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扫卫生,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帮助孩子,方法不当,缺点也不会自动变成优点。让孩子告别缺点重在方法艺术。
纠正孩子的缺点,父母仅仅付出爱心和尽到责任还远远不够。找对了方法,就找到了开锁的钥匙。掌握了教育技巧,就能让孩子在改正缺点中天天进步。
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呢?
哪个孩子不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呢?
然而,很多成绩不佳的孩子,如果不是老师和家长反复地催促,他自己是不会主动学习的。这种没人催促或指示就不会学习的现象就是一种“依赖式学习”或“被迫式学习”。孩子之所以“依赖式”地、“被迫式”地学习,其根源在于家长没有采用科学的家教方法,引导孩子自觉主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即使在家长的严密监督下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如果习惯于“依赖式学习”或“被迫式学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的话,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成绩也无法巩固。一旦到了中考或高考,就会由于缺乏后劲,甚至会直线下滑。
因此,帮助成绩差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必须实施能够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的自主式的家庭教育。
教育专家们认为,教育者向孩子传授知识,传授理论的和实际的知识,能够做和应该做的一切,是帮助孩子去理解知识的意义,使其自己获得对知识和世界的认识。教育者只能诱发孩子去理解和掌握认识的行为,但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只能是被教育者,只能靠他们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去实现。
由此可见,成才的孩子不是父母逼出来的。家长们,请速速停止对孩子的强迫命令、监督逼迫,而是采取各种巧妙的办法,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求知和探索,使他们在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欲罢学习而不能,使他们真心实意地爱学习,满腔热情地搞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孩子的成绩不断提高,才能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妙招1.家长首先应当摆正自己的心态
许多家长对待成绩差的孩子往往是严厉的批评和体罚,这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是在打击孩子的上进心,并且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毫无帮助。
父母是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对那些成绩差的孩子来说,他们也为自己的成绩不佳而深深苦恼,也为自己给父母带来的失望而深深自责。这些孩子们在心理上都比较脆弱,所以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怀。然而,事实上,他们得到的却往往与自己的愿望相反。有些父母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孩子斥责一顿,甚至采用了体罚等严厉的手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或者与父母对着干,或是自暴自弃、抑郁消沉,这样下去很可能让孩子永久地沦为差生。因此,对待成绩差的孩子,父母要用自己的关怀和理解来驱散孩子心头的阴云。孩子需要的是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指责和惩罚。也许一个充满爱心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从而点燃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
下面就来谈谈父母对待成绩差的孩子所应持的几种正确的态度。
(1)对孩子要有爱心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请了家教还考得这么差,简直是浪费我们的钱!”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却把它当真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成绩好来交换。
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许多父母并不明白,也不理解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希望孩子立刻作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不实际的主观想法。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并为这种爱而感动、行动。
(2)对孩子要有耐心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斥责和打骂自己的孩子,多数原因就是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缺乏耐心。他们常常因为孩子不能一下子领会自己的意图,或者学习、做事的时候稍有迟缓,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动用暴力。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培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的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好家长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耐心地等他成长。
(3)对孩子要有细心
有一位女士过生日,她的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送给她的祝福竟然是:“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老师批评。”客人们觉得很好笑,就说:“你妈妈现在没有老师管了,你再想句其它的话说。”谁知孩子又说:“那么祝妈妈每天都不会被领导批评!”大家都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倒挺会疼人的,但细心的妈妈想得更多,她从儿子给她的祝福声中感受到了儿子的内心世界。
为此,生日会一结束,她就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终于知道了儿子说这句祝福语的前因后果。原来,儿子就读的学校是一所重点小学,学习要求比较高,有些课程教得快。智力一般的儿子跟得很累,儿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又因为做作业动作慢,常常要被老师批评。
凡此种种,儿子就觉得学习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而不被老师批评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看到儿子刚上学就遭遇这样的挫折,这位妈妈很着急,她立刻和儿子的老师取得了联系,向老师坦言了儿子面临的困境和自己的担忧,请求老师给予帮助。
老师第二天就登门家访,并和孩子的母亲一起制定了富有成效的个案教育方法。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孩子终于顺利地闯过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求学关。
这位妈妈是细心的,她的细心帮助了儿子更快、更健康地成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她儿子这样幸运。当有些孩子不满现状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当有些孩子误入歧途将要铸成大错的时候,当孩子受了委屈默默悲伤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家长在做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他们怎么会毫无知觉?如果不是缺乏爱心的话,最大的原因就应该是粗心。虽然生活中不乏粗心之人,粗心这个毛病也不容易改正,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就必须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细心。
(4)对孩子要有信心
有位母亲总嫌自己的女儿笨,学习成绩差。可越说女儿笨,女儿真的就越不开窍,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谈起女儿,这位母亲总是唉声叹气,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过得闷沉沉的。后来这位母亲参加了一个教育咨询会,在絮絮叨叨地数落了女儿的所有“笨”后,她愁眉苦脸地问教育专家该怎么办。专家告诉她:做父母的永远不能对孩子说“你真笨”这句话,相反,应该常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样才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一个人做好一切事情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位母亲将信将疑,回去试着说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女儿真的不那么“笨”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在课外兴趣班上还显露出绘画的天分,画的一张想像画被老师选送到少年宫展出。渐渐地,家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暖融融起来,母女俩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孩子需要信心,家长也需要信心。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自己是否具备教育好孩子的能力,以及靠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教育好孩子,有时候却缺乏信心。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要打要骂你看着办!”试想,一位对自己都缺乏信心的家长,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家长呢?所以,好家长不仅要对孩子能提高学习成绩有信心,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要勉励自己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要坚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一定会不断地进步,一定会长大成才。
(5)对孩子要有恒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子女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他们知道循序渐进的教育原理,更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个道理。
(6)对孩子要有平常心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备大学学历,83%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大公司或大企业的白领甚至金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为他设计好了一条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
在督促孩子跋涉于成功之路时,许多家长还相互攀比,从而更加重了自己和孩子的负担。
有家大公司的总经理,虽然事业有成,但家庭并不太和睦,矛盾的起因是父女关系太紧张。原来这位先生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就一般,后来他花了赞助费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中学,没想到她成绩更差,这让自我感觉良好的父亲无法接受。听着自己下属的孩子有的考上名牌大学,有的被评为“三好学生”,总经理的内心越来越不平衡,不仅责骂女儿丢了自己的面子,甚至无端怀疑女儿是否是自己亲生的,结果父女矛盾上升为夫妻矛盾。
现实生活中,这种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生活目标的工具。为了要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能光宗耀祖,家长们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其结果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得夫妻冲突、亲子冲突不断,甚至酿成惨祸。比如家长盛怒之下毒打孩子致残、孩子逆反心理杀死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惨事时常见诸报端,真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妙招2.抓住“闪光点”:催发孩子的求知热情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此进行鼓励就能够让孩子看到希望,体会到满足。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有些家长说:“孩子需要鼓励,道理我知道,可是一见孩子心里就起急,眼看他贪玩,不用功,成绩那么差,让我怎么夸他?”其实,任何孩子都决不会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不可能没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只要找出孩子的哪怕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一般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
即使是所谓问题较多的孩子,他们也有“闪光点”。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缺少爱,或由于学习上屡屡失败,使他们丧失了自信,表现为委靡不振,或者顽劣不堪。对待这样的孩子,一般的鼓励、信任多半已不能奏效,批评或表扬都难以刺激他们的上进心。有的家长与老师,就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可这些孩子是否真的不可救药了呢?依照教育心理学来加以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由于“懒散”或“顽劣”而导致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在他们心底,仍然蕴藏着自我肯定的需求,自卑感并不是自甘沉沦。恰恰是因为希望成功,希望被重视、被信任的心理过于迫切,而又害怕失败,为免于出丑,才故意懒散,不努力,来为自己落后的成绩找借口与“理由”。
至于另外一些喜欢捣乱的孩子,则是因为自尊得不到实现时,孩童心理支配下的一种反抗行为,也是对老师家长“看不上”自己或“不看重”自己的一种抗议。所以这样的孩子,你管得愈严厉,他们愈不吃你那一套。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妙招就是在他们身上找出“闪光点”,诱发他们内心深处希望得到大人,得到集体尊重的渴望,变为追求学习进步的动力。家长、老师要满腔热情地设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显示自己“闪光点”的机会,让他们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受信任、受尊重的喜悦。
曾经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不好,考试总是倒数第一。因为学习成绩差,他总是受到老师喋喋不休的批评,从而使他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失去了自信。
后来换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他不相信这名学生就真的一无是处,于是仔细观察,终于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点儿长处。他的歌唱得不错,于是吸收他参加学校的歌咏队,开晚会时让他上台演出,他情绪开始有所好转。于是老师进一步鼓励他,告诉他,那么长的一首歌,你唱两遍就能背下来,这说明你记性好,不笨,语文课文不比歌词长多少,只要你肯用心,也不难把它背下来。
他经过一番努力,果然课文背得很好,从此他开始有了信心。后来父母发现,他念课文念得不错,父母就在家里有意识地让他读一段课文,然后告诉他,“你读得有声有色,读得很有意思。”再认真加以指点:“这里再加强一些更好,那里不必念得太重。”这名学生初次感觉到了自己还有值得大人欣赏的长处,于是更起劲了。
一放学就朗读课文,不断得到进步。在一次朗读课上,当他流利地把课文读完后,全班同学为之鼓掌,他为此感动了。过去,他考试不及格遭到批评指责时,总是满不在乎,而当他第一次得到真诚的掌声时,竟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他变了,开始努力学习了,同学们也不再叫他“真笨”了。由肯定他的长处为突破口,使他懂得了只要自己努力是可以成功的。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尝到了被尊重与肯定的喜悦,终于在建立自信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上述故事中这位学生转变的实例说明:对一些问题较多,因而成绩差的孩子,尤其不可以采取鄙夷、轻视与不信任的态度,这样容易把他们推向自暴自弃的道路。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既然你能做好这件事,说明“你还行”!让他们相信自己“还行”!从而使他们有勇气去努力把其他事情做好,在一次次努力,与一点点成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我行!我不比别人差!”的信念,并愈来愈坚定这种乐观与自信的心理,从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妙招3.巧妙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许多孩子成绩差的原因是学习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差。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想方设法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他们自觉去学、主动去学。
“我的孩子成绩差,但他却并不着急,凡事都提不起劲儿。”“都要考高中了,孩子还不懂得自动自觉地读书!”“孩子的成绩不好,我为此请了家庭教师,可是他自己却不用功,成绩并没有好转。”这是一般父母经常面临的烦恼。这些孩子学习靠父母去督促、催逼,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很严重,缺乏主动精神。
孩子学习没有积极性,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其一,父母强求孩子去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孩子就会显得没劲儿。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能产生主动学习意识,认为这件事努力去做很有必要。这才是支持学习积极性存在的主要原因。
其二,一件事做了之后对自己没有回报,孩子也会丧失积极性。回报并不单指具体的物质,还包括此种行为能被肯定的精神性报酬。
其三,当孩子觉得通过努力也很难达到目标时,也会失去积极性。不管任何事,只要能产生自己去做便能完成的达成感,就会成为支持孩子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达成原则”。
那么,怎样使孩子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呢?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让孩子先学不喜欢的科目
孩子每当在课堂上遇到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时,便会打瞌睡,所以总是挨老师的训斥。孩子做功课也总是先做自己喜欢的科目,而留下不喜欢的科目,这样那不喜欢的科目自然一直没有起色。遇到这种情况,不妨让孩子先做完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再做自己喜欢的科目,这样才能较好地克服逃避不喜欢科目的心理。因为孩子若不先把不喜欢的科目做完,便不能做自己喜欢的科目,于是只有硬着头皮向讨厌的科目挑战。一般来说,孩子从自己讨厌的科目做起,做完之后再做喜欢的科目,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欲望。
(2)利用同步心理激励孩子用功
有时,孩子不想用功读书,不想帮父母做家务,这时,最好利用“同步心理”让孩子去做原本不想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没有一件事会比离群的感觉更可怕。例如,孩子央求父母买某种东西,而父母不答应时,他便会理直气壮地问道:“人家隔壁的小明都有,为什么我没有!”这是孩子最常使用的“同步理论”。做父母的不妨用这种孩子惟恐离群的不安心理,用这套方法激励孩子用功,可以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样能迅速抓住孩子的心理,使其主动学习上进。
(3)替孩子安排适当的环境
有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天性活泼,经过智力测验发现,他的智力比同年龄的孩子高出许多,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引以为傲,决定要给他一个最好的读书环境。由于这个男孩子非常幸运地诞生在一个经济环境很好的家庭中,所以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条件他一样不缺。但是意外地,他却慢慢开始改变了,读书虽然仍旧认真,但总是少了那么一点干劲儿,不再有向功课挑战的心了,成绩也逐渐退步了。
后来经过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物质环境太好的缘故。如果对一切都很满足,就不会产生打破现状、努力突破的前进欲望。
一般来说,欲成就大事业,必须要有“吃苦精神”。正如孟子所说:“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而这种能克服障碍或跨越逆境的精神动力,往往会在过于满足的生活中,受到侵蚀而不自知,从而影响学习的进步。
(4)要经常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心里很难过,再加上怕父母训斥,心里一定会忐忑不安。这时,如果父母再将其狠狠地训斥一顿,效果不但不好,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使孩子丧失自信心。作为母亲应轻描淡写地说:“我相信以你的实力,应该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这次考试大概没有完全发挥吧!妈妈相信你日后一定会大有作为的。”这样孩子不但不会丧失自信心,而且还会增加干劲儿,发奋图强。
(5)父母不要对孩子有消极影响
“反正”或“还是”,无疑表示要孩子放弃努力,若父母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孩子想要做某件事时,心里就会升起“我反正做不成”或“大概还是做不到”的想法。这种不利的自我暗示,相当于不战而败,当然不可能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父母对孩子说“反正”、“还是”,即等于是宣布:父母对你根本没有希望,一个相信自己没指望的孩子,是不可能产生积极性的。
妙招4.为孩子的学习进步而鼓掌喝彩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是无法代替孩子的。但是,父母一定要使孩子永远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在他成绩落后的时候,家长要为他加油,为他鼓劲,而当他成绩有一点点进步时,要为他鼓掌和喝彩。
孩子学习之路的终点是成为真正优秀的学生,在了解了孩子的终点是什么以后,父母无论如何都要做孩子的啦啦队,那就应将自己的位置摆到看台上,远距离地进行助威。要给落后者以鼓励的掌声,因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终点,不能没有父母的“加油声”。
怎样赞美孩子呢?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赞美要清楚及时
“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2)赞美要真实
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提高。
(3)赞美要具体
赞美孩子要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不要无根无据,空空来风,哪样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4)赞美要有新意
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孩子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仅仅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父母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予赞美和肯定。
(5)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
只有适合孩子的赞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父母拥抱、亲吻、抚慰或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对大孩子,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这时,你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量地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妙招5.改变不当家教,促使孩子成绩提高
家长若要让孩子成绩提高,应先从改变自己入手。尽可能地剔除自己头脑里的旧经验、旧做法,而采用对症下药的新思想、新做法来教育孩子。
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有些做法可能是对的,但有些方法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孩子培养得特别成功,孩子的学习能力、道德水准和家长的沟通情况都特别优秀,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一点都不用父母操心,父母对他考中学、考大学一点忧虑都没有,对孩子的未来一点忧虑都没有,如果父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那么才能说父母的家教是合格的。
如果父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这说明父母一定有某些方面做得不合格,下面的8种家教方式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自己身上。因此,作为家长,就应该下定决心抛弃以下8种家教方式:
(1)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他就烦。做父母的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间老唠叨,那你们烦不烦?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因此,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2)数落式
有的家教就是数落。总是数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样啊?总是在那儿数落。数落比唠叨更恶性,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
数落式家教往往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给压制住了。
(3)训斥、打骂式
训斥打骂都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不仅不会使孩子成绩提高,而且会使孩子更加厌学,甚至逃学。
(4)达标式
规定孩子下次考试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家教也是伤害孩子积极性的一种家教方式。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标准,使孩子心理上特别紧张,担心达不了标。而孩子往往是越担心越达不了标,因为心理上的压力使他很难自由发挥,也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5)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家长再增加学习时间,学习题目,这就是疲劳式教育。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负荷学习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伤害,最终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6)包办、陪读式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都替他操心,问长问短,没完没了地辅导,一天到晚陪着孩子学习。这也是错误的方法。
(7)催促式
“你该做作业了,你该复习了”,这样的催促如果孩子听烦了,他们可能会说:我本来想学,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学了。
(8)愁眉苦脸式
老为孩子操心,所以也叫操心式。
父母亲的面孔对孩子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一个孩子回到家里,如果面对的是一张数落自己的脸,一张唠叨的脸,一张训斥的脸,一张打骂的脸,一张愁眉苦脸的脸,一张拉得挺长的脸,一张催促的脸,孩子就会从根本上失去在家庭中学习的乐趣。
与这些做法相反的是,家长的微笑和赏识胜过一切。很多家长会有这种体会,孩子对你的一句赞赏常常十分感动。
你用微笑与孩子交流,孩子的心情就会舒畅;你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孩子,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
当然,微笑面对孩子,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式、放纵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错误的。
微笑面对孩子,就是重在培育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是以一种最美好的态度来关心孩子的学习,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给孩子以最大的学习动力。
妙招6.良好对策促使孩子成绩不断攀升
改变孩子学习较差的成绩,使他们向优等生转化,不仅需要父母做出辛勤的努力,而且还要找到正确而有效的对策作为帮助孩子转化的指南。
孩子的成绩差,家长不必过于忧虑,只要采取了合理有效的对策,坚持不懈地指导孩子,孩子一定会取得令你满意的成绩。家长应该掌握以下的对策:
(1)发挥孩子的特长,使其树立信心
一个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对于成绩差的孩子来说,差只是相对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些孩子虽然总的成绩不佳,但很可能课内或课外有长于他人之处。往往某一点长处便是希望的火种,千万不可小看了它。家长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发展状况,创造时机,让孩子充分显示其长处和优点,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心理补偿和平衡,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对于成绩差的孩子,任何形式的不信任或冷眼相看,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要尊重、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所长,促进其转化。
在发展孩子特长的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净化他们的心理因素,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帮助孩子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寻找自己或别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能否进行科学的归因,对他的动机和情绪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归因时,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地进行归因;另一方面要对他们加强内部归因训练,即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高,学习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好。这对孩子增强自信心,提高抱负水平是必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合理地分析孩子学习的成败,不可将失败与智力联系起来,并以此训导孩子,例如,“你怎么这么笨,考得这么差!”等,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对稳定的,个体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它,这种归因,无异于对孩子说,“你没有希望了”,那努力还有什么用呢?这就为孩子不努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3)运用积级的语言引导孩子
家长不恰当的同情与鼓励,有时也会无意中伤害孩子的上进心。父母若向留级的孩子说:“我们知道你不是天才,所以并没期望你创造奇迹。我们只求你尽力而为,如果能升级,我们就很满意了。”这种话不可能促使孩子更加用功。即使他尽力而为且成功了,所得到的也不过是父母所要求的勉强的“过关”而已。假如用了功却失败了,则证实了自己被公认的愚笨。因此,孩子可能会自作聪明地得出结论:还是不用功较为好。换一种说法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话产生明显的诱导效果:“我们期望你学有所成。学习得好不是偶然的,它需要用功和决心,我们要求你的就是这些。”这个道理还可以从下面一则故事来说明。
11岁的罗格在数学作业上遇到了困难。
罗格:我没心思做数学了。
父亲:我们不能老是看情绪做事呀!来,我给你讲解这道题。很容易的,只要你仔细听就能懂,你是个聪明人!
罗格变得更加心神不定,一会儿掉了书,一会儿丢了笔。
父亲:怎么回事?你没在听,请集中注意力吧!
罗格:这题太难了。
父亲:不,不难!不过,假如你心不在焉,我就无法帮你。你到底怎么啦,没睡醒吗?
罗格:我没怎么,只是不懂这道题。
父亲:你没用心听!你要用心听就不觉得难了。
父亲这番慰勉的话使罗格不可能集中精力学习。他认为:“如果我听了还不懂,那么不就显示出我更笨吗!”如果不理会父亲,冒险性可就小多了:“如果我不去试,就不会出丑丢脸。”其实罗格的父亲完全不必评论孩子的品格或智力,也不必急于纠正罗格的情绪,他完全可以说:“没情趣时的确不容易做数学,也许我可以帮你忙,好吗?”
(4)指导孩子攻克不擅长的学科
无论哪个孩子都有不擅长的学科,并常常为找不到提高这一学科成绩的方法而焦虑。如有的孩子本来有一定的能力,只要刻苦攻读就能学得很好,可是如果他把一个学科认定为不擅长的科目,不去学习它,结果可能真的成了不擅长的学科了。
孩子认为自己对某一学科不擅长似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更多的是由于在考试中得了低分数。往往是偶然一两次得了低分数,就产生对某科的气馁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先冷静地了解一下孩子是不是真正不擅长此学科。
另外,也有不少孩子由于不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就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松懈起来,结果使之成了不擅长的学科。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把对老师的反感排除掉,改变对老师的看法。
从这些情况看,出现偏科的现象,不少是由于对某科的偏见和误会造成的。因此,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来清除这些误解,使孩子相信只要刻苦学习就一定能改变状况。这种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至于对真正不喜欢的学科,就要拿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攻一下,如果不用比擅长学科多一两倍的精力和时间,成绩恐怕就提高不了。这并不是仅仅因为能力不行,而是必须尽快缩短与别人的差距。
另外,对于不擅长的学科的学习应该从容易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地向难的地方前进。如果从一开始就想解难的问题,解不出来就会泄劲儿。从容易的问题一步一步向难的问题推进,这是成功的秘诀。
妙招7.帮助孩子扫除学习途中的绊脚石
孩子学习成绩差,原因之一是由于在学习中存在许多“绊脚石”。积极地帮助孩子消除这些学习障碍,每位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些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但是学习却不好。这就是学习困难的一种表现。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其实智力上一点儿也不差,可他们却在学习上让家长们很失望,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一定的学习障碍。
一般学习困难的孩子不是太爱动就是太不爱动;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时容易受到其它事物的干扰;个别的孩子还很固执,不关心新事物,不能和同学们正常交往。这种孩子在阅读、语言、计算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经常写错字。
家长可以从以下行为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学习困难: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回家以后经常乱涂乱画;上课不做笔记不发言;经常闹情绪;经常不做作业;没有知心好朋友;不爱说话;从不说学校的人和事。
帮助孩子扫除学习途中的绊脚石,下面两点是家长需要做的事情:
(1)弄清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学习困难是因为智力低下和多动,事实并不是如此。有的孩子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的技能障碍导致的,如手指不够灵活,记忆力容易受干扰等。有的孩子,是因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听不清老师的话,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家长只要对学习困难的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他们还是可以克服困难的。
(2)耐心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好,做事也很有见地,可就是学习不好时,应尽快找出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家长不要责骂,应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且,鼓励孩子增加自信,克服困难,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勇敢地面对,让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技能。
一般而言,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在家长的努力下都能有所进步。多数学习困难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因此家长要给孩子补课。
家长要在家里为孩子创造和谐的环境,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如对孩子太强硬,或者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根本没有信心等。
对于那些学习技能的确不好的孩子,如果学校的教育不能让他们很好的学习,家长要主动和老师联系,让老师和同学们不要歧视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和爱,要看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体验成功感,让他们在成功中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