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29488500000002

第2章 巧妙地激发孩子对各种知识的渴求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知识,人类才从野蛮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有了知识,人类才有学问,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对于家长来说,从小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促使孩子未来成才的重要手段。

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关键在于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学习。同时,父母应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动物园里活蹦乱跳的动物、植物园里千姿百态的植物、图书馆里丰富多彩的图书,来巧妙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孩子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1.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

做什么事都有个兴趣问题。对孩子来说,有兴趣的事会主动认真地做,而无兴趣的事往往敷衍了事。

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成绩不佳,可是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表现得十分刻苦。他们不仅主动按体育老师的指导去训练,而且也能自我约束,加大运动量,以提高自己的体育成绩,这是为什么呢?兴趣,是他们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激励着他们去拼搏、去奋斗。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就开始向往校园生活,做着美丽的上学梦,所以说孩子们在上学之初对于学习是很有兴趣的。可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困难,受到挫折,有些家长不顾他们的实际,强制学习,使这些孩子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倦学习,学习成绩自然每况愈下。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跟不上时,家长应重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一步一步地扶持他,逐步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成绩往往是家长们关心的焦点,也是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敏感点,因为在孩子们眼里成绩好就有兴趣、爱学,成绩差就没兴趣、不爱学。很多家长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及时进行分析辅导,一方面,找出孩子学习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鼓励孩子树立信心,加倍努力。然而,也有个别家长,平时不能耐心细致地辅导孩子学习,或者无暇顾及,但当看到孩子的成绩不好时,轻则高声斥责,重则大打出手。某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封小学高年级学生写给编辑的信:

父母们大概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我的父母也不例外。节假日的玩乐根本不属于我这个可怜的孩子,每天吃完晚饭,妈妈就把我“监禁”在屋里,连上一趟厕所也不能多待一会儿,我觉得自己掉进了课本的淤泥深渊,再也没法上来。这次摸底考试我只得了90分,可以说名落孙山,下午放学,我连家都不敢回。我想到出走,可我知道那会遇到更惨的事情。我想到死,可我还小。我一天到晚颠三倒四的,嘴里嘟嘟囔囔,以前活泼的我到哪里去了?我有时很羡慕小蚂蚁,它们能干想干的事情,救救我,连一个小生灵都比不上的可怜的孩子……

学习成绩只能通过引导、辅导来提高,强制是难以奏效的。然而,有的家长平时不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动辄棍棒相加。其实,打骂孩子只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而并不能达到使孩子提高成绩的目的。孩子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只会暂时屈从,他们怕的不是自己的错误,而是体罚本身。这样就会使孩子变得爱说假话,出现考试成绩差了不告诉家长,或改分数、模仿家长笔迹签字、逃学等不良后果。

家长如果真正希望孩子学习不断进步,取得好成绩,就应该克制自己,注意引导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2.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是提高生活质量、体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条件,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充电,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技能已成为不少父母的自觉行为。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处理自身进修、家务与教育孩子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父母们的棘手难题。那么有否家庭、事业两不误,以自身进修激发孩子学习欲望,以家庭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全面素质启蒙的两全妙方呢?

朱诞旦小朋友家中一段父子同学的佳话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朱云忠,33岁,小学音乐教师。做父亲后,因为妻子的工作忙,他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除了照顾儿子吃、喝、拉、撒,还要负责开发儿子的小脑瓜。他欣赏卡尔·威廉父亲的一句话:“每个孩子生下来不一定是天才,但父母应尽可能使他们成为天才。”作为教师,他了解教育的原理,作为父亲,他从头学起早期教育知识,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使他更加珍惜与孩子玩耍嬉戏的时间,因为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工作!朱云忠相信这样的一个说法,“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智商高”而且乐于亲身尝试。而他更相信浓郁的家庭学习氛围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因此,在家中两个大人学习进修的同时,还有意无意地把儿子也带入了学习的天地。

学习看书。动物、植物、日常用品、世界名著童话、安徒生童话,看得懂、看不懂的,儿子都爱看,当然看的同时还要父母为他讲解,朱云忠认为儿童早期的阅读父母指导是必要的,仿佛教会他使用开门的钥匙一样。

每晚给儿子讲故事,这是他们家雷打不动的习惯,给儿子讲故事这个任务还真不简单,故事不能重复、不能遗漏,还要创编,由儿子命题,或者儿子开个头,爸爸口头作文,稍不留神便让儿子抓住把柄推倒重来。为此,他经常光顾少儿图书柜,与儿子一起研究“奥特曼”和“宇宙大战”,留意各种新式武器、车辆、玩具,晚上看新闻时,父子俩会有饶有兴致地评论上好一会。越是与儿子讨论“十万个为什么”,越是要翻找大量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而且时时将育子感悟记录下来。在这样一位爱钻研的爸爸的影响下,儿子对幼儿园花坛里的芭蕉根也会浮想联翩:“这是地上的鸟窝,还是蚂蚁的游泳池呢?”

朱云忠没有把开发智力当作孩子学习的唯一内容,他的教育方法往往是“自成一体的独创”。比如他为孩子讲了这么多故事,并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小小故事员。在1999年县少年宫举办的迎新幼儿故事比赛中,他只是希望让儿子去承受台下几十个大人、小孩的注目,去看看别人的本领,去大胆地讲述自己创编的《怪兽访问地球》的新故事。

听老师反映,儿子有点傲气,发言动脑筋很行,上绘画课时却漫不经心。双休日全家看花草、喂金鱼、去乡下捉蜻蜒、看刚刚结蒂的小西瓜,父亲信手画下来,回家向儿子展示手艺,告诉儿子把大自然中这些奇妙的景象画下来多有意思!知道学会观察,就会有东西画,学会把心里的想法画出来,就是一个画家,只要用心画,自然就能画好。儿子的每一张图画,父母都视如珍宝,及时展示和讲评,让儿子知道这是父母对他付出劳动的尊重,是对他努力学习的鼓励。

家中添置了一台电脑,爸爸在上面打字、画画,妈妈可以查到很多资料,玩扑克牌,那么儿子呢?每每外出作客或参观回来,爸爸就让他把感受讲下来,输入电脑,一会儿就打印出一篇文章,配上儿子的插图,这样一张张积累起来就是儿子的大作了!

爸爸要声乐考试了,按键听音还得儿子帮忙,稍有走音儿子的小耳朵就听出来了。

“从儿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小孩的眼光、小孩的感觉真值得大人回味。无邪的童真、无畏的探险、奇妙的创造是我们大人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的,孩子,真是一本讲不完、读不透,需要我们不息探索的教科书。”

这是朱云忠父母的学习心得,“父子同学”这份生动的案例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恐怕远不止于此。

父母仅告诉孩子上学很重要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孩子说明学习并不因长级或是得一文凭而终止。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不必花许多钱去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要让孩子们看到你在读书。你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或展览会,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索愿望。

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他们表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很关心。你不必具有一项特长或是用许多业余时间帮孩子们做什么。多数老师欢迎父母陪伴孩子们郊游,与其父母通通电话以及打印孩子的学期特别报告等。父母要经常向老师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找出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询问、观察孩子正在学习什么,得到这些的确实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得知孩子在课上学习了些什么内容,并且留了什么作业。

父母需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许多时候父母只看重分数。如果孩子是个全优生却不能告诉你他为获得这样的好成绩都做了些什么,那么这时父母还要对他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们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与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问他:“你认为在哪儿能找到答案呢?在字典上还是在因特网?”考试成绩差是该同孩子谈一谈的信号。是什么原因使他落后了?他需要辅导吗?还是因为他没有做作业才使成绩不好的?这些父母都要清楚地了解到。

一种鼓励孩子为他的未来着想的方法是设立家庭目标。父母写一份自己家本年度应取得哪些成就的任务书,其中包括孩子应取得怎样的进步。老师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要让任何学生落后,尽力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取得好成绩,帮优秀生更上一层楼。对孩子持有较高期望并让他们知道这一点,能鼓励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不断进取。

3.游览动物园时,向孩子介绍奇妙的动物世界

动物园是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孩子在那里能找到许多乐趣。他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有关动物的。面对动物,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动物故事,他们听了一定很开心,而且能学到更多知识。

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欢问的五大类“为什么”中,最多的是有关自然科学的,尤其是生命奥秘方面的。他们对会动的活物兴趣特别高,常常对动物身上的颜色、花纹、习性等,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尤其是在参观动物园时,对各种动物“会不会咬人”、“吃什么”、“怎样生小孩”的问题最感兴趣。

鉴于此,家长应该多带他们到动物园去走一走。在那里,更容易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孩子的年龄跨度并不长,即使每年带孩子到动物园去一趟,也不过有限几次。对于家长来说,这完全能做到;对于孩子来说,这则是最起码的要求。

需要提醒的是,一年中最适合参观动物园的季节是春秋两季。

春天天气转暖,各种动物都要出来尽情玩耍,而且春天是鸟类的发情期,这时候的它们最动人可爱,鸣叫和飞翔都很频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最喜欢看的孔雀开屏,也只有在春天能见到。

秋天,动物园中的各种鹿类进入繁殖季节,公鹿们为了爱情需要不停争斗,显得热闹非凡。袋鼠类也正处于哺育期。可以欣喜地看到小袋鼠进出育儿袋的情景。

一天中最适合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动物进食以及之前的15分钟。

动物喂食一般一天两次,具体时间可以预先打听好。在动物取食时,最容易看清它的食性和取食方式;动物进食前的15分钟,由于饥饿难耐,会不停地走来走去,最容易暴露它们的形态特点。

动物园的类型很多,除了正规动物园外,还有公园附近的动物园、水族馆、自由散放式动物园、野兽饲养场、专门内容的动物园、本地种类的动物园、大学和研究所的动物园、儿童动物园等不同类型。

各类动物园通常都具有观赏游览、普及野生动物知识、科学研究、保护野生动物的任务。

(1)告诉孩子到动物园去看什么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到动物园究竟去看什么,家长有责任对孩子说清楚。总的来说,主要看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动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动物的体形、体色、体长、体高等内容。其中体形方面又包括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的形状;头部又包括耳、眼、鼻、嘴、牙齿等部分。

二是动物的生活习性。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食性,包括动物吃什么、怎么吃(撕食、咀嚼、吞食、舔食、反刍等);

栖息场所,包括特点和类型(山、池、攀缘架等);

种内、种间关系,包括种内成年个体间、母兽(鸟)抚育幼儿(雏鸟)的各种表现。

三是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奔走、跳跃、攀缘、游泳、飞翔、滑翔、爬行等,此外还要观察它们的各种休息方式。

四是动物的叫声。主要包括鸟类的鸣叫、兽类(通常在饥饿时发出)的吼声。

(2)告诉孩子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

动物园的一项功能是保护野生动物,现在有许多动物只有在动物园里才能见到了。家长有必要把这一点告诉孩子。

以前在宣传保护野生动物时,都是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的。自从爆发了(“非典型性肺炎”)以后,人们对印度鼠疫、日本疯牛病、美国结核牛、英国口蹄疫,以及越境传播的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黄热病等动物源性疾病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野生动物在野外生活环境下,会从它们的食物中摄取致命病菌。这些病菌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并无危害,因为在它们的体内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状态。可是人在进食这些野生动物后则有生命危险。这种危险,一方面指野生动物体内本身带有致命病菌;另一方面还指这些致命病菌会与人体内的某种细菌、病毒进行杂交。

例如,不要吃青蛙,以往都是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出发的,因为一只青蛙一个夏天能消灭害虫上万只。

参观了动物园后,家长就应当告诉孩子,青蛙生活在农田中,喜欢吃昆虫,而昆虫体内聚积着大量农药。这种农药残留物的毒性很大,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畸形青蛙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除此以外,蛙肉中经常寄生一种曼氏裂头绦虫。食用蛙肉,如果把它的幼虫带入人体的软组织和内脏,3个星期后就能发育成1米长的成虫,从而导致腹痛、呕吐,软组织发炎、溶解、坏死,严重的会导致瘫痪和失明。

在参观动物园时,给孩子讲一讲人与动物的关系。一旦他们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说不定你的孩子将来就是一位生物学家。

(3)教育孩子,爱护动物就别骚扰它

动物园里的动物,由于长期身陷囹圄、失去原生环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开心。它们都有“职业病”,那就是抑郁症和神经质。

例如,目前全世界有9000多种鸟,我国有1200多种。国外如英国皇家爱鸟协会,几十万名会员毫无例外都是观鸟者;可是在我国,爱鸟养鸟协会都由养鸟者组成。鸟的天性是自由翱翔,现在把它关在笼中,使它有翅难飞,这哪里是“爱鸟”。

为此,家长应当告诉孩子,在参观这些可怜的动物时不要大呼小叫,不要以突如其来的动作去吓唬它们,更不要投掷杂物侮辱它们。

有人也许要问:我并没有骚扰它们呀?我喂东西给它吃,是表示我的友好呀!

这样的理由动物并不领情。因为人需要休息,动物也需要休息。整天接待大量游客,这些动物的“上班时间”远远不止8小时,早就感到疲惫不堪了。

有些游客们不顾这些,肆意朝它们投掷杂物,这无疑是把别“人”(鸟)的痛苦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之上;向它们投掷食物,动物们吃下这些“加餐”后身体发胖,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影响到生儿育女。

(4)面对动物,给孩子讲解有趣的动物知识

在参观动物园时,面对动物,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动物知识,他们听了一定会很开心,而且能学到更多知识。当然,家长事先对此要做一些知识储备,免得到时候一问三不知。

例如,在观看狗熊(也叫黑熊)时可以告诉孩子,虽然“狗熊”的名声不好听,可它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猛兽。它浑身长满黑毛,胸前有一条月牙状白纹。站起来就像一座铁塔,威风凛凛。

民间有许多关于黑熊伤人的故事,但绝大多数是传说。虽然它也是一种食肉动物,外表不美(看上去像凶神恶煞)心灵美(性情并不凶猛)。所谓“食肉”,大抵也就是掏掏鸟窝、抓抓河鱼、捉捉昆虫。一般情况下喜欢吃素,爱啃竹笋、咬板栗、掰玉米、挖地瓜等。

研究表明,黑熊一般情况下并不伤人。经常听说老虎吃人,狼吃人,有多少人听说黑熊吃人的?

黑熊遇到人,会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热情地握着你的手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这时,有经验的人会用预先准备好的两截竹筒,套在两个手腕上,任黑熊握去。等它笑得麻痹了,就赶紧抽身。

如果黑熊“热情”地追来,你应该往山下跑。因为黑熊下山时低着头,满头长毛会遮住眼睛。更重要的是,黑熊的身体笨重,后腿长,下山时跑不快,一快就容易摔跟斗。

黑熊有许多优点:它敢于和老虎作斗争;它的智商很高,在马戏团里常常表演高难度动作,在动物园里会讨人欢心;它忠心耿耿,在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常被用来看家护院,只是因为饭量太大,有时又喜欢调皮捣蛋,所以并不受到普遍欢迎。

这些特点决定了憨厚的黑熊和熊猫一样,最受孩子们喜欢。

4.游玩植物园时,多给孩子讲奇妙的植物世界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生活久了,带孩子去植物园走一走很有好处,不但能使身心俱爽,而且还能获取许多知识。植物园的教育作用并非大自然可比。这里有许多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珍稀植物,令人大开眼界。

植物园与一般公园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究和普及植物科学。

植物园的类型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以植物分类为主的植物园、以植物为主的植物园、以植物地理为主的植物园、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植物园、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植物园等。

这些植物园,虽然具体功能各有不同,但都有植物引种驯化、收集和保存珍稀濒危植物、普及植物学知识三项基本任务。

每年带孩子到植物园去看一看,一定会有惊奇发现。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都市的孩子,置身于这种绿色海洋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对身体健康特别有好处。

除了身体方面的受益外,植物园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可以满足孩子们开阔眼界的需要。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孩子的年龄还小,对他们讲生物科技知识应该放在次要位置,主要目的在于欣赏花木、愉悦身心。即使传授知识,也要特别注重趣味性,做到寓教于乐。

家长如果是第一次带孩子参观植物园,必须讲明所要参观的植物园的性质、任务、面积、植物种类以及园内的分布情况,讲明参观植物园的主要目的,使他们对植物园有一个大致了解。

(1)引导孩子开阔眼界

植物园中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它们的生态类型各不相同,而且有许多其他地方根本看不到的珍稀植物。所以,参观植物园时,应当选择彼此差别比较明显的植物种类,让孩子注意观察,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兴趣。

在此过程中,让孩子引对某种植物进行重点观察,但也只限于关心一下它的一般特点就行了,不必进行深入研究。否则,他们既听不懂,也未必对此感兴趣,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2)教孩子认识植物

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基本上是按照科、属分类的,这对于孩子认识植物有很大便利之处。认识植物是从观察植物的茎、叶、花、果形态特征开始的。通过对不同种类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能大致看出某个科、属植物的基本特征,丰富孩子的感官知识。

(3)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变异

植物园里的环境条件与各种植物的原来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植物大多数已经发生了变异,在植株高矮、叶片厚薄、叶色深浅、体表被毛疏密、花朵大小、花色浓淡,茎的直立、缠绕、匍匐、攀缘等方面都会有些许变异。

有条件的家长,应该结合自己的了解,或者对照相关资料,讲一讲这些植物在野生状态下应该是怎样的,在这里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异,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异。

(4)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植物园里的植物很多,乍一进去会感到眼花缭乱,但绝不要走马观花。每个植物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你带孩子究竟去看什么,除了事先考虑以外,还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例如,在北京植物园(南园)的裸子植物区,集中了银杏科、松科、柏科、杉科、红豆杉科、麻黄科等6科、16属、49种裸子植物。其中以松科、柏科的品种最多,共有11属、44种。

家长带孩子参观裸子植物区时,可以重点教孩子认识油松、白皮松、华山松、花旗松、日本冷杉、雪松、华北落叶松、侧柏、圆柏、杜松、香柏等12种松科和柏科植物,或其中的个别树种,看清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在观察每一种植物时,一般要看以下几方面:树叶形状;树叶生长顺序;是否落叶;大、小孢子叶球形状和颜色;大、小孢子叶在大、小孢子叶球上的排列顺序;珠鳞苞鳞结合状态等。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关键是要家长给予引导。通常认为,幼童的观察力是在3岁后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他们对事物的观察缺乏计划,缺乏比较持久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如果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参观植物园,都能起到锻炼观察力的作用。

培养观察力的具体方法是:

引导理解各种方位关系。例如,家长在与他们对话时,可以在其中的方位词上加重语气:如“看看这棵树顶上有什么?”“走,我们到前面汽车那儿去。”

引导掌握数量概念。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数一数这排树共有多少棵,这棵树上一共有几朵花?

引导比较长短高矮。例如,在一排树中,让孩子看一看哪棵树最高、哪棵树第二高、哪棵树第三高、哪棵树最矮。

引导观察植物特征。例如,面对许多植物,让孩子根据家长的语言描述,找到符合描述特征的那类(或具体的一种)植物。

这样的锻炼对孩子提高观察能力很有好处。而且,面对大量的绿色植物,对保持头脑清醒、保护视力也很有帮助。

我国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植物园(包括树木园)有150多个。除河北、西藏以外,其余各省市都有植物园。

尽可能带孩子参观著名植物园,因为那里的植物品种更丰富、更有代表性。例如:

北京植物园(南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拥有各类植物3000多种,是我国北方种质资源保存的集中地之一。主要参观点是温室展览区,内有13个展区,拥有各类植物1500多种。

北京植物园(北园),隶属于北京市园林局,拥有各类植物987种。主要参观点是太阳能温室,内有山茶、杜鹃、玫瑰等。

中国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是亚洲主要药用植物园之一,拥有各类药用植物1300种。

北京教学植物园,隶属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国内唯一由省(市)教育部门建立的、专门为中小学教学服务的植物园,拥有各类中小学教材中所列的植物600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隶属于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拥有各类植物2800种,设有盲人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隶属于江两省科学技术厅,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同,拥有各类植物3400种。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即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同、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隶属于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种有植物3000种。

华南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是世界一流的木兰科、姜科植物专类园,拥有植物6000种。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拥有植物上万种,是目前我国最大、保存物种最多的植物园。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隶属于什肃省治沙研究所,是全球屈指可数的沙漠科研基地,拥有各种沙生植物270多种。

浑江树木园,隶属于吉林省浑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拥有各类植物382种。

参观植物园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采集一些已经认识的植物制作成标本。一方面留作纪念;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继续参观植物园时积累相应的参观资料。

虽然仅仅是采摘一片树叶,可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这样做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因为通过这项活动,能够让孩子了解到这种植物所生长的外界环境,更加了解其种类及其分布地区。回来后还可以与书本上所介绍的知识进行对照,看看两者是否一致。

制作标本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方法是蜡叶标本法。即把标本放在吸水纸上,用夹板夹紧,直至完全干燥脱水;然后把它取出,装订在台纸上。至此,一个完整的植物标本就做成了。

虽然这种方法很粗糙,可对孩子来说,能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了。由于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会非常兴奋。在这个过程中正好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感知能力,以及做事的专心、耐心。

5.让孩子走进科学宫、科技馆和少年宫

科学宫、科技馆、少年宫,都是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地方。经常到那里去,有助于孩子接受科学熏陶、提高科学素养。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美国引入并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到日前为止,已分别于1992、1994、1996、2001、2003年开展了5次公众(18~60岁)科学素养的全国性调查。

调查表明,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基本了解科技知识信息)的比例分别为0.4%(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也就是说,每100人中大约只有2人具备科学素养。在美国,这个比例为17%,日本为5.3%。

国内外经验表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相当缓慢的。所以,美国从1985年启动了一个长达76年的长远计划,改革原有的科技教育,希望哈雷彗星再次回归那一年(2061年),全面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与此相适应,我国有关部门也从1999年开始,提出了一个“2049计划”,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时,“实现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这样一个目标”。

科学素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的《常识》课本中,有一课是“水到哪里去了”。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蒸发的概念、水蒸气的特征、水蒸发快慢的3个条件(温度高低、蒸发面的大小、空气的流动)、水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用等。

可以说,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做实验,要面面俱到讲这些内容,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而要在课堂上做实验,也并非就一定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时间。

有鉴于此,家长可以配合学校教育在家中给孩子做实验。在做实验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上述知识点,就非常容易了解。

例如,首先用湿毛巾在桌上写一个大大的“水”,一会儿就可以看到这个字不见了。“水”到哪里去了呢?这就引出了蒸发的话题。

接下来可以在煤气灶上,置放两只大小不同的不锈钢饭盆,里面盛上相同高度的水,同时点燃煤气灶,看谁蒸发得快。

一边做实验,一边对照上述知识点讲解,就很容易理解。一个实验就可以“做”出科学素养来。

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社会、知识发展型社会,它需要更多具有不断学习、探索新事物能力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乐于探究,热爱科学,今后在社会上就会寸步难行。

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关键要有行动。道一千说一万,不如经常带他到科学官、科技馆、少年宫去走一走,看一看。

目前,我国已有科技馆总数超过400座,其中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科技博物馆建设标准(建筑面积不小于6600平方米)的有39座。中国科技馆、天津科技馆、江苏科学宫、沈阳科学宫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抽一点时间陪孩子到那里看一看,一定会令孩子欣喜若狂的。

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科学本质,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是破除迷信。所以,要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孩子宣扬科学,引导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2)倡导科学精神,教孩子以基本的科学知识

例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一年四季为什么有冬天、夏天,天究竟有多高、地究竟有多厚……都是孩子非常关心的问题。从科学角度对他们经常灌输自然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所谓天,其实就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有多厚,天就有多高。大气层以外的地方叫天外,是黑洞洞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2000~3000公里,这就是说,天的厚度是2000~3000公里。这么一解释,孩子就非常清楚了。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显示的是执著的科学探索。科学精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家长要特别告诉孩子两点: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

人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从目前来看,孩子的科学知识基本上是通过书本学到的,缺乏科学实践,这样的科学知识很难从实质意义上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相反,如果通过实验获取科学知识,那么得到的不仅是科学素养,而且还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例如,在参观科学宫时,就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制作一些科学实验。

这种观察,主要是掌握观察方法,包括目的、重点,按顺序、多角度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以利于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这种实验,主要是通过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仪器,初步掌握设计实验方法如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测定性实验等,以便孩子既从中学到科学知识,又能获得科学探索的乐趣,还可以培养科学的行为方式。

这种制作,主要是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模型如植物标本、昆虫模型等,让孩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如果可能,还可以制作一些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来。

(4)广泛利用电脑网络和社会资源

电脑网络能使全球信息资源以各种方式实现集约化共享。如果不善于利用这种现存社会资源,就可能把许多时间浪费在重复的劳动上。

但是,利用电脑网络和社会资源,并不表明放弃自主实践探索。正确的态度是,从已经掌握的资料中去发现问题,然后对此进行探索。

6.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博物馆去阅览、参观

古今中外,图书馆、博物馆都是塑造伟人的地方。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院留下的永恒脚印、列宁在流亡途中到过欧洲许多图书馆、毛泽东学生时代在图书馆的博览群书,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现代家庭大都有个书房,起码也有一个书架。可是书架上的书再多,也比不上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博古架上的东西再多,也比不上博物馆的文物历史悠久。图书馆、博物馆对每个人尤其是孩子来说,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

可是长期以来,这种意义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有许多孩子从来就没有去过图书馆、博物馆,他们感兴趣的是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倒不是说公园不能去,而是去再多的公园,都无法代替去图书馆、博物馆。

行走在美国的马路上,你会看到“图书馆”和“医院”、“厕所”一样,在路标上有特别标示。这表明了无偿为社区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否则,也不需要时时提醒人们图书馆在哪里了。

在法国,有个著名的“星期三现象”。每到星期三下午,法国的初中和小学都不开课,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体育场、博物馆里到处都是学生的海洋。

法国所有国立博物馆对教师和18岁以下的人都免费开放。以法国国立罗浮宫博物馆为例,这个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600万参观者中竟有一半是学生!

法国教育部认为,“星期三现象”是他们全社会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体育、公民义务与权利、道德、科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几十年坚持下来,法国终于以科技大国与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

但愿我国这样的“星期三现象”也早些到来。

自从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设阅读社会”目标,尤其是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提出将每年4月23日(世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以来,组织群体性的读书活动,已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借助于这股东风,家长有责任让孩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

(1)告诉孩子图书馆、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基本上就是博物馆的努力方向。博物馆以实物为主,能够给人以真切感受,很容易成为孩子们喜欢去的观光景点。

图书馆除了传统藏书以外,还有视听资料、音像等,通过声频、视频等手段,直接记录图形、文字、声音的文献资料。在这里,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获得所记录的信息。主要形式包括唱片、幻灯、录音带、录像带、影片、缩微胶卷、胶片、磁带、光盘等。

有的图书馆还有计算机检索手段。你只要在家中安装一台终端设备,不必出门,打个电话,就可以通过屏幕检索所需资料。

我国政府鼓励馆际间的文物展览交流活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物的展示和交流。根据规划,2015年以前,我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1000座博物馆,使每个中等城市都至少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

我国最大的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拥有藏书2200万册(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文献信息收藏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外文文献收藏基地,承担着国家总书库和为中央国家机关、重点科研教育生产单位、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是建设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6大图书馆之一。

(2)和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博物馆

1997年1月,国家九部委开始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0年又确定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基础上,每年12月为“全民读书月”。

有鉴于此,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图书馆、博物馆,就有了更多的理由和便利条件。

全国各地图书馆在每年4~6月的“世界读书日”、“五四”青年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六一”儿童节,都会集中举办“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此外,还会利用寒暑假和“全民读书月”组织各种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

在此基础上,从2004年5月1日起,我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现免费,对未成年人个人参观实行半票。家长携带未成年人子女参观的,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待遇。江西省博物馆甚至推出“参观年票”,只要花费一张普通门票的钱,就可以全年参观所有基本陈列和新展。

2004年4月,国家图书馆打破国际惯例,降低未成年人的僻阅门槛,开始为未成年人提供以下服务:

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免费接待有家长陪同的少年儿童参观,人数不限;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免费开设“未成年人参观接待日”,预约接待有组织的中小学生集体参观,限额100人。参观时由专人带领参观阅览室、读者活动区域,介绍有关馆藏和服务情况。

在文津街7号设立“少年儿童多媒体阅览室”,提供多媒体音频视频资料、少年儿童报刊、链接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信息资源,采用点播等服务手段,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服务。

根据未成年人的需求和特点,聘请专家学者,举办面向未成年人的免费讲座、培训等活动。

在免费开馆的推动下,每逢“黄金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异常火暴。家长们纷纷带孩子前来开眼界、长知识。他们认为,与其带孩子到那些拥挤不堪的景点去看“人”,还不如到附近的文化机构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音乐厅、电影院等进行高雅文化消费,这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

7.用“玩学习”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玩学习”是一种特佳的学习方法。一般说来,玩和学习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玩归玩,学归学,玩和学是两码事,玩,就不是学习,学习就不是玩。其实不然,某些学习内容完全可以进行改制,使之适于玩。这样还可以使孩子对学习发生极大的兴趣。

“玩”,是一个多义词,有玩耍的意义,还有研习的意义。一些司机戏称自己是玩盘子的;一些军人戏称自己是玩枪的,还有,常有人说那人是玩电脑的、玩狗的、玩鸟的、玩花的等,“玩”字在此就有研习的意义。玩电脑者,玩得如痴如醉;玩花者,也玩得如痴如醉,毫无厌倦可言。有的学生,也学得很有劲头,也是如痴如醉一般,可否称之为玩学习呢?

家长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把学习过程视为一种新方式的玩,并要玩出味来。玩扑克时,你取一张牌、我取一张牌,就动作而言,也是十分单调乏味的,但四个人一起玩耍,争个胜负,玩起来就令玩者有味了。玩球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带着一个篮球,在一个大的操场里拍来拍去,那也是十分无聊、十分单调的,但是,设一个篮球架,进行投篮训练,情形就不同了,训练起来,令人觉得有滋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当一局牌玩胜了的时候,参加者就非常兴奋;当一局牌玩输了时,参加者又产生了不服输、下次定要争胜的欲望;当投球进篮时,人就非常兴奋,当投球不进篮时,人又产生了下次一定要投进的强烈欲望。方式不同,运动的效果就不同。玩牌,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玩球,很有乐趣,也并非人人乐此;读书学习,也是如此,有人乐此,有人不乐此。这是不足为奇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

运用“玩学习”的方式,让孩子掌握读写算记的技术,和孩子一起,数课文的字数、一般数1000字的一段课文,标数码记号,每100字用铅笔在课文上做一个标记。统计错读、漏读、添读、复读的字数,记录读的速度和准确性,跟孩子一起分析错读的原因,研讨提高读速的方法,然后,再读、再分析、再研讨,直至其读速均匀适中。

这样来玩读的过程,与玩球、玩牌的过程差不多。当然,这种“玩学习”的方法还要配合孩子们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或稍超前一点。可以肯定,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不同。

8.通过看地图巧妙地向孩子介绍世界知识

美国一个由55名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专业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认为,21世纪的孩子应当具备10种能力,其中第4种是“掌握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知识,具备外语交际能力。”

他们的理由是,现在的地球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自然环境受到更大威胁,资源更加贫乏。一个人如果缺乏地理知识,就会对理解这个日益缩小的世界产生巨大障碍,无法增强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联系,无法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看地图,绝不仅仅是一项简单技能,它还与一个人是否具备“21世纪的必备素质”有关。

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并不尽如人意。即使从全球来看,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时代发展很快很快,世界变得很小很小。要让孩子不成为“睁眼瞎”,从小让他们学会看地图、地球仪是一个好主意。

地图上写满了无数个为什么。喜欢对着地图发呆的孩子,更喜欢幻想。只要正确引导,就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

例如,他们会问,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站在上面不会滚下来?我们的头究竟是朝上还是朝下?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不停旋转,我们为什么不会转飞掉?

将孩子的这一个个问号拉直,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还真不行。等这些问题孩子都搞明白了,再向他们抛出一些有趣的事,以进一步挑战他们的小脑筋,就是家长的下一步责任了。

例如,当我们站着(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的人是躺着(睡觉)的?当我们这里热得要命的时候,哪些地方的人正在冻得发抖?

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孩子必定高兴。好,接下来家长就又有事做了。

(1)培养孩子看地图的兴趣

地图强调的是事物的空间分布。看地图、地球仪,对培养一个人的空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在培养思维能力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独到作用。

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房间里,贴上各种各样的地图,如《少儿中国地图》、《少儿世界地图》。

(2)用地图开发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地图给人以形象、直观的感觉,它和文字一样,具有独立的表达作用。地图上包含着许多地理信息,能够帮助开拓孩子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想象力。

各种各样的地图如政区图、地形图、旅游图、人口分布图、各类示意图、图表,包括书本上的地图、版图、插图、附图,都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地图、利用地图。

如果孩子兴趣盎然,家长还可以教他们绘制地图。可以把他们看到的内容画出来;也可以反过来,在看到一幅地图后,用语言或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经过这样的多次训练,即使平时身边没有地图,也会凭借头脑中的图形形成图像,表现为一种非凡的空间想象力。

(3)和孩子一起做个地球仪

小孩子喜欢做游戏,家长不妨通过游戏方式,让他们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例如,找一只乒乓球,在上面标出赤道、南北纬30度、南北纬60度、0度经线、180度经线。然后用不同颜色表示低、中、高纬度地区的范围。有空的时候,家长还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用土豆、泡沫等材料制作地形模型。

以上这些活动,看起来是一种游戏,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毫无疑问,还可以激发他们看地图(地球仪)、用地图(地球仪)的兴趣。

(4)和孩子一起从地图上看家乡

每个人都有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很多,通过看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自己的所在地位置,是其中之一。

尤其对孩子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学会看地图,又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的热忱,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如果你的家在重庆,家长就可以对照中国地图告诉孩子,重庆在祖国的西南方向,它的西面是四川省,北面是陕西省,东面是湖北省、湖南省,南面是贵州省。这样,就大概勾画出了重庆及其周围地区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

接下来,可以具体告诉他家乡的一些详细资料。

例如:重庆的主要风景有四面山、长江三峡、黑山谷、万盛石林、南北温泉等;

主要特产有江津米花糖、红橘、合川桃片、白石驿烤鸭、山城火锅等;

重庆被人们称为“山城”,因为它城在山上、山在城中;称为“江城”,因为长江、嘉陵江在市中心交汇;称为“雾都”,因为这里冬季多雾;称为“火炉”,因为这里的夏季长、温度高……

重庆是我国第4个直辖市,简称“渝”。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中国4个城市的名字,重庆就是其中一个。

重庆是一座历史名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如红岩精神等……

通过这样一种介绍,不管孩子是否都记住了,至少他对自己的家乡已经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他们讲讲这方面的情况,他们的小脑袋中就会慢慢积累不少东西。

除了看政区图以外,还可以给孩子看地形图。地形图上有各种不同颜色,它代表的是不同的海拔高度。

仍然以重庆为例。从地形图上的颜色可以看出,重庆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

如果说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那么重庆的版图形状就像一只蜻蜒。给孩子指一指哪里是“蜻蜓”的头,哪里是“蜻蜓”的翅膀,孩子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接着,可以要求他们在纸上学着画一画。

脑海中有了“蜻蜓”概念,他们会对地图、对家乡的印象更深。

9.认真对待孩子提的过于简单和可笑的问题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令家长感到欣喜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也能用鼓励和欣赏的态度看待孩子早期的发展和进步。一位在特殊教育方面非常成功的家长朋友曾经很有感触地谈到:如果每一个家长和教师像他们对待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幼儿的每一个细节那样对待稍大的孩子就好了,特别是对待上学读书的孩子!是的,当孩子呀呀学语时,把“妈妈”叫成“嫫嫫”,做父母的会欣喜地告诉别人:“我的孩子会叫妈妈了!”并会得意地为外人翻译:嫫嫫就是妈妈的意思。没有一个家长担心孩子会永远把“妈妈”叫成“嫫嫫”,也没有一个做父母的要求孩子说第一个词或第一句话时不准犯语音或者语法方面的错误。

在孩子学步方面,父母也是充满鼓励和希望的。首先,家长不会看见别人家一样大的孩子会走路时就强迫自己的孩子走路,也不会悲哀地下结论道:“我的孩子不能走路”;第二,父母看到学步儿童摇摇晃晃地走路时,或胆小,需要搀扶,或胆大,跌跌撞撞,父母都不会抱怨,如抱怨孩子胆怯和懒惰。特别是当孩子摔倒在地的时候,没有一个家长会把这看成是孩子的失败和无能。

但是,一旦孩子能够基本掌握各种能力时,家长和教师们的态度和眼光就变了,家长和教师变得有些不可理喻了,他们忘了对孩子的细节关心。

他们不再像孩子牙牙学语时能理解和宽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失败和挫折,一味把挫折和失败归于主观原因,不像孩子学步的时候,看到走路摔跤,不是去扶一把,就是加以鼓励,而是绝对不允许失败。

他们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假如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像孩子学步和学语言时不断地给孩子机会和鼓励,假如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能尊重儿童学步和学语言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相信孩子是一定会说话和走路的,假如所有的家长和老师每天都能欣喜地发现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假如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能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试想,只要孩子的求知欲不受到打击和伤害,每一个孩子都是会成功的!

一天,儿子郑重而谨慎地跟妈妈说:“我有好多问题都不敢问,我怕人笑话我,可是我又真不明白。”“不懂就问呗,说不定我能回答你,说不定我也不明白,没关系。”妈妈说道。儿子问:“妈妈,每天新闻联播里都讲‘巨蜥’,可是,我怎么从来没有看到过!”“你说什么?”妈妈也有些懵了。“就是每次播音员一开始总说的‘巨蜥’!”妈妈这时恍然大悟,儿子这么长的时间以来,把“据悉”当成了“巨蜥”。妈妈把“据悉”写了下来,并告诉了儿子“据悉”是什么意思。

儿子告诉妈妈,过去一听“巨蜥”(据悉)就兴奋,甚至在其他房间也要跑过来,就是没有看见过一次,也不明白为什么,看见别人毫无激动的样子,怕别人嘲笑,所以一直把问题憋在心里。

每个孩子,从孩提时代都有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每天都在发现问题,当孩子问出想到各种各样的“怪问题”,孩子可能就会被人斥责为“傻问题”、“连这个问题都不懂”、“这孩子怎么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呢”等等。随着年龄增长,按理说接触的新鲜事更多,要问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但是,现实中的孩子越来越喜欢沉默了,其原因主要有:

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和教师能够多多关注青少年没有问出来的问题,他们的求知欲应该是非常旺盛的,而且是随处可见的,一是青少年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自己的逻辑和道理的。成年人却常常要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他们的问题和答案。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数不清的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对“傻问题”否定性和嘲笑性的评价,使青少年许多问题问不出口,挫伤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二是青少年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通过问题本身,家长和教师可以了解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孩子问“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这类问题时,表明孩子关于自然的理解处于万物有灵论的水平,即儿童把无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的意义,这是儿童关于物质认识的必经阶段;另一方面,青少年探索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是最有价值的,而不在于问题和探索的答案本身是否科学。

让我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让他们能在宽舒自由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希望家长能够尊重孩子对问题的探索性答案,这要比郑重其事灌给他一大堆科学道理强得多!

10.鼓励孩子提问,但不要马上说出答案

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常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上小学时,在班上成绩很好,但是,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反之,有的孩子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孩子成绩的好坏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孩子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哆嗦,别再问了”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有的父母看孩子对答案难以确定的样子,就想赶紧把答案告诉孩子。岂不知,这样会使孩子感到,我是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

曾经有人比较过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的学习教育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问个不停,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中国孩子在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多都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地记笔记,很少有人发问。

华有德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办人陈宇华,18岁时曾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20岁时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后来又入哈佛大学。

陈宇华小时候也并不是特别爱好学习,她和其他孩子的差别并不是很大,无论从智力上,还是对学习的兴趣上。关键是看你怎么培养她,引导她。

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在宇华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买了很多的书,像什么《唐诗300首》、《幼儿数学》、《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一有空闲的时候,就给她灌输,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兴趣。

宇华倒是挺喜欢小汽车的,整天拿着个小汽车摆弄,可这有什么用?

“爸爸,汽车为什么4个轮子?”一天,宇华举着小汽车问。

“4个轮子才稳当么。”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随口说道。

“那,三轮车为什么是3个轮子?”

“……有3个轮子,也就稳当了……”爸爸有些不耐烦,因为他正在着一条重要新闻。

“那,自行车怎么只有两个轮子?”

爸爸放下了报纸,有些吃惊又有些尴尬地看着宇华,宇华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父女对视了一分钟,爸爸才缓过神来。

从宇华乌黑但充满了疑问的大眼睛里,爸爸像是看到了什么!

“这不就是几何的几个基本原理么?”爸爸的脑子里像有个小火花跳跃了一下,当然,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小小的疑问而已——但正因为是实际的,不是比教学上的理论更鲜明、更活泼嘛!

爸爸知道该怎么做了,像是大梦初醒一般!

“好孩子,”爸爸一把把宇华扯到怀里,“来,爸爸给你讲!”

爸爸就用最浅显的话,认认真真地给宇华讲着。令爸爸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这次宇华竟然一动不动,昂着脑袋,老老实实地听着爸爸的话,既不乱讲话,也不做小动作了。

爱提问题的孩子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知识掌握得快而且觉得负担轻。孩子好奇,求知欲强,对特别想知道的事情自然记得快、记得牢。

从此,父母也开始发现,宇华原来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她老是在不停地提问。

“爸爸,为什么天是蓝的?”

“妈妈,为什么海水也是蓝的?”

“为什么父母喝的水,洗脸的水,却没有颜色?”

以前,父母会觉得烦,总是要么胡乱说说,要么搪塞不理。

后来,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当作了宇华的大教室。

饭桌上——“为什么不吃饭就会觉得饿?”“因为,人必须得吸收营养啊。像小树必须得浇水一样……”

玩耍时——“为什么轱辘是圆的?”“圆的才能转啊,方的就不行……”

散步时——“为什么花是红的,叶子是绿的?”“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爸爸也说不清楚,咱们回去再看看书好么?”

甚至洗脸、刷牙、洗澡的时候,父母都相信也是个课堂,当初那个谁、谁、谁不就是洗澡的时候,解决了如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吗?

总之,就这样,父母认真地对待宇华的各种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面让她自己考虑,一面自己补充各种知识,然后再告诉她。宇华的“求知态度”得到了认真地回答,求知热情也就更加高涨起来,不断地提问,也在不断地获得知识。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11.让孩子做老师,鼓励他给你讲解知识

孩子们喜欢感到自己聪明,那些能够感到自己聪明的孩子往往会成功。孩子们天生就热衷于学习,并喜欢谈论他们学到的知识。如果他们这方面得到满足,他们会学得更多。让孩子当老师,不要打断他纠正错误。如果他对做某事有新的想法,不要做判断,只要聆听就行了。有时候,因为他们不谙世故,孩子们会提出令人惊异的想法。

当你的孩子解释事物时,你给他的最大礼物就是洗耳恭听。当你认真听的时候,他会感到很特别,而且也会教他如何去听。当他解释事物时,他就有机会练习组织他的思想,使它们富有逻辑。并能因为能够表达和理解知识而获得自信。

让孩子当老师,父母也要向孩子学习。

比如,给孩子一个“荣誉称号”。有的孩子对电脑着迷,父母对孩子玩电脑表示佩服是至关重要的。经常请教孩子有关电脑方面的问题,请孩子做老师指导自己。另外,送给孩子“电脑博士”的称号,以促使孩子进一步关心他的电脑。这样的“桂冠”并不需要父母花费一分钱,但是都能促使孩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入手,不仅可以逐渐让孩子恢复自信,说不定孩子将来还真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寻找并引导孩子与学习有关的擅长技能。我们知道孩子都是一受到夸奖就来劲儿,可是有的父母却说,自己的孩子讨厌学习,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这其实是父母们没有留心孩子的专长。

曾有一位母亲惊奇地发现自己孩子的字写得很漂亮。时不时拿他的字进行夸奖,并说,你也教妈妈写字好吗?孩子从那以后开始把写字作为一种乐趣,并增加了练习的时间,后来果真在北京市举办的书法大赛上拿到了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