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却会使国家灭亡。其实,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地球,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因此,我们一定要教孩子勤俭节约,让他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案例再现
谢琴女士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也是泡泡少儿教育总监。在她3~6岁期间,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便把她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当时,爷爷是省外贸厅驻深圳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工资比较高,但是奶奶却非常节俭。奶奶经常把家里的纸盒、塑料瓶攒起来,积攒得多了,就会拿去卖钱。有时候,奶奶带谢琴出去散步,如果看到路边有塑料瓶之类的东西,就会捡起来,一来是环保,二来可以积攒多了卖钱。每次,奶奶都会把卖废品的钱给谢琴,让她攒起来当零花钱用。
后来,即使家里没有废纸、废瓶了,谢琴也会到路上去捡。虽然有人会笑话她,但是她却对捡废品一事乐此不疲,因为她可以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可以从中获得一份成就感。这一经历不仅让她懂得了勤俭节约,还让她感受到了自力更生和聚少成多的道理。
感悟反思
奶奶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对谢琴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让她学会了要靠劳动创造财富。谢琴上了大学之后,就一直利用假期打工挣钱,并用打工挣的钱和奖学金交学费。自从谢琴上了大学二年级之后,就再也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老祖宗的教诲。一些祖父母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小时候过得太苦了,而且也没能给自己的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如今日子好了,自然不能亏待了孩子,要尽量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
结果,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很多孩子身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浪费、奢侈、虚荣、攀比。更可怕的是,当孩子过于注重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时,就很难把心思放在学习和自身修养方面。
所以,我们要想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就要教他勤俭节约,让他不浪费任何东西,而这将是我们给孩子的永久财富。
方法引导
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物质富足的今天,我们也要教孩子勤俭节约,引导他珍惜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和地球的有限资源。
第一,既教孩子勤劳,也教他节俭。
相传过去有一个老人去世了,只留给两个儿子一块写着“勤俭”的匾。两兄弟分家的时候,便把匾分成了两半,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
哥哥每天辛勤劳作,却不懂得省吃俭用,结果两手空空;而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道辛勤劳作,结果坐吃山空。
后来,两兄弟把匾合在了一起,既辛勤劳作,又省吃俭用,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虽然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但是却带给我们深刻的启发: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不仅要勤劳,还要节俭。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养成勤劳和节俭的好习惯。
第二,鼓励孩子做一个勤劳的人。
一方面,我们要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每天下楼扔垃圾,扫地,拖地,洗碗,等等,从而避免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要适当地让孩子尝尝“苦头”,比如,带孩子去贫困山区,看看生活在那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带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让他参与一些农活,如播种、施肥、除草、浇水等。这样一来,孩子就能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慢慢养成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好习惯。
第三,给孩子营造节俭的家庭氛围。
一般来说,我们都经历过苦日子,对节俭有很深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丰年莫忘歉年苦,饱时莫忘饿时难”的感受。然而,如今的很多父母对节俭和奢侈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节俭是贫困的产物,甚至以俭为耻、以奢为荣,比如,凡事爱讲排场,吃、穿、用上处处讲究名牌,随便丢弃食物,浪费粮食、水电,等等。如果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想不养成浪费、奢侈的坏习惯都难。
因此,我们要和孩子的父母约定,一起以节俭的作风感染孩子,比如,吃饭的时候,吃多少就盛多少,尽量不剩饭;如果去饭店吃饭,点菜要适量,吃不完的饭菜就打包带回家;节约用水,把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或冲马桶;节约用电,离开房间要关灯,不看电视、不用电脑的时候,就随手关掉电源,等等。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会逐渐养成节俭、不浪费粮食和水电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