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29482200000044

第44章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不要冷漠

同情心是最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同情心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是最高的美德。”然而,同情心却似乎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孩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案例再现

奶奶带着7岁的琪琪去超市买东西,在路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在沿街乞讨。琪琪觉得那个人很可怜,便对奶奶说:“您看那个人多可怜啊,我们给他一点钱吧?”

奶奶非常冷漠地说:“这种人你千万别理他,都是骗子!”

琪琪不解地问:“您怎么知道他是骗子呢?难道您没看到他浑身脏兮兮的,穿的很破烂吗?”

“我告诉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种人不过是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骗取他人的同情心罢了。”

“奶奶,您怎么能这样说人家呢?”

奶奶认真地说:“这些乞丐是有组织的,他们以行乞为职业。”

“真的吗?”

“电视上、报纸上经常报道,这还有假!”

从此之后,每当琪琪看到乞丐,都表现得格外冷漠,甚至嗤之以鼻。

感悟反思

其实,几乎每个孩子都不是天生就冷漠的,而是在后天“学习”来的。就像琪琪一样,她一开始对乞丐是有同情心的,但是在奶奶的误导下,她变得冷漠了。所以,当我们叹息现在的孩子没有同情心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曾经给了孩子冷漠的“基因”。

也许有的祖父母会说:“现在社会环境如此复杂,我们只要管好自己,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就行了,难道非要对他人抱有同情心吗?”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在家庭、在社会,同情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那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家庭就不成为家庭;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尔虞我诈,人人自利,社会也不成社会了。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同情心,他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冷漠的孩子往往比较孤僻、不合群,对周围人漠不关心,很难体会他人的感受,自然不会获得友情,也不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而且,一颗冷漠的心灵犹如一块贫瘠的土地,是培养不出任何品德和能力的。因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刻不容缓。

方法引导

其实,同情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要我们加以呵护,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他自然会拥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

第一,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痛苦、烦恼等。

面对孩子,我们总会把自己的痛苦、烦恼等深藏在心底。我们这样做看似是爱孩子的表现,实则是真正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会失去感受他人痛苦、烦恼的机会,他的同情心也会渐渐泯灭。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痛苦、烦恼等。比如,如果我们不小心受伤了,不要欺骗孩子说“没事”,而是让他看看我们的伤情,并告诉他我们受伤的感觉,然后让他帮我们倒杯水,或者是给我们换换药;如果我们心情不好,不要强撑着,而是向他倾诉一番,让他安慰我们,或者给我们讲个笑话轻松一下,等等。这样做可以激起孩子同情心的涟漪,让他懂得关心身边的人。

第二,引导孩子学会感同身受。

如今,一些孩子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对同学苛刻计较,对残疾人冷漠无情,对小动物大下毒手,对需要帮助的人袖手旁观……这时候,我们不要指责、惩罚他,而要给予正确的心理引导,让他学会感同身受,从而唤醒他那颗冷漠的心。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感受。比如,让孩子扮演病人的角色,体验生病时的痛苦,从而引导他主动关心生病的家人、同学等;让孩子扮演残疾人的角色,体验生活上的不便,从而引导他主动帮助残疾人。当孩子习惯于感同身受的时候,他那颗冷漠的心就会被唤醒。

第三,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日常生活的点滴或某些重要事件,都是我们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契机。因此,我们要从生活小事入手,随时随地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从而把外在的、短暂的同情行为转化为内在的、长久的良好品质。比如,看到有的小朋友跌倒了,我们要及时提醒孩子把他扶起来,询问一下有没有受伤;遇到老人或盲人过马路,要鼓励孩子搀扶着他们;看到电视上报道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情况,引导孩子进行爱心捐赠活动,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同情并帮助他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孩子的同情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让他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进而起到强化他同情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