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他人、善待他人,是构成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的品质要素,对促进孩子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然而,如今的孩子大多不懂得关心、善待他人,对他人漠不关心,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因此,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善待他人。
案例再现
小悦的父母工作很忙,外婆便承担起了接送她上幼儿园的职责。
一次,外婆走在接小悦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于是,她冒雨返回家中,拿着雨伞、小雨衣、小雨鞋急忙往幼儿园赶。
由于着急接小悦,外婆被雨淋得浑身湿透了。当她赶到幼儿园的时候,大部分孩子都已经离园了,教室里只剩下了小悦和其他几个孩子。看到外婆,小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走过来,而是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外婆知道小悦肯定是嫌接她太晚了,便解释道:“小悦,真对不起,外婆来晚了,让你等了这么久……”
还没等外婆说完,小悦就发起了脾气:“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的家长没有来晚呢?”
“都怪外婆没有及早准备雨伞,下次不会这样了,好吗?”
“如果再这样,我以后就不让你来接我了。”
“好了。现在赶紧把小雨鞋换上,把小雨衣穿好。”说着,外婆开始给小悦换雨鞋、穿雨衣……
感悟反思
面对被雨淋得浑身湿透的外婆,小悦没有一丝关心,而只是抱怨。事实上,类似小悦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看到有人摔了个人仰马翻,有的孩子不但不赶紧上前把他扶起来,并关切地问问有没有受伤,反而站在一旁哈哈大笑;如果有同学感冒了,有的孩子不但不去关心一下,反而离得远远的,因为害怕被传染,等等。
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意识,而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我们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教孩子学会关心、善待他人;其二,我们对孩子的关心过多,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却极少教育他让他懂得要关心身边的人;其三,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关心他人的行为,我们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的祖父母甚至会说:“以后不准再靠近生病的同学了,小心被传染。”
然而,作为社会人,孩子要面对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社会。当孩子进入到社会后,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人相处。我们要想让孩子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让他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教他从小学会关心、善待他人。
方法引导
平日里,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方式在孩子的心间播种下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种子。对于孩子来说,这将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谩骂,不懂得关心对方,不懂得友善地对待对方,那么又怎么要求孩子关心他人、善待他人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营造一种和睦、温情的家庭气氛。比如,对待家人要嘘寒问暖,如果有人生病了,就要主动侍候;家人出门之前,叮嘱一句“路上小心,早点回来”;如果家人之间长时间没有见面,就打电话问候一下,等等。在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自然会主动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第二,利用生活情景,激发孩子关心、善待他人的意识。
平日里,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有一位同学因生病而没有来学校,那么等他来到学校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同学做错了事情,伤害到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引导和指正,从而激发他关心、善待他人的意识,进而鼓励他主动关心、善待他人。
第三,赏识孩子关心、善待他人的行为。
一个男孩在房间写作业,听到爷爷出门的声音,便大声叮嘱爷爷:“爷爷,出门注意安全!”没想到,爷爷厉声喝道:“我这么小的声音你都能听到,可见你根本就没有认真学习。”听到这话,男孩感到非常委屈。
这位爷爷不但没有体会到孙子对他的关心,反而还斥责孙子不认真学习。久而久之,孙子可能不再去关心爷爷了。
因此,当孩子关心、善待他人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现出欣慰和满足,说一些赏识他的话语,如“孙子都懂得给生病的奶奶倒水了,真是长大了”、“看到你如此友善地对待同学,外公感到很高兴”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关心、善待他人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有了关心、善待他人的动力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