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的传统婚俗,婚礼之日双方新人都要在家里和街门粘贴红双喜,这些大红喜字的张贴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一套需要遵循的习俗。
中国人自古认为福、禄、寿、喜、财为五福,古人用“喜”字表示“心中愉快、形于其表”的含义。“喜”字永远与吉祥喜庆相伴随,民间举行婚礼俗称“办喜事”,女人怀有身孕俗称“有喜”。
发展到后来,人们以喜字为基础创造出了“禧”和“”两个图符。禧字主要用于春节等节庆场合,百姓把自己心中对万事如意、生活美好、喜庆祥和的感情都浓缩到了“禧”字中。而“”字则更多的被用来渲染婚庆的热闹喜庆气氛,用来寄托人们对美满甜蜜婚姻生活的期待。两个喜字演化而来的“”字,蕴含着夫妻甜蜜幸福、恩爱相偕、天长地久、白头到老的含义。
在古代婚俗文化中,有关新婚之时贴双喜的习俗,传说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有关。王安石年轻时离开老家江西,北上京师汴梁赶考。途中看见在一户姓马的读书人家门口挂着一盏走马灯,上面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马灯走,灯息马停步。”原来这半副对联是马家为了给才貌双全的女儿招婿专门准备的考题,目的是考查应招之人的才学。这对联是马家小姐自己想出来的,谁能对出她就和谁结为夫妻。王安石非常欣赏这对联,心中对制联人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一时也没能想出下联,又要继续上京应考,只能继续前行赶路。到了汴京,王安石顺利通过了诗、赋、论三道考关。没想到当时的主考官在三轮考试之后还要对考生进行面试。面试考查的是考生的敏捷和随机应变的智慧,轮到王安石面试时主考官指着旁边的飞虎旗,出了个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灵机一动,把在马家门口看到的半副对联对出,考官连连称赞,非常高兴。出场后的王安石没等发榜就赶赴马家,他用考官的半副联应对,马小姐说对的精妙,就答应了这门婚事。拜天地的那一天,门外突然有人来报:王安石进士及第,金榜题名。这是双喜临门,王安石兴高采烈地在红纸上挥笔写下两个连体的喜字贴在门口,之后还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从此,双喜字成了人们新婚时的必备。
传说有一定的虚构性,贴红双喜真正的起源,应该归根于人们自古以来对喜神的崇拜。喜神主要是主宰婚姻的神祗。举行婚礼之时,人们总是希望喜神能够保佑新人婚姻幸福,但是喜神没有具体的形象,人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红双喜当作喜神的标志张贴于东方之中并且加以膜拜,表达自己对婚姻美满幸福的祈愿。
几千年来,红双喜不仅成为了举行婚礼的象征性符号,也已成为了风行民间、家喻户晓的吉祥符号。婚礼之日,无论新娘家还是新郎家,无论洞房内还是院子里,无论是家具上还是生活用品上,都少不了红双喜的身影。两个相连的喜字,不仅是夫妻互敬互爱、白头到老的象征,更是缔结婚姻和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等喜上加喜的象征;不仅是对新婚夫妇新婚的祝贺,更蕴含着对其婚后幸福美满、早生贵子的祝愿。
延伸阅读
婚前“走喜方”习俗
在古代人的观念之中,喜神是主宰人间婚姻的吉祥喜庆之神。传统中的喜神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所在的方位。民间“走喜方”的习俗正是人们对喜神崇拜的表现。“走喜方”就是朝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行走,并且祈求喜神能够赐予新婚之人幸福,并且降下吉祥之兆。“走喜方”这种民俗活动一般要求将要出嫁的少女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来进行。天刚蒙蒙亮,几个将要出嫁的少女相邀一同向喜神的方向走去。民间曾经以打鸣的公鸡所在的方向做为喜神的方向。旧时的少女都会在除夕之夜彻夜不眠,专门静候雄鸡第一声啼叫。等到天亮之时,她们就可以朝着鸡鸣方向快步走去。如果路上遇到了快乐或者高兴的事情,那就是婚后婚姻幸福、好运不断的吉兆,并且认为这是喜神的降福。如果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就会认为喜神没有赐予幸福。