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培养平常人就要有一颗平常心。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可是,我们这一代做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父母不同,因为我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我们生长在特殊的年代,十年动乱使我们失去得太多,我们竭力想使自己没有能够实现的人生理想由孩子去实现,竭力想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物质享受补偿给下一代,我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惟一的孩子身上了。于是,强烈的“补偿心”占据了心头,“望子成龙”变成了“逼子成龙”。
在一个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有一位带着女儿来的年轻妈妈讲得十分激动:“‘文革’时,我刚刚上小学四年级,没有学到什么就下乡去插队了。我没有文化,返城后找不到工作,后来当了个体户,我丈夫也是个体户。我们挣了几个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要留给孩子上大学,我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可是,我的女儿不争气,上一年级,才给我考了80多分,我气急了,用绳子把她绑起来,吊到房梁上抽打。打昏过去了,我就用冷水把她泼醒。我气急败坏地朝她吼叫:‘你记住没有,你要成为人上人!’女儿哭着喊着:‘妈,你别打了,我一定成为人上人!’”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母亲泣不成声。已经四年级的女儿坐在妈妈身旁,大滴大滴的泪水流了下来。
“你妈妈打你时,你是怎么想的?”有人问女孩。
“我恨她,可我也理解她,她让我成为‘人上人’,也是为我好。”女孩委屈地回答。
“你现在知道什么叫‘人上人’吗?”有人又问。
“不知道!”女孩摇摇头。
女孩的回答,让在场的人们啼笑皆非。三年前,女儿挨了一顿毒打,至今还是不明白妈妈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不可,这不是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学又冷静。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考试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了“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已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