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将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与父母能否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目前孩子学习的状况而言,厌学无疑会扼杀或阻碍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束缚和困惑着孩子美好的心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都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孩子厌学的严重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的因素,更有来自家庭和孩子自身的因素。从家庭教育上分析家长要求不当,过高或过严,或缺乏温馨和睦的环境氛围,以及孩子自身交友不当,学习动机不强,缺乏信念等,这些都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因素。
就厌学的表现而言,有的孩子表现为不爱上学;有的表现为厌恶某门学科;有的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还有的则表现为一种“心灰意懒”而敷衍了事等。
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父母首先应当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研究和分析造成孩子厌学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是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的关键环节。
只有父母准确找到孩子厌学的原因,并且针对具体原因,引导启发他们,而又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孩子从厌学的泥潭中走出来。
妙招1.鼓起理想的风帆,跨越厌学的沼泽
理想对于人生,犹如灯塔,犹如火炬,照亮了人生的道路,也指明了孩子成长的方向。帮助孩子改变厌学的问题,家长的首先应让孩子把人生的理想变成学习的动力。
人无志不立。志者,方向也;目标,理想也。立志,就是要树立理想,找准人生的目标。一个孩子要想成才,必须树立宏伟之志,立志高远;没有非常之志,就不可能行非常之事,更不可能建非常之功。
对于孩子来说,理想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转化成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久的。而如果没有理想,就不知道自己学习有什么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有点阻力和困难,都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说,只有从小就树立起人生理想,才能为孩子的学习增加动力。
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看到许多农村人生病后因愚昧或贫穷不治而死,他便决心通过学医来解救劳苦大众的病痛。正是这种为劳苦大众解除病痛的理想,才促使他进了日本的仙台医专,师从当时著名的医学教授藤野先生。后来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鲁迅先生感到只有拯救整个民族的命运才能最终解救劳苦大众。而要达到这一伟大理想,仅靠一点医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医学,而改学了文学。鲁迅先生最终成了我国新文学时期最伟大的文学家。
其实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和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或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是能否把宏伟的理想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做父母的应让孩子知道,只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并焕发出火一般的热情,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克服重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
家长怎样才能使孩子鼓起理想的风帆呢?
(1)及早对孩子的理想教育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在孩子生命的早春,给孩子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种子,是每个做父母的责任。
(2)帮孩子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至于孩子将来干什么,家长当然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家庭情况,及早进行定向培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把理想的风帆鼓得满满的,把追求的目标定得高一点。正像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说的那样:“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这是因为越是远大、崇高的理想,越能激励人的斗志,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只要早立大志,从小就踏踏实实,人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要让孩子永远记住,人生是海洋,理想是灯塔,只有在远大理想的光芒照射下,才不会在暴风雨中迷失方向。
(3)引导孩子处理理想和奋斗精神的关系
要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眼前的拼搏奋斗,理想只能化成泡影,将来哪一行的“状元”也当不成。要运用古今中外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他们:冠军的奖杯里盛满的是苦练的汗水;科学家的发明证书上凝结的是心血,超人的成就要付出超人的劳动。
妙招2.用良好的自我意识冲淡厌学情绪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学习热情的来源之一。积极地培育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有效克制厌学情绪的滋生。
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使人正确认识自己,常常表现为积极、乐观、自信;而自我意识较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得消极、自卑、怯懦。而后者往往正是一些厌学孩子的意识反映,可以说是心理不够健康的一种状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够变换孩子的贪玩为主动学习。
要帮助一个自我意识较弱的孩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常常需要花很大的力气。
前苏联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班学生中挑出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努力打心里认定她是最优秀的姑娘,并争先恐后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目的是帮助她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结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渐渐出现了奇迹:她变得爱学习并且讨人喜欢了。她是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重新发现了自己,一扫过去的自卑猥琐,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使潜在的优点焕发出光彩来了。
有一个高中学生是个性格内向的男孩,入学成绩在班内排20多名,而在初中时则是个尖子生。入学后他觉得自己在班内的名次较差(实际上作为省重点高中,已属于尖子生了),表现得十分消极、自卑、怯懦,一次单元测试成绩不如意就逃避回家,几天不来校上课,甚至想退学以致产生活着没意思的念头。他的班主任老师教学经验极为丰富,认为对于这样的厌学的学生不能采取强硬的手段,而应该千方百计温暖他的心田,使他从消极、自卑中坚强起来。班主任老师对同学们讲,当这位同学来校时,大家应用鼓励的目光和语言激励他,不允许有任何冷言冷语。对他的无故旷课,采取极为宽容的态度;每当开主题班会,尽可能让他发言。老师的信任、同学的鼓励使他慢慢从消极、自卑、怯懦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学习成绩也逐渐上升,高二上学期就跃入班内前6名。
自我意识是人在认识自身和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成年人往往在不经意中给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制造了许多障碍,如在孩子努力企图表达意思时,不耐烦的家长往往打断孩子蹩脚的表达或抢先代孩子说了;在批评孩子时常常使用“你真笨”,“我看你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之类的话;对孩子的创造和成绩持不屑一顾、漫不经心的态度;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愿等。家长这些做法大多是他们习惯于以成人的目光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的幼稚,而未必是有意要伤害孩子。但这样做的结果却妨碍了孩子自我意识的确立,妨碍了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来说,从幼年到青年,自我意识逐渐复杂起来,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感知,还包括对自己的情绪、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了解;不仅能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同时还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但是孩子的意志力、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总是在对照别人中发现自己,在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认识自己。
家长应该关心、信任和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严而有格,切忌用贬损性的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少家长正是由于忽视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或缺乏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了孩子厌学。为此,教育专家认为,家长在教育和引导克服厌学的过程中应做到:
①提供一个温馨且可依赖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他是站在一起的。
②帮助孩子制订出通过努力所能实现的目标。
③多与孩子谈论将来,让孩子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
④帮助孩子既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又学会以别人的眼光看待自己。
⑤孩子即使有十分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鼓励。
⑥对自我意识较弱的孩子,要多讲他们的优点。
⑦对孩子的批评应该立足于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上。
⑧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引导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之,良好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孩子对生活的适应和心理、行为素质的良好发展,对孩子克服厌学情绪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妙招3.联系日常生活,让孩子乐于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家教中,只有寓教于乐,寓学于乐,通过帮助孩子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融学习于生活,才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克服厌学情绪。
讨厌学习的孩子多少都会有类似学习有什么用的疑问和不满。其实,家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当被孩子问到“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时候,家长有时也不能很自信地做出回答,最多找一些类似“不好好学习的话,今后考大学的时候要吃苦的”,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理由。
孩子是坦白的,对于有用的东西他们会接受,而他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会拒绝。因此,要想让孩子增加学习兴趣,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到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下面就是一些把生活与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的方法:
(1)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旅游计划
只要稍微考虑一下就能够找到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比如,全家去旅行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来订立旅行计划。可以不用做得很复杂。比如旅游路线的设计,关于目的地的观光指南等。这样一来,孩子一定就会去翻地图、查地理课本,不知不觉当中学习了地理课。说不定从此就爱上了地理课。而且,让孩子来订立计划,他就自然会担负起领导责任。这样既能够让孩子学习,又培养了他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2)让孩子帮助爸爸做剪报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爸爸经常让他帮忙做剪报,所以他开始对身边的事情产生兴趣,这为他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在做剪报的时候,孩子就会去阅读,虽然读懂的东西不多,但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孩子也可以看到爸爸仍然在不断地学习,这给孩子带来的刺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人们经常会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所以,即使没有人天天督促,如果看到家长每天都在学习,孩子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可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3)带孩子去博物馆
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带着孩子去博物馆。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目的,好像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不得已才来的。这样,孩子也就会没精打采。有些家长则饶有兴趣地参观,这样孩子也就兴奋不已。例如,有些爸爸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天文馆。到了之后,就叫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则在休息椅上睡大觉。本来是要让孩子体会一下科学的奇妙,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家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的话,孩子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学习的乐趣。
(4)每天全家坐在一起学习
孩子在家里一个人坐在书桌前面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想,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呢?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很可能心不在焉,甚至干脆放下手中的作业而去玩起来。可以说,孩子的这种心理作用加深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反过来利用这种心理作用也是治疗孩子的厌学症的一个方法。比如,每天哪怕只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全家人都学习。那么,孩子就不会对于自己的学习心存抱怨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5)和孩子一起读书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尽快改善孩子的厌学情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操之过急,如果不断地督促孩子快去学习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厌学情绪。所以,与其絮叨发牢骚,还不如通过一些和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不会给他们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可以称得上是治疗厌学症的捷径。
比如,爸爸可以找出从前读过的《论语》,父子一起来读。这与每天都听腻了的学校里的课程完全不同,定然会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样的学习虽然和学校里的学习不同,但确实是很好的学问,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让孩子对学习有一些亲近感,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做一些准备。
(6)和孩子一起去书店
在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时候,可以绕到书店附近,提议和孩子一起进去转一转。一开始可以只看看漫画书,渐渐地可以带着他到各种图书架前,随手拿起图书来翻一翻。孩子一开始只是随便看一看。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一个奥妙无穷的知识世界。
妙招4.建立自信,为厌学的孩子找准人生坐标
自信是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缺额自信的孩子,学习上会顾虑重重。父母帮助孩子树立乐观进取,积极主动的自信心,可以有效防止厌学情绪。
改变厌学的孩子需要策略和耐心,父母要做的第一步,应该是帮助他们找准坐标,确立自信。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相反的,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父母常常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成就,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心目中的理想标准,不是责备就是埋怨,甚至打骂。殊不知,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孩子内心严重的挫折感,渐渐地会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这就是许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找准人生的坐标以及建立自信心,实在是为人父母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下列几种方法和原则可供家长们借鉴运用:
(1)让孩子品尝成功的滋味
经常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因成绩较差而厌学的孩子做,并及时给予褒奖、赞美,那么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容易建立,厌学的情绪必定也会得到改变。
(2)以鼓励代替责备
孩子遭到挫折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父母应适时地帮助孩子从失败和挫折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重拾信心,振作精神。责备只会降低孩子的信心,于事无补。
(3)给孩子合理的期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如果超过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压力和负担。但是期望太低又会降低孩子的抱负水准。所以依孩子的能力、志向、兴趣做合理的期望,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4)父母示范
凡是信心十足的父母,必能培育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孩子;一向缺乏信心的父母,可能造就不出充满自信的下一代。
有些父母教孩子做家事或做功课,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常常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你真笨”父母的本意是要激励孩子,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句“你真笨!”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用不当的言辞做错误的引导,否则可能产生“自我应验”的作用。
妙招5.转变家教观念,将减负进行到底
望子成龙的家长,常常无意中让孩子背负了过重的学习压力。凯不知,学习负担沉重,也是孩子厌学的因素之一,家长要转变观念减轻孩子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切实减负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使孩子远离厌学情绪的关键。对家长来说,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跟督促孩子用功学习同等重要。
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引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也是孩子厌学的主因。为了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家长首先必须彻底转变家教观念。
(1)转变侧重分数的思想,树立做人教育的观念
如今的父母仍整天问孩子学习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考得如何?分数教育依然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其实,孩子学习的目的在于做人。如何做人的问题是人生的大问题,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将影响孩子终生的学习、生活与工作。
因此,父母们应改变方法,从树立孩子的责任心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改善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动机,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地学习提高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充其量不过是增加了一点儿孩子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罢了。
所以,要真正地把握好学习,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抓起。没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格是不可能搞好学习的。这就是说,读书先学做人,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如何做人,使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
(2)改变侧重听话教育的倾向,树立人格教育观念
现在的家庭教育,不少家长是侧重听话教育,存在只注重听话教育的倾向。他们要求孩子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甚至每天都要叮嘱孩子几次,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家长的话,正确的是要听的,这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不能笼统地让孩子听老师、家长的话,也不能反反复复地说,这样经常地说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现在有很多家长已经吃到这个苦头了。有的家长说:“我一说话,孩子就烦。我说东,他说西;我说北,他说南。总是与我对着干、顶着干。我是好心不得好报。”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家长太唠叨,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再说,家长的话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确。有些话对孩子讲,让孩子听,但表达的方法要变化,不能反复讲一句话。
有一位父亲对初中二年级的孩子讲:“你的英语不好就要反复念,一定要写十遍、二十遍、甚至三十遍,这样就记牢固了。你就看两三遍能记住吗?你就照着我的办法做。”孩子没有照着他的办法做,他就唠叨孩子不听话,总是对孩子说:“爸爸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
这种过度重复是没必要的,一般重复在50%就可以了,不能过度重复。过度重复容易产生厌倦,而且浪费时间。
家庭教育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个性教育,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具有勤奋、助人为乐的好品质,并且养成开朗、乐观的好性格,对生活有信心、有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孩子具有良好的人格是孩子走向社会的重要心理财富。
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孩子考试成绩的提高是不矛盾的,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人格使孩子学习有动机,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学习感兴趣,有上进心,这些无疑都是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
(3)改变孩子无创造力的观念,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大量的课本,大量的作业,大量的考试,使孩子淹没在对课本的学习中,淹没在题海战术之中。大多数厌学的孩子都是因为再也承受不了这题海战术,即使不厌学的孩子对这种书山题海式的教育也是感到很苦很累。从书山题海式教育的本质来讲,主要是因为家长素质不高,把握不了学习的根本目的,盲目追随貌似时髦的潮流,因而家长无心去培养孩子的创新心理素质,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只要把题做完,能考个好分数就心满意足了。
不少家长认为,创新是大科学家的事情,是大发明家的事情,是大艺术家的事情。普通百姓有什么创新能力?何况是孩子呢。孩子只要学业成绩好就行了。
那么,普通人有没有创新心理素质呢?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心理素质。而这种创新心理素质一旦得到开发,就不只是学习上会事半功倍,即使对孩子未来踏上社会也益处多多。如何帮助孩子开发这种素质,乃是培养孩子提高创新观念的关键。
总之,通过家长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更好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切实地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从而有利于他们朝着未来人生之路更加健康地成长。
妙招6.帮助厌学的孩子突破学习上的瓶颈
厌学的孩子,往往是在学习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细心的父母,只有及时帮助孩子突破学习上的瓶颈,才能防止和缓和解厌学情绪。
厌学的孩子因为学习主动性较差,往往产生学习困难,出现学习上的瓶颈。其有些孩子有时也想学好,但是因为学习中的困难过多、学习基础差等原因,长时间无法取得进步,最终产生了学习逆反的心理障碍。有的家长提出疑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学习困难?困难在何处?怎样克服学习上的这些瓶颈?
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就学习困难的,他们产生学习困难总是有一定原因的。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学校加强了对教育设施、教学内容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管理,学校的举措加大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而设的“家庭功课”,让孩子本来轻松的假期,反而比上学还要紧张,这些压力都会造成孩子的学习逆反心理的萌生。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和分析,学习困难与学习逆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孩子学习困难的形式,主要有动力性困难、暂时性困难、综合性困难及能力性困难等几个方面。下面就这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有助于帮孩子克服学习上的瓶颈。
(1)动力性困难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难主要是学习没有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孩子因为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又害怕困难,所以在遇到困难以后马上就打起了退堂鼓,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由于这种困难是因为动力不足产生的,因此暂称为动力性学习困难。据调查,在学习困难的孩子中动力性困难者占58%。由此可见,家长要想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必须重视其学习动力问题,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2)暂时性困难
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暂时性学习困难,主要是因为熟悉的环境或条件有了变动,一时不能适应所致。
比如,当孩子因某种原因转入新学校时,就会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暂时性的学习困难。这同样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种学习困难,家长只要注意引导孩子,并让孩子明白自己在支持和鼓励他,让孩子有信心,困难就很容易克服。
(3)整体性困难
孩子产生这种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学习基础的好坏,及孩子的学习动力等,都能造成这种学习困难。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困难,要从多方面治理。
(4)能力性困难
有学习困难的孩子,大多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没有学好语文和数学等基础课,从而不能学好其他学科,这是存在厌学情绪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体制中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如果中小学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就很难继续深造和学习。家长应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性,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打好基础,让孩子能够扎扎实实地继续学习。
找到孩子学习困难的根本所在就等于找到了孩子厌学的原因所在,针对原因去解决问题乃帮助贪玩的孩子突破学习上的瓶颈的必由之路。
妙招7.指导厌学的孩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指导孩子学习上,孩子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兴趣,才能克服厌学情绪。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学习的调控者,并最终帮助孩子解决厌学的问题,就必须在了解孩子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方法。
有个故事:
一位神仙,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一天,他在人间碰到了一个穷孩子。他可怜这个孩子,当即点石成金,给了穷孩子许多金子。穷孩子不要,他只要那个神仙能够点石成金的指头。因为金子给的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用完不又受穷了吗?看到穷孩子不为钱财所动,神仙很受感动。神仙告诉穷孩子:那点石成金的指头就是劳动,勤劳致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帮助人解决问题还不如教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而实用。
一天,一名叫积奇的孩子找到父亲问:“爸爸,这道题怎么做?”
父亲一看,是道工程题:“有一条马路,甲队15天修完,乙队12天修完,现在甲队修了5天后由乙队修,问两队总共多少天修完?”
父亲按题意一步步写出了算式,每写一步,就解说一句,积奇听后“嗯”一声。等父亲写完算式,积奇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就完成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积奇几天前问父亲的同类习题他又不会了。这是怎么回事?后来父亲才明白:对于一道题,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并没有经过一个思维的过程,他接受的只是现成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印象不深,记不住,也不巩固。所以,应该设法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于是,父亲改变了辅导方式。比如算术题,他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声不行,还要讲出道理来。问题则逐渐向结果靠近,直至最后孩子自己豁然开朗,明白了解法,并且能够自己列出算式。
这么做,看起来为一道题好像费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很经济。它培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也让孩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时时要注意让孩子思索、动脑筋,只满足于有问必答是不行的。
父母在给孩子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中,除了教给孩子怎样审题,怎样思考判断,以及具体的解题方法外,还可以介绍一些名人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孩子不断增强自己的自学能力。
妙招8.让厌学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次小小的成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所以,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次让孩子成功的机会,鼓起孩子的勇气,可以逐步改善孩子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厌学的孩子大多都有自卑感,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创造机会让孩子成功一次,可以成为改变他们的契机和突破口。
著名学者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并不是因为悲伤才流泪的,人是因为流泪才更加悲伤。”根据这种说法,可以说:“孩子并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所以学习不好,而是因为学习不好才不喜欢学习的。”
美国有两所小学校做了一项调查。一所学校的学生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升入中学。而另一所学校都是问题学生,很多毕业生后来都进了工读学校。追究原因,后一所学校的学生经常遭到批评。学生们都有这样一种想法:反正总是被批评,早晚都是要进工读学校的。
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学生之所以走上歧途,和他们的能力、性格没有关系,而是因为他们经常遭受失败,最后就自暴自弃了。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如何减少孩子的挫败感,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改善孩子的厌学情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学得好,才会喜欢学。
成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养料。不喜欢学习的孩子都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行。所以,创造机会让孩子成功一次,就找到了突破口,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当听到孩子说“不明白”、“不会做”的时候,父母们往往都会鼓足干劲儿,想出各种方法无论如何要让孩子明白、会做。从努力方向来讲当然没有错,但是这会越发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明白”、“做不出来”,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心。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家长应该动脑筋想办法把这种循环截断。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不被孩子发觉的情况下把孩子以前做过的、现在肯定能够拿到满分的问题给他做。上一个学期做过的习题,或者去年学过的东西都可以。这样孩子就有机会体会到“我会做”、“我做对了”的快感。通过类似的成功体验,孩子就会渐渐地恢复自信心。同时,把已经学过的东西里面还不巩固的部分又重新加强了,扫清了今后前进的障碍。
有一位小学老师,他在考试的时候不是打了分数就结束了,而是把学生们做错的问题反复考试,直到他们可以达到满分为止。无论学习成绩多么差的学生,他都耐心地引导,甚至最后让他们翻看教科书,要等学生们都打了满分才让他们回家。对于这种做法学生们非但没有感到厌烦,而且回家的时候脸上都挂着轻松愉快的笑容。
人们非常钦佩这位老师,也非常理解为什么孩子回去的时候神态轻松。这位老师的这种一定要让孩子打满分的做法,使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减少了学生的自卑感,帮助孩子克服了大学情绪。
妙招9.寓学于乐,掌握生动有趣的学习方法
劳逸结合,寓学于乐,是鼓励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父母努力在家教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防止孩子厌学。
在学习中添加游戏的因素,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对学习的厌倦心理,从而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大多数有厌学情绪的孩子都把学习当作一种苦差事。也许有的孩子还会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遭受到这样的惩罚?
把学习当作一种辛苦的事。那么,吃苦的事放在自己身上自然就被认为是一种惩罚。对于这样的孩子,改变其厌学情绪的惟一办法就是让他们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呢?专家们认为,父母引导孩子把学习游戏化,是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所谓把学习游戏化,就是改变学习在孩子心中的印象,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学习的印象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去努力。而与此相反,游戏是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似乎有劳无功。
虽然游戏没有任何目的性,但是也不能应付了事。电子游戏看似毫无用处却可以吸引孩子花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玩。如果能够把生动有趣的游戏带到学习中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也不再是什么苦差事了。
而真正在这一点上动脑筋想出很多办法的并不是学校里的老师,而是补习班、培训班的老师们。比如,有一位培训班的老师把课堂变成才艺展示的舞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下面就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1)利用猜谜游戏,消除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家长可以试着把孩子要掌握的知识编排到游戏中去,像游戏填空、成语接龙等等。或者把知识编进谜语,让孩子猜,猜对了给予奖励等等。在考试之前,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猜一猜“明天考试会出什么题呢”。孩子为了能够猜中,很可能就会扩大复习范围。从孩子的心理来讲,如果这次体会到乐趣,以后就会主动去猜题。在孩子们中间开展这样的活动,猜题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具体。孩子们渐渐地就会萌发好胜心,取得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而且,讨论有没有猜中的过程,其实也起到了复习功课的作用。简单的猜谜游戏,却能够引导孩子走上爱学习的道路。
(2)把汉字卡片等古老的游戏应用在学习当中
有很多人对于汉字和诗词的记忆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玩的汉字卡片。甚至于成年之后,仍然能够听到上句,下句脱口而出。
如果只是背诵汉字、诗歌,当然不会留下如此深刻持久的印象。因为得益于游戏,才会很自然地刻在头脑中。
对于那些不喜欢背汉字的孩子,就可以把读音和笔画写下来,做成汉字卡片。另外,用扑克牌玩“24点”等计算游戏,也是在学习算术。
(3)通过找错游戏,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很多家长会上经常有家长提到自己家的孩子不读书、不看报,令人担忧。然而,这些不读书、不看报的孩子也对报纸上的找错游戏很感兴趣。这种找错游戏不仅登载在大人杂志上,在那些面向儿童的报纸、杂志上也几乎都毫无例外地登载着。这就证明,不仅大人们喜欢这种找错游戏,孩子们也很欢迎。而且,令人吃惊的是大人们需要一天才能解答的问题,孩子们时常当场就能找到答案。这大概是因为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特别热中于这种找错游戏。
家长不应错过这个利用孩子好奇心的好机会。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做习题集的时候,可以故意把答案说错几处。当发现这些错误的时候,孩子一定都很兴奋。如果孩子能够带着这种找错的热情把一本习题集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的话,就会想做更多的习题集。
(4)把地图变成拼图游戏,在寓教于乐上下功夫
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蒙特索利先生把世界地图做成拼图游戏,把这种方法当作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即使那些从来不看世界地图的孩子听说是拼图游戏,也都聚精会神地把打散的世界地图拼凑起来。那种情景无论是谁看到都会感到很惊讶。孩子们都喜欢游戏,特别是拼图游戏在世界范围内都大受欢迎,经久不衰。日本的“嵌绘”就属于这类拼图游戏。可见这种拼图游戏从古至今都是受欢迎的。
比如说,让一个对地理毫无兴趣的孩子来做本国地图的拼图游戏。虽然他对本国地图本身是不感兴趣的,但是他却会被游戏吸引。而且,孩子们都是完美主义者,即使有一块拼图没有拼装上去也会不高兴。当他完成整个拼图的时候,本国地图的全貌一定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了。
(5)选择有趣的文具,增加学习的乐趣
要想把游戏的因素引入到学习当中,当然要考虑到道具的问题。学习的道具是文具,游戏的道具是玩具。要想把学习变成游戏,就要选择玩具化的文具,或者文具化的玩具。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文具出售。比如,动物形状的橡皮、可以发声的图画书、文具盒、昆虫形状的订书机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具,数不胜数。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具,多少都会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妙招10.特别重视矫正孩子逃学的恶习
逃学是孩子厌学的极端表现。逃学的孩子常常有许多不为父母所知的深刻原因。逃学现象应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寻因对症矫正才是。
2000年5月29日,《扬子晚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条消息:
昨日早晨8时,南京虎踞路84号的居民们突然发现楼顶上有三个男孩儿食宿过夜,经盘问:三男孩儿中有两个念初一,一个念小学六年级。自本月23日起,他们既不到学校上课,也不回家食宿,整天在外游荡,偷吃扒拿。有时钻进汽车睡觉,有时到无人居住的屋里过夜,后来偷了一床席梦思床垫搬到六楼顶上“安家”,还在上面烧烤牛蛙等。
据悉,这三名男孩儿逃学的原因在于害怕学习,厌烦学校的管教。许多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差不多都有逃学的经历。
2002年3月19日,武汉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王家巷派出所在清查滨江公园明星卡拉OK厅时,发现五名混居在包房里的少年。经审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次作案的少年盗窃团伙。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首的竟然是两个年仅十三岁的双胞胎少女。她们八岁时被父母赶出家门,流浪街头,先后作案二十四起,其中包括二千元以上的大案十五起,涉案金额竟达十余万元。
两姐妹交代说:“我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逃学,我们确实不想读书,上课听不进去。一想到要做作业就烦,只好逃学。我们每天都在外面玩,感觉外面比学校自由得多。”
一位记者不无惋惜地问她们:“你们为何不想上学?”
她们回答说:“当时小,什么也不懂,很蠢呗!还有就是怎么也读不进去。你们多好啊,有学问,找工作多容易啊。”
记者接着问:“你们不上学的时候,主要做什么?”
“还能做什么?就是打游戏机,经常玩通宵。累了,就在游戏机室里睡,就是不想回家。”
……
就这样,姐妹俩越陷越深,最终坠入了犯罪的深渊。
这类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不能不让人动容。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存在着厌学、逃学的不良情绪。
根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三千名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约25.4%的学生害怕或拒绝上学。他们害怕上学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有的是因为和同学关系紧张;有的则是害怕考试等等。
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包袱,他们经常寻找不去上学的理由,比如撒谎说肚子疼。当这种情绪膨胀到极端的时候,他们干脆不计任何后果——逃学。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厌学、逃学的坏习惯呢?教育专家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这样的做法:
(1)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厌学、逃学
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些是父母的原因,父母自己则要加以反省与改正。比如,孩子犯点小错误或是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便不问缘由地指责或打骂孩子,还时常用一些带有恐吓意味的语句来吓唬孩子,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压力,让孩子对上学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一些性格孤僻、逆反心理较重的孩子往往便因此而导致不愿上学。
(2)让孩子自强、自立,融入到伙伴和集体中
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其多与同年龄的伙伴接触,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而对到自己家里来玩的小伙伴也应表示欢迎。
(3)和老师一起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
家长在对待那些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心理的孩子,应该尽快地想办法让其返回到学校中。即便是孩子哭闹、撒娇、耍赖,也绝不能妥协。与此同时,家长还应与老师多一些沟通,让老师也能从侧面给孩子以关爱,使他(她)感到温暖。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不应施加太大的压力。家长不要忽略孩子的任何一个进步,即便是孩子只取得了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绩,也应给予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和小毛病时,要尽量用温和的语气,使之容易接受,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4)给孩子一个阳光雨露充足的成长环境
大多数家长都能够意识到:最能教育孩子的地方就是家庭,而温馨、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帮助是最大的。这一点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很明显是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因此,对于那些离异的家庭来说,不论孩子归父亲还是母亲抚养,父母双方都应给予孩子关爱和照顾,用爱心来抚慰他们幼小的受伤的心。而正在闹离婚的父母,应该冷静下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切不可断然地做出决定,置孩子的人生于不顾,最终毁了孩子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