止。这里,还要提醒家长们艺术的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避免用否定性、伤害性的语言,不要挖苦、嘲讽。

②切不可以偏概全,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就说他“什么也不会做”。

③不要翻案揭老底,孩子犯了错,就把他过去所有的错误一一数落。这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

④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特别不要在外人面前当面指斥、宣扬孩子的错误。

⑤不要在情绪激昂时批评孩子,这时很容易失去分寸,伤害了孩子后悔都来不及。

⑥不可用自己不良的思想、习惯来要求孩子,批评孩子正确的行为。

4.面对孩子的缺点父母不能一味地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一些家长常常毫不含糊地指责。但当孩子们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做出良好的表现时,家长却往往疏忽了对他们努力的肯定。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让孩子在愉悦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在受责备的不快中学习好的行为要容易得多。这就是正向强化,即奖励和夸奖,比逆向强化更加被聪明的爸爸、妈妈所推崇的秘密所在。

小学一年级的陈珂个性粗暴,难得有安静的时候,不管是在家中或学校,都是个令人头痛的孩子。在家中,他经常挨骂,有时也会被责打;在学校上课时,他会任意地走来走去扰乱上课秩序,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他又一如既往地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劝阻他,他大吼大叫,阻碍同学上课,结果被老师打了一耳光,还流出鼻血。自此之后,他安分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故态复萌。

最近,他开始要求同学为他做事,又要求同学回家带东西来给他,同学的母亲几乎每天都打电话到他家抗议。通常陈珂到同学家去玩,同学们都说:“妈妈不准我跟你一起玩。”

陈珂的母亲这样说,“……可能是因为经常骂他,所以如此,可是好好跟他说,他反而变本加厉……”

陈珂的母亲看来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问她陈珂有没有什么优点,她说轮到清扫工作或当值日生时,他就兴致勃勃充满干劲。

于是,老师想到了能让陈珂改正缺点的方法。通常清扫工作是别人不太愿做的,陈珂却很热心,那不妨让他在家里多帮帮母亲的忙,受到家人的赞美,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陈珂,你帮妈妈做事,妈妈真高兴!”没想到,妈妈这句普通的表扬,竟使小陈珂渐渐变得懂事了起来。

陈珂只是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时难免会碍手碍脚把事情搞砸,对妈妈而言,他倒是越帮越忙了。可是也许唯有如此,陈珂才能了解到与别人一起合作的乐趣,被肯定时的愉快,完成工作时的满足感等,同时在这种愉悦中逐渐摒弃不良毛病,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许多家长总是等到孩子屡屡出现缺点才开口责骂,这样孩子会觉得经常挨骂。每当到了不得不管教时,孩子就会想:“他们又要开始唠叨不停了!”结果,父母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觉得口说无用,便开始体罚孩子。

如果家长每天都注意孩子的行为,应该会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有进步,也能找出孩子的优点,虽然这些优点很平常,比如:“鞋子脱了会放好”、“兄弟不吵架”或是“有点心时大家可平均分配”等,父母应当正视这些事,并给予适当的赞美才是。比方说:

“玩具整理得很好,看起来真舒服。”

“鞋子脱下后放得很整齐。”

一个负责任的家长,绝不是一味地挑剔孩子的缺点来责骂,而是要找出孩子的进步加以承认,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增加自信,感觉舒适,孩子才会更求进步。

所以,纠正孩子的缺点,赞美比指责的效果好,理由即在此。

5.不要因孩子犯了错误而挖苦孩子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过火”的话会使孩子感到绝望,失去自信。面对孩子的过失,家长应对孩子多加鼓励和帮助,而不要挖苦和讥讽。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亲既是长辈,又是朋友,都希望随时可以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家长共同协商解决。了解了孩子这一心理后,家长们应该懂得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对待孩子,尤其是有缺点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讥讽和挖苦。否则,对孩子的伤害是残酷的,其后果十分严重,只会使孩子越来越厌恶家庭,厌恶家长。

一个女学生常对人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摞子的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就厉声地羞辱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挖苦责备,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这种怨恨严重到母亲因病住院她都不想去看望的程度。

在生活中由于父母一句过头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至自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生活中也常常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备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这种消极反抗,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孩子越变越坏。

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讥讽,大都是那些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她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她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不良的影响。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虐待。虽然,每个家长都是疼爱自己孩子的,但家长绝不能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也没有认识到孩子虽然还不太懂事,他们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恼,有失望,有悲伤,做父母的应当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有些冲动型的家长,一见孩子做了什么淘气的事,便“你这个浑球”、“数你不懂事”、“你就不知道干好事”等,随口而出。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马上火冒三丈,“笨蛋!就数你考得差!”,“以后还会有什么出息!”等难听话接踵而至,没轻没重。却不知道自己这样笼统地辱骂和否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遇事要冷静、理智,才能找到适当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如果被骂皮了,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像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而一旦丧失了人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此人便再难有希望了,也难得再有什么成就与作为。尊敬的父母可知道,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那些带刺的话,那些侮辱性的话,会构成对孩子的精神威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其后果是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为了孩子的一生,父母教育孩子绝不能讥讽和挖苦。

6.纠正孩子的缺点切忌实行“棍棒政策”

以打骂纠正孩子缺点的方法是愚蠢的,而且收效甚微。任何一个期望培养孩子成才的家长,千万不要再用打骂来教育孩子,那只会事与愿违。

父母打孩子,简直就成了当代中国家教中的普遍现象:孩子学习不好,打;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打;孩子犯了错误,打;孩子行为有些偏差,打;孩子行为有些不良,打;孩子不听话、顶嘴,打;孩子调皮淘气,打……总之,打,中国父母经常使用,自认为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之极的教育方法,打孩子的害处其实大得很,稍加分析就会明白。

一位16岁的少年盗窃犯,在回答他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时曾说:“父母动不动就打我,成绩差了挨打、老师告状挨打,与别人吵架挨打……我挨过家里的皮带、绳子、板子、凳子……他们什么顺手就用什么打。有一次他们用皮带抽打了我一百多下,我遍体鳞伤。有时打完了还要跪搓衣板,不准睡觉。后来我经常外逃,想到外面寻找温暖,没有钱花,又不会挣,只好偷,又结交了一些坏朋友,最后落到犯罪劳教的地步。”

某媒体针对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69%的学生在家里经常受父母的打骂。专家统计:对孩子进行或轻或重的体罚现象,在我国相当普遍,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受体罚的占49%,挨过父母打的竟然占80%。这些调查说明绝大部分父母都打孩子,不打孩子的父母少之又少。

我们可引用一份来自北京市某重点学校一年级的班级调查,来证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一个由48名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的年龄都在6~7岁之间。

调查结果如下:挨过家长打的有47人,其中有27人是被用棍子打的(木棍、铁棍、笤帚把、尺子),18人是脱了衣服打,25人被拧(腿、屁股),20人挨过脚踢,15人犯了错误被罚过不让吃饭。挨打原因:23人是因学习成绩的问题,24人是因家长让学弹琴、画画、书法、外语等不想学或学不好,18人是因为淘气“不听话”。

一位中学生在日记中写到:

“他那阴沉的脸和不堪入耳的辱骂,使我几次产生死的念头。我恨命运之神,为什么让他是我的父亲而我是他的儿子,我早就想离开这个家了。学年末考试成绩单拿回家,知道我考了第九名,他的脸立即布满阴云,骂道:‘你还有脸活着?第六名变成了第九名,你在学校都干了些什么?还想考大学?做梦去吧,你!我每天辛辛苦苦地挣钱供你上学,你倒好,学习不说进步了,反而退步。你对得起谁呀!真是没脸没皮没志气。’他越骂越难听,我只能强忍泪水,使劲不让它流下来,免得又要挨打。但我的心在哭泣,在诅咒,我承认我没有考好,但我尽了力。我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他给我的却是无情的辱骂和刻薄的挖苦。他那侮辱人格的言语和毒打深深地伤害了我,我真希望没有这样的父亲。”

一位中学生回忆说:

“我小时候常遭母亲毒打。一次在学校值日,打扫卫生,天黑才回家。进门一看母亲阴沉的脸,就知道大事不妙,没等我说话,母亲一把拦住我,按在凳子上抡起棍子就打,不分青红皂白,不让我辩解,不准我哭泣。打完了,我就钻进被窝睡觉。摸着火辣辣疼痛的屁股,心里恨恨地想:我晚了点回来,就这样打我。我要是死了,看你以后打谁去。我想到了用自杀来报复母亲,我想象着我自杀后母亲惨叫着来抱我,她遭到邻居们的谴责,都说是她的毒打逼死儿子的;我还想象着母亲年纪老迈的时候孤苦伶仃,无人侍奉,悔恨一生。这都是她应得的。”

从家庭教育家的角度分析,打骂孩子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规律,是最不科学也是最没有效果甚至起相反作用的教育方法。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7岁的学前期,这是孩子学规矩懂道理、长知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必须知道父母期望他能做些什么事。学前期是孩子道德发展的主要时期。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教会他顺从,这是发展良心与道德的首要因素。孩子的学前期是活在感知的世界,而不是理性的世界,对他讲理没有用,他需要父母的指示,需要模范遵守。如果要他去思考,决定自己的行为,会让他困惑,无所适从。孩子若没有明确的规矩,就会变得蛮横难管,他会感到不快乐,没有安全和不被爱,甚至他会胡作非为,有时候用最吵闹的方式,来了解一下他的自由和被管束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因此,很多父母对孩子学前期的或是严加责罚,或是一味纵容,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应该有适当的控制,否则孩子不但往后容易迷失,而且很容易对任何形式的控制,都会产生逆反予以抗拒。

第二阶段是8~12岁的少年期,这是孩子的模仿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家长的模范角色是最重要的。孩子要借助于实际范例来学习,因为他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出来。在这个阶段,父母的身教尤为重要。

有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少年时期,父母自己个性的强弱点,都会反映在孩子的生命里。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正是父母自己最大的错误。因此非常重要的是,父母不可做出自己不愿孩子做的事。”

第三阶段是13岁以上的青春期,这是孩子成长的启发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知道父母的想法,但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父母应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通过交谈,告诉他们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

纠正孩子的缺点,尤其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信心与支持。当孩子有被爱的感觉后,就能对所有正面的影响都采取开放的态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必须从威信式逐渐过渡到民主式。孩子在学前期,父母应该运用威信的教育方式,不仅比较有效,而且也符合孩子本身发展规律和需要,适当的惩罚奖励也是有一定正面效果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有损孩子身心健康,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打骂”,而仅仅是对孩子某种权利的剥夺。这种剥夺必须适当,即便如此,效果也是有限的,所以说惩罚必须慎用、少用。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惩罚更应该少用。

父母应该记住:家长是孩子得到爱的施予者,而打骂绝对不会使孩子得到爱。无论孩子犯了怎样的过失,打骂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实践证明也是极其有害的。

打孩子会伤害孩子的情感,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恐惧仇恨,使孩子对父母疏远、冷漠,使孩子不会相信人间有真情。

打孩子会践踏孩子的人格尊严、扭曲孩子的性格。体罚孩子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对抗、自卫和消极抵御,而且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厌倦学习、灰心丧气,轻者自暴自弃,重者悲观厌世。

曾有一名13岁的男孩因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经常受到父母的打骂。于是他悲观厌世,一天上午竟偷偷喝下农药,他姐姐发现后告诉父母,并立即送他到了医院,可为时已晚,他死时才13岁。

事实证明,纠正孩子的缺点,实施棍棒教育的家长是愚昧无知的,也是现代科学家教坚决反对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不要再对孩子使用暴力。

7.父母需要改正自己几种不当的家教方法

纠正孩子的缺点,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关键。方法失当,效果就不明显,甚至产生负效应。所以,每个父母都应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错误的教子方法切忌采用。

(1)用钱使孩子改正缺点

中国有句俗语叫“有钱能使鬼推磨”,正是源于这种金钱万能的庸俗观念,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祭起了金钱大旗。然而,用钱使孩子改正缺点,果能如愿以偿吗?

张小强因为粗心,每次考试总有那么几个题目明明会做,但不是把数字写错了,就是把符号看错了,结果成绩总不理想。他父亲张建顺为了使儿子改正粗心的毛病,便与儿子订了个君子协议,只要试卷上没有因粗心而错了的题目,如果成绩达到了90分以上,有多少分给多少块钱。满分100分另外再奖20元。张小强平时在家很懒惰,从不帮父母做家务,张建顺为了让儿子由懒变勤,同样答应儿子,每做一小时家务,奖给10元钱。

张小强在金钱的刺激下,其粗心和懒惰的毛病改没改,这姑且不说,这里单就拿金钱买孩子纠正缺点的做法究竟是否正确作一简单分析。粗心应该通过训练孩子认真、细致的习惯来改正,懒惰则可通过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来达到纠正的目的。如果事事都用金钱刺激来使孩子转变,那很可能使孩子最终只是为了获得钱而去做任何事。而一旦没有钱,他可能依然故我。

(2)饥饿疗法,变相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从思想上让他认识错误,然后再让他自觉地改正错误。如果不去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只知道错了就罚,这种简单的方法不仅错误,而且根本就无法达到让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

李加亮在放学的路上,为一件小事与一名同学发生争执,结果他捡起一块砖头砸破了同学的头。过路人见这名小学生头破血流,赶紧将他送到附近的医院治疗。李加亮则像无事一样地背起书包回家了。当天晚上,这名受伤同学的家长找到了李加亮的父亲。李父赶紧买点水果到医院看望,并支付了医疗费。从医院回家后,李父非常生气,因为李加亮经常与人打架斗殴已经不止一次将同学打伤了。李父决心好好治一治儿子,于是他叫来儿子训斥道:“你小子简直是无法无天了!老子挣钱养活你,供你上学,是想叫你将来有点出息,没想到你整天只知道打架斗殴!从明天起,罚你饿三天,你小子什么都别吃!”第二天,李加亮只好饿着肚子背起书包上学去了。下午放学,他饿得头昏眼花,实在没办法,只好跑到食品店去偷了一块面包,当他第二次又去偷时,被店员发现给抓住了。

要纠正孩子的缺点,正确的方法很多,李加亮的父亲却采取不给孩子饭吃的方法,这种剥夺孩子吃饭权利的做法不但没有使孩子反省和主动悔过,而且又迫使他去犯了新的错误。

(3)己不正而正人

教育别人的人,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这样才能让被教育者心服口服。可惜,有不少家长,他们并不懂得这样一个极普通的道理。

李志永的爸爸是一家小工厂的车间主任,他常把朋友带回家喝酒打麻将,平时说话大大咧咧,对谁不满意时就骂人。李志永虽然才上小学三年级,但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骂人。李志永的班主任王老师为此没少批评他,但仍然效果不佳。于是王老师找到李志永的爸爸,要求他多管教管教。李志永的爸爸听了老师的反映,当即把儿子叫过来问道:“小永,你为什么在学校骂人?”“每次都是同学先惹了我,我才骂他们的。”“你他妈的下次少给我添麻烦!小小年纪在学校就不守规矩!”

“你骂人为什么就没事呢?”

“嘿,你小子真能耐,敢责问老子?你以为你是谁呀!有本事你去混个车间主任给我看看,你若能当厂长,老子也听你的!看你这德性!”

老师听了李志永父母对孩子的训斥和教育,真是哭笑不得。不过,他也从这里了解了李志永骂人习惯的源头。

确实,这位车间主任的一番教育孩子的话真让人不敢恭维。他批评孩子骂人时,自己嘴里还在不干不净。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己不正而正人,你自身就是如此,又怎能叫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

(4)纠正孩子缺点不坚决

对孩子的缺点、错误,如果父母不能态度坚决地予以纠正,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无所谓,而一旦缺点养成习惯,那时再想纠正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放暑假了,三年级的李芳领了成绩报告书回家,爸爸接过报告书一看,成绩中上,马马虎虎,在评语一栏老师在肯定了李芳的一些优点后指出,“平时作业潦草,不细心,希望家长督促,认真做好暑假作业,特别是要多练练字,尽量做到字迹工整。”于是爸爸对李芳说:“女孩子本应细心才对,从今天起,凡是潦草不认真的作业,全部都要重写三遍,少一遍也不行!”这次爸爸的批评,使李芳真的认真了几天,暑假作业的头几篇,是比平时写得工整多了。但是,后面她又耐不住了,逐渐恢复了潦草的习惯。过了些日子,爸爸又检查李芳的作业,发现女儿老毛病重犯,他本想让女儿按开头说的重写三次,但因有朋友找他办事,便随便说了女儿两句就过去了。就这样,李芳虽然没有改正自己做作业粗心潦草的缺点,他爸爸却也一直没有再严格地要求她认真重做过,致使李芳依然如故。

上面这个例子在现实中绝不是个别现象,没有坚决的态度,要想纠正孩子的缺点,显然是不可能的。

以上列举的是一些较为常见的父母纠正孩子缺点的错误的方法和行为,其实,现实中还有许多类似错误的方法:如用打骂的方法纠正孩子的缺点,用剥夺孩子权利的方法纠正孩子的缺点,用矫枉过正的方法纠正孩子的缺点等。

错误的方法只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因此,每一位父母,在抱着教育孩子改正缺点、发扬和光大优点的美好愿望的同时,千万不要一厢情愿,不讲科学,采取这些错误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因为这不仅达不到目的,甚至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